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升到團長有多難?戰火中選拔,八路軍的團長比國軍強多少?

2023-06-04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抗戰時升到團長有多難?戰火中選拔,八路軍的團長比國軍強多少?

在電視劇《亮劍》當中,李雲龍身為獨立團團長,與日軍不斷周旋,十分厲害。看完這部電視劇後,相信大家都很疑惑,在當時一個團長究竟有多大的能力,真的像劇中李雲龍那般厲害嗎?一個普通士兵要想一步步地當上團長,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呢?

在《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組成鐵三角,就可以和日軍打得如火如荼,那麼當時八路軍和國軍的團長作戰水平孰強孰弱?

一、抗戰時期的「團長」

拋開影視劇,我們回歸到歷史本身,要想清楚地了解上述的那些疑問,首先我們得了解在抗戰時期,一個「團長」究竟意味著什麼?在中國古代兵書《尉繚子》中有一句話

「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

這句話點明了軍官在一支部隊中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在民國時期,中國政府都十分重視軍官的培養,並且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軍官晉升制度。

而在中國的軍官制度中,無論在哪一時期,團長都屬於中級指揮官,雖然聽起來遠不如「師長」、「旅長」、「軍長」那麼有重量,但是團一級單位已經是抗戰時期的主要作戰單位。在當時,要想當上一名團長,並非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非同一般。

以八路軍為例,在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當時的紅軍主力部隊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剛剛成立的八路軍只有16個團,這16個團的首任團長個個都非同小可。其中特務團團長韋傑在建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685團團長楊得志在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686團團長李天佑,在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剩下的13個團長中,有4個在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6個在建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還有兩個壯烈犧牲。

從這些「團長」們後續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他們究竟具備了多麼強悍的能力,所以說要在抗戰時期,當上一名團長,沒點真本事肯定時不行的。而且這些團長之所以能成為八路軍的首任團長,在抗戰之前也是戰功赫赫。

例如楊得志團長在抗戰之前,便已經是紅2師師長。而他在擔任紅1團團長期間,曾經奉命堅守陣地三晝夜,以一個團的兵力打退了國民黨軍隊三個師的進攻。並且在長征期間,正是他指揮紅1團強渡烏江,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後續部隊打通了道路,為黨中央的順利轉移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說,別小看抗戰時期的一個團長,這些團長一般都是從紅軍時期就已經參加革命,個個都身經百戰,在槍林彈雨中一路走過來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有著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他們的能力足以指揮幾個師。那麼既然抗戰時期的一個團長這麼厲害,一個普通士兵要想達到這一級別是不是很難?

二、精英教育的國軍團長

實際上,不同部隊的普通士兵晉升速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其實是分為三個體系的,分別是八路軍,國民黨軍隊,地方系部隊。

首先,我們來說說國民黨軍隊,國民黨軍隊一直以來都講究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他們的軍官必須是從軍官學校畢業出來的,但是軍官學校的選拔條件並不低。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的一個普通士兵,要想被選拔進軍官學校,首先他得具備高中以上學歷,年齡在18歲到22歲之間,並且要具備優良的身體素質

這些要求放在今天來看,並不是很高,但是那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那麼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上過學的年代。所以說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這一要求,就將絕大多數上不起學的窮苦子弟拒之門外。而在進入軍官學校之後,在第一年,他們還得進行軍事訓練和文化補習,如果不合格的就將被退學,只有考核合格的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從軍官學校畢業之後,這些人就可以擔任排長,如果沒在戰場上犧牲,一般六到八年的時間便可以晉升為一名團長,但是實際上這些畢業生的大多數都沒能擁有八年的時間。

以黃埔軍校第十期為例,這批畢業生在1936年8月畢業分配到各個基層部隊,到1937年底時,便已經犧牲大半。還有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十一期的畢業生,因為抗戰的到來提前畢業,其中分配到58軍的117人,在三次長沙會戰後,就陣亡了60餘人。要想成為國軍團長,必須經過軍官教育以及部隊歷練,那麼要想成為八路軍團長又得經歷什麼呢?

三、槍林彈雨中走來的八路軍團長

與國民黨軍隊的軍官教育不同,八路軍中並沒有要求軍官必須具備很高的文化水平,這一點無疑讓很多底層的農工子弟有了晉升的機會,因此在八路軍中高級將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一步步從基層戰士成長起來的。而且相比較國民黨軍隊晉升為團長所需要的漫長時間,在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成長為一名團長的時間都比較短。

在《亮劍》當中,李雲龍是1928年左右參加革命,而在1934年長征時期,他就已經是紅軍171團的團長,從一名普通士兵到一名團長只用了短短六年時間。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在1930年參加革命,1933年便已經當上了紅28團的團長,只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為何八路軍的團長這麼「容易」就能當上,其實時間短並不意味著容易。這些團長們之所以能這麼快當上團長,與我軍「身先士卒」的優良傳統密不可分。在戰爭年代,紅軍所面臨的處境十分艱難,往往每一場戰鬥都關係到整支部隊的生死存亡,一場仗打下來,往往是團長犧牲了,營長上,營長犧牲了,連長上,連長犧牲了,班長再頂上。

為什麼在那一時期,我軍的將領晉升速度都很快,那是因為我軍中下級指揮員的傷亡率十分的高。所以能在八路軍當一名團長,往往需要經歷過無數次戰鬥,無數次戰至最後一人的惡戰。而在抗戰時期,實際上要想當上一名八路軍的團長,最少也得是原先紅軍的一個師長才可以當上,畢竟只有16個團的兵力,所以說在《亮劍》劇中,李雲龍等三人能夠與日軍打得有來有往,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大多已經是打過很多次硬仗,指揮作戰經驗並不比日軍將領差。

如果說國軍團長是「學院派」,那麼八路軍團長就是「實戰派」,在抗戰時期,國軍團長在正面戰場上指揮大規模戰役的理論能力可能要比八路軍團長稍微強一點,但是兩者真要真刀真槍地幹起來,還是身經百戰的八路軍團長要更勝一籌。

文/樂宇

參考資料:

1、《南京國 民政府時期軍官制度述評》,魏大慶

2、《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新一團團長丁思林》,任凌峰、趙建平、常彩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e7bd8d091b0c40b2b4ca0bf3aae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