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雷神4》,我發現迪士尼的「大男孩們」正在把漫威電影變成玩具工廠...

2022-09-20     極客電影

原標題:看了《雷神4》,我發現迪士尼的「大男孩們」正在把漫威電影變成玩具工廠...

相比於喚起「復聯御三家」的回憶,影迷們似乎更熱衷於在《雷神4:愛與雷霆》(以下簡稱《雷神4》)里找槽點,以此為樂。

不可一世的奧林匹斯之王(羅素·克勞 飾),成了極不靠譜的「小丑」。

不是穿網球裙、踱小碎步下樓梯;

就是狂耍「閃電五連鞭」。

神界大佬「天橋賣藝」也就算了,上場沒一會兒便被插個透心涼?!

結尾一群小屁孩「變成光」,拿布娃娃打怪獸,不拿《孤勇者》當BGM都可惜。

同樣是上部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執導,《雷神4》的口碑堪稱「撲街」:

《雷神3》IMDb 7.9分、爛番茄新鮮度93%、Metacritic專業評分74;

到了《雷神4》,IMDb 6.5分;爛番茄新鮮度僅64%,暫居MCU口碑倒數第二;

Metacritic只有57分;某瓣評分直接不及格。

同導不同命,《雷神4》的失利為哪般?

MCU第四階段,透露出漫威、乃至迪士尼怎樣的重大策略變化?

昨日歡笑,今日憂傷,雷神本無常

面對屠神者格爾(克里斯蒂安·貝爾 飾)的弒神危機,索爾(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飾)與獲得雷神之力的前女友簡·福斯特(娜塔莉·波特曼 飾)一致對敵。

塔伊加·維迪提接棒「雷神」系列後,一改三幕劇沉悶敘事,輕鬆明快的喜劇風貫穿始終。

人物塑造上,索爾逐漸「銀護化」,把暴風戰斧當掃帚騎,神界王子成了鄰家大男孩。

雖說《雷神4》「爆米花指數」逆襲,但過度娛樂化也為本片「媒體口碑崩盤」埋下伏筆。

首先,搞怪喜劇風,與厚重的主題不符。

早在《雷神3》,這一矛盾便已凸顯:

洛基、浩克、女武神插科打諢,伴隨齊柏林飛艇的搖滾樂,消解了國破家亡的悲壯主題。

《雷神3:諸神黃昏》

到了《雷神4》,無論是格爾殺遍九界的弒神宣言,還是宙斯的綏靖態度,都讓神的地位一落千丈。

本應集悲劇、批判於一身,誰知快節奏的漫畫式剪輯對格爾弒神動機交代不足,加之台詞打嘴炮,厚重感驟減!

其次,過於碎片化的情節毀掉了紮實的戲劇基礎。

《雷神4》中,馬特·達蒙、「錘哥」兄弟盧克·海姆斯沃斯、梅麗莎·麥卡西共同演繹關於阿斯加德的話劇。

這段戲中戲,暗示了影片對傳統戲劇框架的顛覆。

首部《雷神》的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從第一部就奠定了該系列的戲劇基調,將古典敘事融入奇幻影像

《雷神》導演肯尼思·布拉納

敘事結構與角色衝突吸取了莎翁戲劇的精髓,框架沿用了《亨利五世》的設定:一個玩世不恭的王子,經過一番歷練,改變了浪蕩的習性,背負起家國重任。

相比之下,塔伊加·維迪提更注重好玩的影像表達,一系列去戲劇化的操作,使劇情、人物漏洞百出。

《雷神》3和4的導演換成了塔伊加·維迪提

再次,詼諧的人物形象,使角色性格與前作不符。

索爾經歷父母喪命、兄弟永隔、國破家亡後,還要忍受與患癌女友的分離之苦。

本應在痛定思痛後獲得成長,然而影片卻花大量鏡頭描繪索爾跟暴風戰斧、「喵喵錘」打情罵俏,至於虐戀情節則一筆帶過。

在「終局之戰」硬剛滅霸的男人,卻在《雷神4》中被塑造成一個嘻哈大男孩,消解了男性中年危機厚重的心緒與意義。

從娛樂至上到娛樂至死,「塔導」到底怎麼了?

不少人把《雷神4》的失敗歸結於導演塔伊加·維迪提的不節制。

熟悉「塔導」的影迷不會陌生:

娛樂至上,是他的風格;倘若玩脫了,就會變成娛樂至死。

塔伊加·維迪提(左)

先說「塔導」最顯著的風格優勢——娛樂至上。

故事角色、影像編排妙趣橫生,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以現代敘事呈現歷史向命題。

電影《吸血鬼生活》通過偽紀錄片的形式,以略帶惡搞的「真實」影像,聚焦古典魔靈。

《吸血鬼生活》(2014)

《喬喬的異想世界》通過兒童與心中的「元首」對話,反映出極端民族主義對孩童的影響。

《喬喬的異想世界》(2019)

其二,真實有趣的人物。

主角多是些孩子,或「大齡兒童」。

《追捕野蠻人》《喬喬的異想世界》主人公就是孩子,主視角也是孩童:

以孩童的視角闖蕩叢林;以孩子的視角審視二戰時期的德國。

《追捕野蠻人》(2016)

《吸血鬼生活》里的吸血鬼更像是鄰家大男孩,成天宅在家,行為冒傻氣。

《吸血鬼生活》(2014)

