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展覽
究竟是什麼?
真的就是找個顏色鮮艷的背景
拍拍拍拍拍嗎?
開心的地方 Happy Place Toronto
「
最潮的消費文化方式就是通過這些身臨其境的、有趣的、拍照好看的裝置來實現,進入這些藝術所面臨的障礙可能是時間和金錢,而不是任何特定的要求或是對藝術史的興趣。」
——Artnet的新聞藝評人Ben Davis
」
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場沒有門檻的、人造的夢境!而沉浸式藝術也絕不只是以網紅文化作為噱頭的藝術產物,還有很多帶給人們思考和更真實體驗感的沉浸式藝術,通過製造時間和空間的幻象,使參展者融入ta所重新塑造的三維世界,體驗前所未見的藝術視角。
一個好的沉浸式展覽應該具有哪些特點呢?
- 展品的設置與呈現是否可以起到連續整個展覽的作用使展覽整體化
- 觀眾是否有被帶入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 觀眾與展品的呼應是否會導致展覽的內容產生變化
1.打破傳統展覽模式
傳統藝術中藝術家、展品與觀眾之間有著較為抽象的距離,很多人走進博物館、美術展,都曾有過疑惑 「如何去看一個美術展 ?」,「我一定要了解這個藝術家的時代背景、創作理念、藝術風格嗎?」 很多人眼中的油畫、雕塑是枯燥乏味的,因為人們無法置身其中,不知如何和所看到的藝術品產生聯繫,從而對藝術望而卻步。
而沉浸式藝術嘗試轉換了「藝術總是高高在上的」這一現象,更注重強調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藝術家們嘗試打破傳統的展覽模式,建立藝術與觀眾之間新的互動和觀看關係,從而讓藝術品與觀眾對話,構建了全新了觀展模式。這種角度的轉變也引發了觀眾對於藝術新的思考和探索。
在阿根廷藝術家雷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太虛之境(The Confines of the GreatVoid)中,他將虛擬與現實巧妙的結合。
他把我們熟悉的事物作為元素(比如唐人街、游泳池、人行道、教室、公寓),重塑了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和物件,重置觀眾和他重塑藝術之間的關係,「觀看者」和「畫中人」的身份切換自如,觀眾可以選擇融入作品或只是觀看別人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不僅增加了參展的趣味性,又可以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場景並再度思考個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還有風靡一時的遇見梵谷展 (Meet Vincent Van Gogh )利用高科技互動體驗的現代感應技術再一次生動重現了梵谷的佳作。一百多年前的畫作又「活」了過來。很多人說,「我從來沒有離梵谷這麼近過。」由於畫的幅度變大,畫上的筆觸則變的更加清晰,當觀眾走在畫中,則可以清楚看到顏料使用的比重,厚度和筆法。這種科學還原並放大的效果讓人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畫中的細節。
除了畫作本身,展覽中還有很多體驗環節,比如VR體驗區的「梵谷咖啡廳」,戴上眼鏡則可以與梵谷來一場近距離對話。這種新展覽設計體驗不僅解決了運輸畫作成本巨高這一大問題,還讓觀眾們既可以看到畫中細節,又可以真正了解到一幅畫背後的故事以及梵谷的生平,對於很多不是很了解藝術史的人來說,這也成為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2.放肆融入多元媒介!
為了讓觀眾體驗到真正的虛擬現實,很多沉浸式藝術體驗借用科技手段構建了融入聲光電多媒體藝術結合的立體景象。Archive Dreaming是土耳其媒體藝術家Refik Anadol的作品,算得上是一件震撼人心的數據可視化作品,它也是歐盟「文化計劃」中的一部分。作品使用機器算法搜索和分類了1,700,000個文檔後通過多維數據的交互轉換而被置換。
進入展廳,一層的畫廊轉變成了 一個包羅萬象的空間,像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歷史與現代被大數據融為一體。
藝術家在這個臨時的沉浸式建築空間裡構建了一張巨大的畫布,畫布上布滿了光和數據,解構虛幻空間框架,將超越圖書館和傳統平面電影投影螢幕的觀看體驗的正常便捷,利用機器算法讓文檔可視化進入三維動力學和建築空間,重塑了21世紀博物館感知的記憶 、歷史和文化。
觀展者站在巨大的資料庫中仿佛穿越古今,又像是深陷一個巨大的數據黑洞。
「沉浸式體驗」這種概念除了存在於藝術館、博物館這種傳統展覽形式中,也悄悄走進了古老的建築,發生在人們熟知且有著悠久歷史的場所。
位於蒙特婁舊城區有著近400年歷史與巴黎聖母院齊名的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Montréal)為了讓參觀者以一個全新的方式探索教堂,邀請Moment Factory團隊創造一個永久的由聲、光、影組成的體驗。經由改造過的聖母大教堂變得炫彩奪目,教堂主要以深藍、 天藍、紅、銀的金的色調裝飾,而燈光秀則也更加強調了這些配色,使教堂變得十分神聖、夢幻。圓弧形尖頂、拱廊、玫瑰窗,聖母像頂部金滔製成的星星,從17到20世紀的繪畫和雕塑教堂中的每一個細節在蒙特婁漆黑的夜裡發著光。教堂還安裝了一個從穹頂連接到地面的投影屏,戴上耳機,精心製作的短片會將教堂的前世今生緩緩道來,即使你對教堂的歷史、建築結構一無所知,深陷其中的你也會被深深吸引打動,願意去看上了解一二。
3.既當觀眾又當演員!
除了藝術展,舊址改造,其他的藝術形式也在探索沉浸式與傳統表現的融合。迄今為止最著名的沉浸式戲劇作品《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是由莎士比亞最陰暗的悲劇《麥克白》改編,添加了希區柯克的故事情節,劇情設置在20世紀30年代的一座廢棄酒店。觀眾在三個小時的演出時間內只需戴上一隻面具,便可以任意穿梭在這處被精心設計成復古風格的9000平方米的演出空間中。
沉浸式戲劇打破了傳統觀眾與演員對立的關係,讓觀眾真正的成為「劇中人」,一切表演都在咫尺之間。觀眾的安全感被打破,不再只作為接受信息的被動存在,也可以向演員提供反饋,甚至參與到情節中。酒店的衰敗、臥室的豪華、醫院的陰森與腐臭......觀眾被允許觸摸並使用道具,比如翻開書本,或是在臥室的椅子上坐下。觀眾被全劇所營造的詭異、陰鬱的氣氛包裹,沉浸於其中。
4.當下如何重新定義「藝術」?
藝術家需要生存,藝術需要被「看見」。藝術家不斷變革、創新,使得藝術呈現的形式在不斷變化,讓更多的普通人也有了走進展館,體驗藝術之美的機會,沉浸式藝術的新互動模式在藝術的傳播性和可看性上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網紅展「使大眾走進了藝術展,卻也可能讓觀眾止步於藝術自嗨。有些時候,藝術家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觀眾的獵奇心態而捨本逐末,側重了形式和外在,放棄了做好藝術的根本。網紅的作品千篇一律,總有一天觀眾會不再買「五顏六色」展覽的單。好的藝術給人啟發,共鳴,短暫的狂歡後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隨著藝術不斷被「網紅」化,商業化,藝術家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在不丟失作品實質和精要的前提下,合理化藝術與商業的結合,讓新的藝術不僅具有傳播性和可看性,還保留了藝術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