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只是一個開始,新勢力的刺骨寒冬來了

2023-11-07     汽車公社

剛剛過去的10月,僅從各家新勢力造車公布的終端成績單來看,形勢好似並沒有想像中的糟糕,甚至不乏一些品牌繼續創造著歷史新高。

可作為冷靜自知的旁觀者,已然能夠感受到一場刺骨寒冬的降臨。至於誘因,還要從上周五蔚來CEO李斌突然發布的那封全員信聊起。

具體來看,內容直指為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並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公司將減少10%左右的崗位,具體調整會在11月完成。李斌在信中表示:「這是公司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

他認為,未來兩年會是汽車行業變革期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外部環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過去兩個月,公司進行了三十多場兩年經營計劃的分析討論會,以確定每個業務未來兩年的目標、關鍵成功要素與優先事項、行動計劃、需要的資源,識別組織優化、降本提效的機會。」

而過去兩周,蔚來確定了業務的優先級,並制定了組織與業務優化的具體計劃,其中包括確保核心關鍵技術的長期投入、銷售與服務能力能夠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3個品牌9款核心產品的如期上市。

在組織和資源提效方面,蔚來將合併重複建設的部門與崗位,變革低效的內部工作流程與分工,取消低效崗位;推遲和削減3年內不能提升公司財務表現的項目投入。

就此,可以說,決戰當前,這位長期被詬病花錢大手大腳的「掌舵者」,終於祭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只不過,療效究竟如何,還得交給時間去反饋。

當然,礙於種種原因,必須「瘦身」自保的蔚來,僅僅只是刺骨寒冬之下新勢力造車中的一個典型縮影。

裁員成為普遍現象

「聽說你們也在優化?」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人人自危。」

「的確,各家日子都不太好過。」

「如果一旦真的被裁,就按目前的大環境,新工作都不好找。」

絕不是杜撰,本段開篇的一段對話,就發生在我與某位在新勢力造車任職的友人之間。從他的言語中,完全能夠感受到那種呼之欲出的焦慮情緒。

順勢,轉換視角,除了揮刀的蔚來,就在近日,網傳高合同樣開啟了一輪大規模裁員。在某職場社交平台上,有爆料聲稱比例高達20%,個別部門比例甚至可達50%。

據悉,這也是高合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從相關消息來看,今年年底這家新勢力造車還會進行一輪類似的操作。

截至目前,其官方並未對於此事做出回應。而在我眼中,參考高合目前位於中國車市沒有太多存在感的現狀,想要活下去就必須緊縮銀根度日。

當然,僅以目前知曉的內幕,正在裁員的新勢力造車,也不僅僅只有蔚來、高合,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如果說,在成功渡過2019年的至暗時刻後,所謂的倖存者們得以迎來三年的「甜蜜期」,那麼從2023年開始,一場更大的危機迅速拉開了序幕。

身處殘酷的淘汰賽之中,有人還在掙扎,有人已經倒下。譬如威馬,位於上海青浦的辦公大樓徹底關停,只留下四處討債與維權的供應商與無助員工。

殊不知,就在上月,威馬再度洋洋洒洒幾百字發布一封官方聲明,匯總下來的中心思想則為:「我還在掙扎。」順便,為「跑路」的CEO沈暉澄清:「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項為主。」

可即便如此,你還相信它能起死回生嗎?

能夠預見的是,按照目前中國車市「絞肉機」一般的現狀,如威馬般轟然倒塌的將不在少數。換言之,對於任何一家新勢力造車而言,裁員證明其還在自救,有些品牌連掙扎的力氣都不再擁有。

現實,就是這般殘酷。

跑不出來就沒機會了

看到這裡,勢必會有讀者反問:為何新勢力造車的生存空間會發生巨大的驟變?答案非常簡單:當先發優勢被逐漸抹平,當藍海市場慢慢轉紅,當競爭對手紛紛發力,歲月靜好瞬間不復存在。

還不相信?那就拿中級純電轎車市場為例。

今天,極氪官宣旗下第四款新車極氪007將會在廣州車展預售;11月9日,華為智選車的又一款力作智界S7將會在深圳上市;11月10日,阿維塔旗下的第二款新車阿維塔12也將會在深圳入場。不能忽略的還有本月正式亮相的吉利銀河E8。

加之位於終端收割許久的比亞迪漢、比亞迪海豹,包括剛剛開啟交付的煥新版特斯拉Model 3,該細分板塊究竟有多內卷與窒息,已經無需多言。而留給新勢力造車的「蛋糕」,真的變得愈發有限。

以點概面,位於其它板塊,今天文章主角的處境同樣嚴峻。

並且值得警惕的是,進入2023年以來,隨著「價格戰」越打越凶,大多數品牌的心境只能用冷暖自知所形容,幾乎都在經歷著「車子越賣越多,日子越過越苦」的尷尬局面。

被迫轉變的認知中:「怎樣獲利已經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了,如何囊括訂單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必須率先保證份額活下來。」

在此過程中,對應的電車定價體系已經崩塌,競爭變得愈發沒有底線。而當負面情緒不斷堆砌,以及消費活力繼續減弱,真正比拼的已經是誰手中握有的糧草更多,誰擁有的家底更厚,誰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

但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反而成為了新勢力造車的軟肋。

「到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90%,如果行業只會留下四五家企業,比亞迪、特斯拉、華為都會在其中,我們試圖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單年要賣出超300萬輛車,比原先2025年銷售160萬輛的目標繼續翻番。」

以上一段李想秋季戰略會拋出的觀點,已經不止一次的被搬出視作論據。而我想說的是,「身處一個規則完全顛覆的時代,中國車市註定贏者通吃,想要從泥潭中突圍,必須要有足夠的規模效應來支撐,跑不出來就沒機會了。」

相信類似的道理,新勢力造車不會不懂,卻鮮有人做到。至於刺骨的寒冬過後,究竟誰能繼續留在牌桌上?是「蔚小理」?還是其它人?

此刻,沒有誰敢打保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f223db4cbe60d1805929251e089bb4.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