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古都安陽」,輕鬆關注!
殷墟遺址 攝影 陳進義
甲骨文鐫刻厚重過去 紅旗渠精神指引輝煌未來
記者 丁旭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9月21日下午,「壯麗70年·古都新風貌」採訪團來到了「七朝古都」安陽,探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古都安陽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刻有甲骨文的龜甲 攝影 丁旭
郭沫若先生曾說:「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提起安陽,就繞不開殷墟。二十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
殷都復原模型 攝影 丁旭
殷墟位於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橫跨洹河兩岸,面積約36平方公里,經過科學發掘後,晚商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後岡遺址、族邑、家族墓地、手工業作坊等遺蹟重現於世。
殷墟出圖的青銅器、陶罐及玉石器 攝影 丁旭
安陽殷墟科學發掘90餘年來,遺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可觀。經考古統計,殷墟已出土甲骨文甲骨15萬片,陶器數萬件,青銅禮器約1500件、青銅兵器約3500件,玉器約2600件,石器逾6500件,骨器3萬多件。
安陽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重構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2016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安陽殷墟正式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安陽不僅有厚重燦爛的過去,現代工業亦熠熠生輝。據了解,安鋼冷軋工程是河南省「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工程,也是安鋼結構優化、產品升級重點工程,該項目填補了河南省生產高端冷軋產品的空白。
安鋼冷軋鍍鋅(左)連退(右)兩條生產線 供圖 安陽市委宣傳部
「冷軋產品的誤差值是0.05毫米以內,看起來微小的誤差也會直接影響產品的使用。」安鋼集團冷軋公司生產技術部副部長陳占峰說,不但要產品精益求精,環保生產也是重中之重。2019年,安鋼人自己動手,解剖退火爐進口燒嘴,研究內部結構,大膽創新,突破了國外技術的限制,實現了超低排放。
紅旗渠青年洞 供圖 安陽市委宣傳部
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來源於安陽林縣(1994年之後撤縣設林州市)人民苦幹十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的紅旗渠精神。
歷史上的林縣,是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之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地處中國南太行山東麓的林縣十萬民眾懷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漳入林」的夢想,靠著一雙雙布滿老繭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錘一釺,以戰天鬥地的豪情和捨生忘死的氣概苦戰十年,終於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據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介紹,工程建設之初,林縣沒有任何外來支援,也沒有現代化的工具。陡峭的山體上,他們用的就是鎬頭和鋼釺。沒有水泥,就自己燒;沒有火藥,就自己造;沒有住的,民工們睡窯洞,宿營在懸崖下;糧食不夠吃,就派人到山上采野菜……
開工8個月後,「引漳入林」第一期工程,即山西段工程竣工通水。僅僅這一段,林縣人就斬斷了45座山崖,搬掉13座山頭,填平85道山溝。
紅旗渠紀念館陳列館展示的修渠勞動工具 攝影 丁旭
在紅旗渠紀念館,採訪團一行被當年開山修渠的一張張黑白照片和一例例悲壯故事所震撼。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付出的不僅是艱辛汗水,還有鮮血和生命。陳列櫃里,開裂變形的鋼釺、砸成花捲的鐵錘、扭曲滑溜的鐵鎬一一訴說著當年驚心動魄的勞動場面和那些紅火的歲月。
紅旗渠紀念館記錄的修渠獻身人員名單 攝影 丁旭
進入新世紀,林州市堅持「工業強市」的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以高端設備製造、高新技術為主導的「雙高」產業集群;湧現出了林州光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林州致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紅旗渠精神已深度融入企業文化,指引著企業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林州光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纖紗 攝影 丁旭
在這片殷都大地上,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也從未放棄艱苦奮鬥、改變命運的勇氣。古都不古,生生不息。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ipNk20BMH2_cNUgDx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