劍南的生春與燒春——唐代四川釀酒大揭秘之二

2019-10-16     酒食評論

作者:王賽時

唐代的穀物發酵酒(米酒)稱之為「春酒」,舉國都是這種稱呼。然而在四川地區,人們又將其分為「生春」和「燒春」。在唐朝,人們把四川稱為「劍南」,因而就有了劍南生春、劍南燒春的說法。

唐代米酒釀製成熟,過濾之後的酒叫做「生春」,也叫「生酒」,或稱「生醅」。從飲用數量來看,大多數劍南人都喝生春。就連進貢給朝廷的酒,也都是生春。《新唐書》卷七有停止「劍南貢生春酒」的記載,同書卷四二《地理志》也記載成都土貢「生春酒」。《舊唐書》卷一二更是詳細說:「劍南歲貢春酒十斛,罷之。」當時唐德宗剛剛登基,就取消了劍南生春酒的進貢慣例,其用意在於節省民力。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唐代釀酒技術指標來看,劍南生春酒中依然保留著若多的活性微生物,會繼續產生酵變反應,甚至導致酒液變質。為此,唐朝的四川釀酒者使用了給生酒進行加熱處理的技術,藉以達到控制酒中微生物繼續活躍和消毒滅菌的雙重效果。

給酒醅進行加熱處理是古代釀酒技術的一大突破。南北朝以前,釀酒業中尚未認真採用加熱技術,因而酒類酸敗的現象時常可見。唐朝人掌握酒醅加熱技術之後,酒質不穩定的情況便大為改觀。這一點,劍南酒工居功至偉。

唐代劍南行政區域圖

劍南酒工對酒醅的加熱處理,使用了高溫加熱和低溫加熱兩種途徑。高溫加熱多用煮沸之法,俗稱「煮酒」,採用的手段是高溫沸點滅菌。陶谷所著《清異錄》卷下曾說酒有「生取煮煉之法」,指的便是劍南煮酒。

採用高溫煮酒雖然可以全面抑制酒醅中各種微生物的酵變,但同時會給酒味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為此,唐朝的劍南酒工又嘗試了低溫加熱處理的方法,這就是微火慢炊的「燒」法。低溫加熱處理之後的酒便叫做「燒春」。也就是說,燒春是在生春原醅的基礎上,再經過一道低溫加熱滅活的工序,使其酒質得到穩定,酒液可以長期保存。

劍南的燒春達到了唐代穀物發酵酒的最高水平,所以李肇排列唐朝國家名酒才會有劍南燒春的一席之地。《唐國史補》卷下這樣記載:「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唐代白瓷皮囊壺,河北省衡水市文物管理處藏。

有關唐代「燒」法的記載很多。《嶺表錄異》卷上記載:「南中醞酒……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既熟,貯以瓦瓮,用糞掃火燒之,亦有不燒,沽為清酒。」房千里《投荒雜錄》也說:「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既燒既揭瓮趨虛。」這些記載都清楚地說明了「燒」是一種加熱處理的工藝。「既燒既揭瓮趨虛」是說,在加熱時要隨時打開酒瓮的蓋子,散發熱氣,避免加熱溫度過高。用來燒酒加熱的器具亦稱「燒缸」。如元稹《放言五首》有云:「他時定葬燒缸地,賣與人家得酒盛。」羅隱《大梁見喬詡》云:「缸暖酒和燒。」詩詠中透露了燒缸與燒酒的相關信息。李郢《春日題山家》所云:「新酒略炊醅」,也指這種慢火炊燒。

唐代白瓷執壺,美國史密森機構收藏。

現代釀酒業以及乳製品都曾採取低溫加熱的工藝,這始自19世紀中葉的巴氏滅菌法。1895年,法國人路易·巴斯德在研究葡萄酒酸時發現,把酒加熱到63 度左右便能殺死導致酒酸變質的大多數微生物,而且不影響酒質,於是發明了將酒緩慢加熱到60度左右、並且保持一段時間的低溫加熱滅菌法。唐代的燒酒法雖然未確切指明加熱溫度,但我們通過燒法與煮法的不同工藝即可判明,唐代的燒酒法屬於低溫加熱,大體類同於後代的巴氏工藝,但比巴氏滅菌法的應用早了一千年。必須強調,唐人稱經過燒法加熱處理的酒為「燒酒」,雍陶《到蜀後記途中經歷》所云「自到成都燒酒熟」便是如此。李商隱《碧瓦》詩也曾吟唱:「歌從雍門學,酒是蜀城燒。」但唐代的這種燒酒並不是後代的蒸餾酒。研習酒史者,千萬不要時代錯位。

唐代花鳥人物螺鈿銅鏡,刻畫了飲酒場面。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唐朝劍南節度使駐成都,早先進貢朝廷的「生春」要經過節度使的親自檢驗,才能夠啟程,所以,劍南春酒也被當作成都春酒、蜀酒。杜甫《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有云:「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亦云:「美酒成都堪送老。」 都是對劍南春酒的美譽。至於名冠全唐的劍南春酒具體出產於四川的哪一片地區,那我們就要細細考究了。


與王賽時交流,請添加助理微信:1693204970

王賽時簡介:

王賽時,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出版過《中國酒史》等多部著作,填補了中國酒史研究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重大影響。

王賽時還致力於中國酒文化的傳播事業,曾為國內諸多釀酒企業制定過文化方案和博物館方案,參加過「中國酒都」、《中國名酒志》等國家項目的認證工作,並長期為源坤和酒育全國品酒師培訓班授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qT82G0BMH2_cNUgk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