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兒專家都說6個月前的嬰兒,一定要給足夠的完全感,可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怎麼做才是給嬰兒最好的安全感,有些母親甚至為了養身材而不給嬰兒喂母乳,有些父母怕睡覺時壓著寶寶,讓寶寶獨立睡在自己的小床上,還有的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生下寶寶後很快就去上班。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培養嬰兒的延遲滿足能力,在嬰兒哇哇大哭時都不立即安慰孩子。這已經讓嬰兒的安全感大打折扣,讓幼小的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妙妙出生時媽媽的母乳不多,一直都是奶奶給妙妙喂奶粉,坐完月子後的妙媽覺得自己沒有母乳,妙妙又有奶奶照顧,就和妙爸爸商量,乾脆去上班好了,妙爸爸覺得妙媽媽說的也有道理,和奶奶商量後,妙媽媽就去上班了。
妙媽媽總是早出晚歸,早上去上班的時候妙妙還沒睡醒,晚上下班妙妙已經睡覺了,妙妙很少被媽媽抱。時間很快過去,妙妙已經學會走路了,每次家裡有什麼響動,妙妙都會緊緊的抱著奶奶,開始家人都覺得妙妙還小,膽小很正常的。
有一次妙媽媽休息帶妙妙出去玩,發現妙妙一直都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只是靜靜的呆在媽媽的身邊,妙媽媽才覺得妙妙有點不對。找專家諮詢後才知道,原來妙妙不是膽小,也不是不善於跟別的小朋友溝通,而是缺乏安全感表現,已經有了明顯的孤僻行為,情況嚴重的還會導致發育遲緩。
妙妙由於早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呵護,缺乏完全感,所以表現出了這種孤僻和溝通障礙。
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用恆河猴(恆河猴與人類的基因有94%的相同)
做了一個:代母實驗。哈里·哈洛做了兩個假母猴
一個是用鋼絲網做的假母猴,在假母猴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供應母乳。
另一個是用絨布做的假母猴,摸起來類似猴毛,比較舒適和柔軟,但沒有安裝奶瓶。
一個鋼絲媽媽,一個絨布媽媽
小猴每次在鋼絲媽媽那裡吃完奶後就跑去抱住絨布媽媽,始終不願意呆在有奶吃的鋼絲媽媽身邊
小猴吃完奶後就去絨布媽媽那邊
哈里·哈洛把隔在兩個媽媽中間的木板拿掉後,小猴連吃奶時都不願意離開絨媽媽,只是把頭伸過去吸吮。僅僅提供食物並不能給孩子建立母愛關係。建立強烈的母愛還需要撫摸和擁抱。
即使是面對飢餓,小猴子都不願離開絨媽媽的身邊
小猴看到嚇人的玩具後第一時間就是把(沒有奶的)絨媽媽抱得緊緊的,頭還緊貼在絨媽媽胸前。只是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並沒有給小猴子建立起安全感。安全感需要母愛的撫摸和擁抱。
被嚇的小猴子緊緊的抱著絨布媽媽
或者吃自己的手指。
缺乏安全感也會吸吮自己的手指,他們與人類有94%的基因是相同的
哈里·哈洛又把小猴放在一個沒有媽媽的房間,給小猴製造恐怖的響聲,沒有媽媽的小猴無助。害怕的趴在地上蜷縮成一團。
小猴子因為害怕蜷縮成一團
哈里·哈洛又把鋼絲媽媽和一塊絨布放進房間,繼續製造恐怖的聲音,小猴卻始終不願去鋼絲媽媽的身邊,而是蜷縮在絨布上。僅僅是給小猴子提供食物並不能給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更不能讓小猴子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去尋找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
提供食物的鋼絲媽媽並不能跟小猴子建立依戀關係和給小猴子安全感
恐怖聲音一直延續著,哈洛給小猴打開一個小玻璃窗,小猴聽到恐怖聲音後一直趴在窗戶邊非常可伶地看著絨布媽媽。只有擁抱和撫摸感覺的絨布媽媽才能和小猴子產生了特別濃的依戀關係
最後,哈里·哈洛把絨布媽媽拿進房間裡面,在繼續製造恐怖的聲音,這時小猴看到絨媽媽後,第一時間就去抱住絨媽媽。
當哈里·哈洛把這批假媽媽陪著成長的小猴子放進正常的小猴群體中時,發現這些假媽媽帶大的小猴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願跟其他猴子接觸。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有的攻擊性特彆強,不合群。缺乏母愛和安全感的小猴子比較孤僻、抑鬱和自閉。
孤僻,溝通障礙,人際關係障礙
哈里·哈洛通過實驗發現:小猴在出生後跟母猴分離超過3個月,對小猴的傷害就無法彌補,即使再跟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也永遠不能成長為正常的猴子,因為完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已經錯過了。
於是得出了結論:孩子出生後的6個月(猴子的3個月相當於人類的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特別是母親,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心靈傷害。
缺乏母愛的小猴子更容易自殘
哈洛繼續用這些假媽媽帶大的20隻母猴做繁殖實驗:當成功繁殖出小猴子之後,這20隻母猴中,有7隻母猴產下小猴,剪斷臍帶後便不再理睬小猴子。
不理自己的孩子
有8隻母猴經常使用暴力毆打和虐待自己產下的小猴子。
暴力毆打和虐待自己的孩子
有4隻母猴更是殘暴地殺死了小猴子。只有1隻母猴非常笨拙地嘗試給孩子喂奶。
也就是說,假媽媽帶大的孩子幾乎不會繁殖後代。
哈洛苦思很久,覺得是缺乏運動的關係,於是重新做了一個可以擺動的絨媽媽,
