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資不能讓你變得富有?

2023-03-28     青湖已

原標題:為什麼工資不能讓你變得富有?

這是一個職場上關注度很高的問題。我在悟空問答上經常看到類似的疑問,相當數量的人認為靠工資富不起來。這樣的觀點對還是不對?有沒有道理?

這涉及兩個問題:

其一,如何定義「富起來」

其二,是相對還是絕對

對以上兩個問題有了明確的界定,我們就可以直白地給出工資能不能讓職場人」富有「的答案。實際上想要通過工資變富,基本上沒有可能。

為什麼工資不能讓你變得富有?

如何理解職場人的「富起來」?

這裡的「富起來」與國家強調的「致富」是不一樣的,國家強調的「致富」主要針對貧困而言,但是職場上所談到的「富有」卻有更寬的含義延伸。

首先,「富起來」是一種基於支出能力的絕對概念。

如果不管一個人賺多少錢,如果他的收入不能滿足支出的需求,其資金餘額就是0或者負值,就沒有「富起來」。但即便一個人絕對收入不多,其收入大於支出,就會有資金剩餘,經過長期積累,變成為「有錢人」。

從支出與收入的差額來看,有資金剩餘並且能夠長期積累的人,可能成為富人。但僅僅是可能,到底能不能成為「富人」,還要看第二點。

其次,「富人」或者「富有」是一種比較性概念

一個人的貨幣資產多寡並不能直接證明其富有或者貧窮,判斷其是不是富人的一個關鍵,就是社會比較。如果在社會大眾之中,如果收入墊底或者普普通通,沒有相對於多數人的資產優勢,無論你有多少錢,也談不上富有。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富有」是指個人支出能力強,沒有債務之憂,同時相對於多數人又有資產數額優勢。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職場富人。

為什麼工資不能讓你變得富有?

那麼,靠工資能不能成為富人呢?不排除個別人依靠工資收入成為富人的可能,但普遍意義上說,僅靠工資很難富起來。

理由一:薪資設計的組織化制約

何為「組織化制約」?主要是指以傳統層級制組織架構為基礎定崗定薪的薪資設計邏輯。按照一般單位的薪資設計邏輯,職位、技能、績效都要進行金字塔式分布,與之相關的薪資層級化和整體預算限制。這就形成了職場人工資的兩種必然現象:

其一,絕大多數員工的薪資,都是從基層較低的水平開始。無論基本工資、獎金或者績效,無論技能水平如何,沒有數年甚至十數年的長期努力,爬不到既定單位的收入金字塔尖上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個人的收入水平會低於其他人,加上大多數企業的調薪或者加薪機制不健全,能夠增加工資的通道與可行性難度極大。

其二,薪資設計的存量思維

在員工薪資設計的邏輯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基於企業利潤增加基礎上員工在基本工資之外不設上限的薪資結構,另一個則是基於企業人力成本預算固化,大家爭搶定額蛋糕的薪資結構。

事實上,大多數單位或者企業都遵循第二個方向的邏輯。不管企業賺多少錢或者有多大的增量收益,員工能夠分到的利益就那麼一點點,甚至連設計的標準也達不到。

比如,企業年度利潤500萬,張三的個人年度設計收入是60000,企業利潤5000萬,張三的設計收入還是60000。而實際上呢?張三很大程度上根本拿不到設計收入60000,因為存量薪資設計的原因,還有一部分錢要在績效里扣掉。

薪資的組織化制約,呈現出員工收入金字塔式分布的特點,而薪資的存量化設計以及調薪和職位晉升的通道阻塞,使得大部分職場人長時間抱殘守缺,只能持有相對少量的收入。那些「富有」的員工,則是居於組織頂層的少數人。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工薪族,成不了富人。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組織頂層的高管們一定是富人呢?其實也不一定。

理由二:消費與收入增長的怪圈影響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當一個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時候,節衣縮食,日子也能過得去;當一個人月收入增加到5000元的時候,發現自己每個月仍然所剩無幾;當一個人月薪10000元的時候,猛然發現自己竟然開始欠債了。這就是對於很多人司空見慣的收入與消費增長怪圈。

一般情況下,當個人收入較低的時候,會比較注意消費的控制,因為價格稍高一些的物品壓根買不起,反而能夠有吃有穿。但是,隨著個人薪資收入的增長,支出能力增強,消費的慾望和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大,甚至大到超越自己收入的上限。

對於工薪族來說,無論你的薪資有多高,如果只是拿死工資,其額度上限是非常明顯的。在有限的收入條件下,要滿足無限的消費慾望,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這會導致絕大部分工薪族,拿著很高的工資,同時欠著大筆的債務。

我見過月收入6000的同事時不時出去聚餐消遣,也見過月收入20000的同事因為高房貸壓力而抬不起頭。因為沒有股份,也沒有資本增值收益,僅僅依靠單一的薪資,其資金上限也高不到哪裡去。以有限的收入,來滿足住房、生活、子女上學、社會交往、社會稅費等多項負擔,本就是一個問題。況且生活成本,比如消費價格與貨幣貶值的速度遠大於個人薪資增長的速度。

對於單純的薪資族來說,如果沒有股份的加成,如果沒有斜槓副業的補充,基本上永遠不可能富起來。因為其收入遠遠滿足不了自己支出的需求。試看有幾個靠純工資富起來的職場人,幾乎沒有。大多數能夠富起來的職場人,要麼是擁有足量的公司股份,要麼是利用自己的資源與一技之長開展「廣闊」的副業。

理由三:薪資收入的市場化機制

很多職場人對於自己的個人價值都有一個內心的「貨幣定位」。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值多少錢,認為自己應該享受怎樣的待遇。但是,直面職場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想像的與現實給予的差別很大。刨除管理誤差的原因,還有一個根本性的決定因素,那就是薪資市場化。

薪資市場化,有兩重意思:

其一,企業在薪資標準設計的時候會參考「人力價值」的市場行情

絕大多數薪資設計者會參考類似行業與崗位的薪資水平。這種參考行為脫離了真正的價值評估與科學利益分配原則。隨行就市,將工薪族商品化。意味著個人的收入只能是「市場水平」,與絕大多數行業人收入雷同,基本不可能有「富起來」的優勢。

其二,職場內部內卷化競爭,薪資會被變相壓低

因為企業的崗位數量和人員需求數量有限,而求職者的規模卻越來越大。2020年高校畢業人數870萬,2021年畢業生人數要達到900萬。求職規模的日益龐大與就業機會的有限增長,使得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一方面,同樣的水平和能力,薪資要求低的獲勝;另一方面,同樣的薪資,能力強的獲勝。這意味著同樣的薪資收入可以「買到」更大價值輸出能力的勞動者,同樣價值輸出能力的勞動者享受更低的薪資收入。

有限機會和資源的職業化競爭,使得招聘門檻越來越高,薪資支付增幅偏低。薪資水準與職場人實際輸出價值的差異越來越大。個人通過工資「致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為什麼工資不能讓你變得富有?

我們不否認,有些人的年收入達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但是在數億工薪族中,這樣的人有幾個?能夠給出這樣待遇的企業又有幾家?簡直是鳳毛麟角。即便是北上廣深這些超一線城市,大部分工薪族的收入也停留在5000-8000之間,在超高消費與生活成本的城市,不負債已經是很好的了,還能奢望富起來?

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市內二手房成交價在6萬/平,市郊也要4萬/平,一個月薪一萬的職場人即便不吃不喝六七年,才能夠攢夠60平左右房子30%的首付。職場上忙得要死要活,僅僅能夠餬口而已。談何富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e6d6b07dbb70f6b16c33641e0031a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