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地|閩北遇上閩南

2019-07-02   邊走邊看

節目預告

本期嘉賓 池月婷&梅赫爾

這裡被人們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這裡是「三大僑鄉」之一,這裡山蒼翠,水清秀,擁有著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依山傍海的福建,孕育出一方敢闖敢拼、開拓進取的人民,他們有著深厚的家族意識,信奉媽祖文化,憑藉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民族性格創造出很多奇蹟。今天的邊走邊看,我們跟隨兩位地地道道的福建人,來這片鍾靈毓秀的福地好好轉一轉。

民俗民風

宗族

宗族和同姓團體是中國漢族社會常見的父系親族組織。嚴格定義的宗族是一典型的以父系血緣為主線的血緣繼嗣群。然而,在傳統漢族社會,一些宗族組織為了擴大其自身的力量和規模,單純靠血緣的延續和繼承很難達到目的,經常利用同姓,通過祭祀遠祖建立聯盟,因此產生了由複數的同姓宗族構成的虛擬血緣的同姓團體。宗族和同姓團體這兩種類型的父系親族組織在閩南地區都存在。

祠堂

宗祠也稱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並進行祭祀的場所,是宗族組織存在的象徵。福建省宗祠數量很多,可能是全國宗祠數量最多的省份。福建省現存的宗祠大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改革開放後得到重新修復,也有不少宗祠是近30年里新興建的。

永安「唱花」

「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種將民間說唱與民俗表演相結合的獨特曲種,自明朝末年形成曲種形式以來,「唱花」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目前仍在永安市大湖鎮的新沖村傳唱。「唱花」的基本內容大都是通過對農民口傳身授,進行語言文字、農業技術、倫理道德和歷史常識等的傳播,其還是人們傳承農業生產知識的活教材,它把季節與農事有形的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農事知識的基本讀物。在傳唱過程中,採用朗朗上口,簡單易記的一問一答式。「唱花」所用的道具極其簡單:一本「唱花」手抄唱本、一個直徑約35公分的中鼓、一盞手提燈籠、一張四方桌即可進行表演。

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舊稱祭灶日。傳說家家戶戶都有個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來監視人間的神,每年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彙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表現,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來。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叫「祭灶」。祭灶時,要用酒糟塗在灶口,讓灶神飯飽,以求上天后多講好話。為了給灶神照明,香燈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閩北「背嫁」才不掉身價

沙縣夏茂倪居山一帶,有背嫁習俗。倪居山從前未通公路時只有崎嶇的羊腸小道,迎親不便使用花轎,而女方又不肯新娘自己走去,自掉身價,故而產生了背新娘的 習俗。且日後夫妻口角時,妻子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又不是我自己走的,是你把我從我家背來的!」背新娘的人必須是新郎的親舅舅,這可是苦差事,新娘出了 門就得不停歇地背著走,就像新娘上了花轎一樣,不到夫家不能下轎。數十里山路亦如此。如果舅舅身強力壯尚且無妨,倘若舅舅瘦小體弱,而新娘恰恰又是個大個 子,舅舅可就有苦難言了。所以倪居山人說:「舅舅不好當。」據說從前有個胖姑娘遇到一位小個子舅舅,雨後路滑,背到一條陡峭山路時,舅舅體力不支,腳下一 軟,新娘與舅舅同時摔到幾十丈深的溝澗里,喜事變成悲劇。

所以說這「天大地大,舅公最大」,這准女婿要是不和大舅爺打好關係,這婚禮還未必行得成。

閩南婚禮——三茶六禮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徵。與茶有關的婚俗,最典型的當推閩南和台灣,茶禮成為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清代李漁的《蜃中樓·姻阻》中寫道:「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禮,行到我家來。」大意就是說,只有經過「三茶」和「六禮」手續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的。

飲食茶語

福州魚丸

據說古時候在閩江一帶有個漁夫,有一天一位商人坐他的船要去南邊做買賣。沒想到這船剛出了閩江口就遭遇了颱風,船在躲避風浪的時候也損壞了。他們的糧食也吃完了,每天就只能吃魚。這個商人說:「天天吃魚,都吃膩了,能不能吃點別的?」船家的老婆說:「船上除了一袋薯粉別的啥也沒了。」這位婦女心靈手巧,把洗乾淨的鰻魚剁碎,抹上薯粉,做成了丸子。商人吃完覺得特別好吃,等他回到福州就開了一家小店,還請了這位婦人當廚師,賣他們特製的「魚丸湯」。開始生意並不是很好,後來有一個舉子路過品嘗了魚丸後覺得特別美味,就為這家店題了一首詩。後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七星魚丸」也由此得名。福州魚丸外表晶瑩剔透,味道鮮美又筋道,同時還有豐富的營養。

