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桃花源記》的鼻祖廢名,把古典詩詞融入小說,美的讀不懂

2019-11-09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長大不成人)

【1901年11月9日】近代《桃花源記》的鼻祖廢名,把古典詩詞融入小說,美的讀不懂

1901年11月9日,廢名原名馮文炳,出生於湖北黃梅。家境殷實,但他從小體弱多病,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

1917年(16歲),廢名考入了國立湖北第一師範學校。他開始接觸到新文學,立刻被新詩所迷住,立志要把畢生的精力放在文學上。畢業後,他在武昌當小學老師,期間開始與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交往。

近代《桃花源記》的鼻祖廢名,把古典詩詞融入小說,美的讀不懂

1922年(21歲),他考入北京大學,成為周作人的學生。他在北大讀書期間,廣泛接觸新文學人物,參加「淺草社」,開始發表詩和小說。魯迅曾評價「」淺草社「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

1925年(24歲),廢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這是廢名的成名之作,主人公純善至美的三姑娘是中國傳統的農村少女的化身。在當時動盪的社會中,廢名筆下的田園生活顯得那麼祥和安寧,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人們心中的世外桃源。

廢名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派別,內容主要是人生,避談政治,風格淳樸自然,回歸田園,語言簡練。作家包括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人,因為主要生活在北京、天津一帶,所以稱為京派文學。

廢名是京派文學的鼻祖。《竹林的故事》是京派文學的代表作。

(京派文學代表人物:廢名、俞平伯、沈從文、汪曾祺)

1926年6月10日(25歲),他開始改用「廢名」作為名字。他在日記中寫道: 「從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個名字,就叫做廢名。我在這四年以內,真是蛻了不少的殼,最近一年尤其蛻得古怪,就把昨天當個紀念日子罷。」

1927年(26歲),張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為京師大學堂,廢名十分憤怒,選擇退學。退學後的廢名專心寫作,因沒有經濟收入,經常挨餓。周作人知道後,邀請廢名來苦雨齋住,成為了「周門四學士」(俞平伯、江紹原、沈啟無、廢名)之一。

周作人稱自己的三大得意弟子就是俞平伯、廢名和冰心。

(周作人)

1929年(28歲),廢名在重新改組的北平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任講師。他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教書、寫作、研究學問上。

廢名的中篇小說《橋》,也是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的描寫。鄉村日常生活與民俗,在廢名的筆下顯得詩意十足。《橋》被譽為「破天荒」的作品。

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傳》,小說中把古典詩詞融入到現代漢語中,使古典詞語在新的語境環境中得以復活,別具一格。廢名受周作人的影響,傾心於佛學,見解頗深,著有《阿賴耶識論》。

廢名的作品影響了很多知名作家,如沈從文等人,但廢名的作品受眾卻並不廣泛。因為他的作品確實不好懂。朱光潛曾寫道:「廢名的詩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後,你也許要驚嘆它真好。」

1952年(51歲),廢名調往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55歲),他任中文系主任,先後被選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人大代表,省政協常委。

1966年(61歲),文化大革命中,廢名沒有被批鬥,只是門上貼有「反動學術權威」的條幅,家裡的幾間房被人強占而已。

1967年10月7日(66歲),廢名因病去世,享年66歲。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41篇作品,營員「長大不成人」的第21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ntRUW4BMH2_cNUgS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