第二次試驗,可以搖擺(運動)的絨布媽媽
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讓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養育它們,並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這個搖擺的實驗非常成功,擁有運動和能夠與同伴玩耍哺育長大的小猴子,長大後基本都正常了。
於是哈洛根據自己的一系列的實驗得出結論:
偉大的母愛還有運動和玩耍兩個重要的因素,只有食物和擁抱,缺乏與孩子充分的互動和運動玩耍,孩子的大腦感官系統與情感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缺乏互動和運動玩耍的孩子腦功能會失常,表現出暴力、孤僻以及精神分裂。
抱著孩子做運動
有的老人看到年輕的父母聽到嬰兒哭了,就抱起嬰兒輕輕的搖動,就說怕影響嬰兒的大腦發育,搖成習慣後嬰兒更依賴於搖動才會安靜的睡覺,哈洛的實驗結果證明,適當的給嬰兒輕輕搖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加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和健康成長。
從心理學家哈洛的系列實驗中,我們能夠得到以下啟示
缺乏完全感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1、咬指甲、吃手指
嬰兒期間會吸吮小手指是正常的情況。但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會說話了,還在吃手指、咬指甲,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通過吃手指和咬指甲來緩解自己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2、非要摸著媽媽的身體或者抱著玩偶和被子才能睡覺。
孩子睡覺時蜷縮的姿勢好像在襁褓中一樣,抱著玩具,抱著被子,或者喜歡摸著媽媽的身體,抓住大人的手等才能睡覺的孩子也是嚴重缺乏安全感。
3、不能接受批評,易哭,情緒不穩定
比較較敏感,對外界戒備心強,不自信,害怕被父母拋棄,被批評就表現出強烈的焦慮情緒,哭鬧不休。
4、每次和媽媽分離都會哭鬧很久
上幼兒園時哭鬧不休,不肯離開父母。或者父母不在身邊時特別聽話,很乖巧,看見父母就調皮搗蛋,異常活潑開朗。
5、害羞,膽小,孤僻,被動
在陌生的的環境里不願表現自己,總是躲在大人的身後。在戶外不敢主動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給孩子更多的完全感,父母們該如何做
1、 嬰兒最好是母乳喂養,不能讓嬰兒單獨睡覺,多與嬰兒互動,玩耍。
從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嬰兒出生6個月內是建立安全母愛時期,嬰兒的食物最好是用母乳,不僅僅是營養好,更重要的是跟孩子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母親也要避免長期與嬰兒分離, 3個月的產假後去上班的母親,下班回來後一定要親親孩子,抱抱孩子,與孩子良好的互動。更不要讓孩子一個人睡在小床上,晚上的時候要由父母陪著睡才能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2、 對孩子的撫養最好是長期固定一個人,不要換來換去
嬰兒會對固定的看護人產生強烈的依戀關係,跟撫養人在一起會很開心,撫養人離開會感到恐懼,會哭鬧。所以,固定一個撫養人,培養孩子長期的依戀關係,慢慢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果更換撫養人非常頻繁,剛建立了一點依戀關係,撫養人又離開了,會讓孩子經常處於分離焦慮的恐懼中,無法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非常不利的。
3、 跟孩子分別時要對孩子說清楚,不要偷偷離開。
迫於生計,父母沒有辦法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但有些父母跟孩子分離時怕孩子哭鬧,不給孩子說清楚就偷偷離開。這樣雖然省心,卻給孩子帶來了恐懼感。2歲以下的寶寶還沒有恆定感,突然發現父母不見了會非常恐懼,會以為再以見不到父母了。這種恐懼感就一直圍繞著孩子,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非常不好。所以在與孩子分離時要給孩子說清楚,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回來。
4、 不要嚇唬孩子
孩子哭鬧的時候,千萬為了讓孩子聽話,安靜下來就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快點睡覺,再不睡打老虎就來吃你了。"一般2歲的孩子心智發育還處於低級階段,沒有檢驗判斷能力,父母說的話孩子都會當真,他會覺得外面的世界很恐怖很危險,離開父母就會很容易失去安全感。
總結:
安全感的建立主要是在孩子6個月前,嬰兒的安全感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獲得的,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心。在孩子哭時要積極的響應。不要在孩子哭鬧或者生病時不管孩子,更不要過早的讓孩子一個人單獨睡覺。與孩子分開始一定要給孩子說清楚,不能偷偷溜走。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裡要經常跟孩子視頻溝通,或者經常去看望孩子,陪孩子聊天互動,擁抱和親昵。更不能嚇唬孩子說不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