四果湯

四果湯是一道很美味的名點,最初只有綠豆、薏米、哈達子、蓮子四大樣,是沒有水果的,之所以把它叫做四果,是因為它由四種配料組成,雖然沒有水果,但是吃起來的感覺,甜甜的,仿佛吃到了水果的香甜,於是就將它叫做四果湯。四果湯不僅能清涼解毒,味道還很爽口,在伴隨著炎熱的夏季,在鋪滿碎冰的四果湯下,吃上一口,簡直就是莫大的幸福!四果湯對於很多漳州人來說,是一個記憶里抹不去的夏季消暑解渴美味。

扁食

扁食(扁肉)為福建地區的傳統小吃,和拌面是CP,北方和長江流域,江浙一帶一般稱為餛飩。扁食的皮不是普通的麵皮,而是由豬後腿精肉錘打,加入薯粉以特定的比例,經過成。通過精細複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如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

蚵仔煎

蚵仔煎是福建一道常見的家常菜,據民間傳聞,公元1661年,荷蘭軍占領了台南,鄭成功率軍出征,勢在收復失地。他們一路奮勇殺敵,大敗荷蘭軍。荷蘭軍把糧食全部都藏了起來,鄭成功就地取材,把台灣的特產蚵仔和番薯弄成煎餅給將士們吃。之後這種吃法就流傳了下來,成為風靡的小吃。蚵仔煎口感又香又脆,裡面的餡兒也是十分的滑嫩,味道特別好。

燒肉粽

燒肉粽是閩南的傳統名吃,它選料考究,製作精良,味道香甜,油而不膩,色澤紅潤。燒肉粽的重點在於「燒」,也就是一定要趁熱吃才能保證它的鮮香口味。燒肉粽裡面的米是事先已經炒過的糯米,人們根據自己的口味還可以在裡面添加自己喜歡吃的食材,比如板栗、紅燒肉、香菇等等。

據歷史文獻記載,福建地區已生產茶葉1600多年。福建省生產5種不同類型的茶葉 - 烏龍茶,紅茶,綠茶,白茶和香茶。

烏龍茶

烏龍茶是紅茶還是綠茶?烏龍茶是一種青茶,有時被稱為「五龍茶」(也發音為「烏龍茶」)。烏龍茶不屬於紅茶也不屬於綠茶。烏龍茶葉是半氧化的茶。它們有時被稱為「半發酵茶」。

武夷岩茶——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之最,具有顯著的健胃養胃藥理作用。大紅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性質溫和,適合四季飲用,還有突出的健胃養胃功效,腸胃不好和寒氣重的人可飲用。

茶寵

茶寵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茶寵一般都是擺放在主人面前左上角四分之一處,或者是最前面擺一排。

第二,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是要面對客人背對主人的。

第三,嘴裡含著銅錢的金蟾,要面對主人,背朝客人,但是嘴裡沒有銅錢的金蟾,真好相反,面對客人,背朝主人。

對於其他造型的茶寵是沒有一定的要求的,可隨意的擺放。

鄉音故土

閩南話

與普通話相比,閩南語的文讀音在吟誦唐詩、復原古音古韻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一情形的出現,源於閩南話的文讀音系統,在韻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分合、等呼的簡化歸併,以及入聲韻的存佚等方面,都遠比普通話更為貼近《切韻》音系的原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n]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in] 。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in] 。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an] 。

漳州明清歷史街區

幾乎每一個城市的最初,都是從一條街道開始。漳州的最初,也是從一條老街開始。2004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榮譽獎。2009年,古街被列入第二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可以說,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最精華、最厚重的建築都聚集在這片不大的地盤裡。

武夷山

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雙重頭銜的武夷山,是華東最吸引人的山水。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可以分為天游峰至桃源洞、九曲溪至武夷宮、一線天至虎嘯岩、大紅袍至水簾洞四個片區。其中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狀元,它生長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龍窠中,目前的大紅袍母樹僅剩幾株,極為名貴。

土樓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和一座橢圓形樓組成,被人們戲稱為「四菜一湯」。2008年7月,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田螺坑土樓群在內的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濱海火山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漳州市漳浦、龍海濱海一帶,距漳州市區80公里,距漳浦縣城50公里,是一處典型的第三紀火山地質公園。區內火山岩(玄武岩)是在距今17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岩漿噴發形成的,火山構造顯現異常清楚,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驚心動魄的火山活動和地質構造歷史進程。

東山關帝廟

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關帝廟位於銅山古城中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魏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清古建築藝術價值。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問,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懸山頂,綠瓦。多是石梭柱,柱礎鼓狀。

掃碼.往期節目點播

圖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這顆星球上的旅行者們 作者邊邊

版權所有歸原作者所有

2019,我們一起玩轉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