同時,通過消解權威感來聚焦人性,從而突出角色生動有趣的性格特徵。

中二元首、吸血鬼,以及《雷神3》中老頑童式的宗師,都將歷史人物、神性角色包裝以人性。

《雷神3:諸神黃昏》(2017)

其三、玩梗,迷影向致敬。

《追捕野蠻人》就有不少迷影梗:少年勇闖叢林暗指《第一滴血》,於樹下躲避追捕致敬《指環王》,結尾還不忘cue一下《終結者》……

同時,警車荒野追捕孩子的戲碼,不僅致敬《末路狂花》《勇敢的心》,還傳遞出自由的主旨。

《追捕野蠻人》(2016)

「塔導」此前作品不僅有趣,還有情。

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被放大後直接導致娛樂至死。

其一,好點子流於表面,邏輯經不起仔細推敲。

《喬喬的異想世界》里的「元首」,並非小男孩主觀精神產物,而是一個客觀精神載體。

他的形象扁平化,並沒有隨小男孩心態的轉變而變化。

《喬喬的異想世界》(2019)

男孩母親甚至說出「盟軍占領義大利,接下來就是法國,戰爭就要結束」這樣的話。

其二,拼貼、戲謔無下限,電影「段子化」。

玩梗、金曲串燒、光怪陸離的影像,均符合現代藝術的拼貼特性。

藝術發展至今,內容選材趨於飽和,創作者只能從形式上力求改變。

拼貼作為一種技法被運用到創作,但同質化內容使原創性大大降低,更多是元素大雜燴,觀眾必然會感到疲憊。

《雷神4》石頭人拿索爾女友簡·福斯特名字開涮,此類戲謔、調侃多與主情節無關。

《雷神4:愛與雷霆》(2022)

塔伊加·維迪提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男孩」——內心留有童真,以玩樂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

但過度娛樂化又使他在敘事上顯得不那麼嚴謹。

其作品更像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元素拼湊,難怪網友們逐漸理解了馬丁·斯科塞斯:

迪士尼「大男孩」們,電影玩具化、主題樂園化

一句「漫威拍的不是『電影』」,將馬丁·斯科塞斯推上風口浪尖。

再看後半句,結合MCU第四階段,驚嘆老爺子的前瞻性:

「它更像主題樂園。」

微博@守望好萊塢 譯馬丁·斯科塞斯文《我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讓我解釋》

的確,迪士尼找了一群「大男孩」來搭建主題樂園

左至右:塔伊加·維迪提,詹姆斯·古恩,山姆·雷米

塔伊加·維迪提第一次在漫威電影中引入虛擬製片影棚,綠幕被虛擬LED背景替代,使成片更加真實可信。

《雷神4》用到了《曼達洛人》的虛擬製片技術

「滾導」詹姆斯·古恩利用六七十年代金曲串燒、神經質組建廢柴聯盟、豐富酷炫的宇宙格局,主打娛樂版太空歌劇,在《銀河護衛隊》中將詼諧有趣的反英雄模式貫徹到底。

同樣以B級片出道的導演山姆·雷米在《奇異博士2:瘋狂多元宇宙》中,憑藉千手喪屍博士、聖所音符大戰、路燈猛戳大眼怪等惡趣味畫面,刺激觀影體驗。

然而,這些「好玩的小巧思」並沒有帶來敘事上革命性的創新

山姆·雷米因「沒完整地看過劇集《旺達幻視》」的發言引發質疑,這也是兩部作品中旺達人設不連貫的主要原因。

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大男孩」們在把孩子般的快樂傳遞到銀幕外

一方面,他們用強烈的視聽刺激讓觀眾們在影院裡獲得過山車般的體驗;

另一方面,他們為迪士尼努力打造暢銷的玩具、給樂園的新遊樂設備提供新鮮的創意。

迪士尼推出的「阿戈摩托之眼」玩具

迪士尼樂園的全新過山車項目「銀河護衛隊:重返宇宙」

對如今的漫威電影宇宙而言,作品不僅要講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要具有遊樂思維,要好玩,要快樂!

這也導致漫威電影現在呈現出以下明顯特徵:

01

作品玩具化

影像花里胡哨、光怪陸離,故事乏善可陳。

就像一件漂亮的玩具,並不注重實用價值。

02

情節熱搜化

不再強調角色內在邏輯,情節碎片化,找彩蛋比講故事更重要。

《雷神4》索爾背部關於洛基的紋身,能引起CP粉的尖叫、能上熱搜就夠了。

03

創作冷飯化

為引出後續角色無所不用其極,對人物的鑽研和對敘事的打磨明顯有些漫不經心。

《黑寡婦》主打回憶殺,《尚氣與十環傳奇》只為擴展宇宙。

也許正應了迪士尼的財報,「經營遊樂園」是主營業務,「拍電影」是副業

迪士尼制下的漫威電影宇宙,越來越展示出「玩具與主題樂園基因」,找到一大幫「大男孩」來生產新玩具,建築新遊樂設施。

主題樂園重在驚險刺激的體驗,而電影側重於人性思考。

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鋼鐵俠,掙扎於自由與秩序間的美國隊長,他們扛起MCU的過去,可如今……

最早的MCU真就一去不復返了嗎?

或許,正如馬丁·斯科塞斯說的那樣:

我能想到的最接近它們的東西——製作精良,演員們在那些特定情況下做到最佳——是主題公園,而不是演員們努力去向別人傳達情感和心靈體驗的電影。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e989d494d70d023ccb0afdd6f69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