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走天下」,裁員之下耿炳文的悲喜人生

2023-12-17     一畫書畫

原標題:「一招走天下」,裁員之下耿炳文的悲喜人生

最近很多企業都在裁員,裁員的標準不一,但是有兩條一定會有:一是年紀大的(35歲及以上),二是工作技能單一的。以前都說要有「一技之長」,現在看來也不保險,一招走天下,放到現在好像是不靈了。真的是這樣嗎?以史為鑑,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應對裁員的。今天我們舉的例子是耿炳文。

耿炳文簡介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後隨常遇春、徐達攻打大同、陝西等地,屢立戰功。之後以軍功封長興侯。

大家如果看過《明朝那些事》,應當對耿炳文有印象,他的封號「長興侯」,來源就是他鎮守長興十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廣德,進攻長興,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繳獲戰船三百餘艘,生擒敵軍守將李福安等人,攻克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陸上通廣德,與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門戶。從此之後,他就鎮守長興,憑藉幾千兵力,硬抗了張士誠十年的進攻。耿炳文憑著他「善守」的強項,在明朝建國後位列一等功臣,『始,炳文守長興,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徐)達為一等。』並以他的成名地作為他的封號。

從耿炳文的履歷來看,是典型的守強攻弱,朱元璋也明白這一點,因此除了守城他是軍事主官外,耿炳文大多數時間都給別人打下手,雖然不太得意,但也因此躲過了明初的幾次大裁員。

耿炳文的法寶

明初的裁員(特指朱元璋時期),和之後的裁員不一樣,是屬於暴力裁員,不但不給員工賠償,還要員工賠命。真正實現了「學得一身藝,賣與帝王家」。所謂的N+1賠償,在那時的解釋是除了你本人外,還有N個人要賠命,常見的是3N+1(滅三族),極端的是9N+1,最極端的是10N+1,滅十族,方孝儒是唯一一個受此待遇的被裁人員。這幾次大裁員(胡惟庸案,藍玉案),耿炳文順利的都躲了過去。

能在朱元璋的暴力裁員中逃得性命的都是牛人,除去那些正常死亡的,能虎口脫險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郭英,一個就是耿炳文。『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郭英是皇帝的大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有名的郭寧妃。那耿炳文靠啥活下來呢?具體來說,有下面幾條:

第一,他是朱元璋的同鄉,還是烈士後代,他的父親就是跟隨朱元璋戰死的。朱老闆對老鄉還是不錯的。

第二,他是太子的人。這裡的太子,是指的朱標,耿炳文的兒子娶了朱標的女兒(此時朱標已過世)。為什麼是耿炳文的兒子娶朱標的女兒?這裡只能說是領導需要了。保衛朱家江山,讓兒子做一個守成之主,讓善守的耿炳文來完成任務是再合適不過了。雖然朱標英年早逝,但他的兒子朱允炆接著做太子,耿炳文仍然可以逃脫被裁員的命運。

第三,是耿炳文很會揣摩領導心思,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耿炳文的兒子娶朱標女兒的這一年,耿炳文請翰林學士劉三吾撰寫了一篇「追封三代神道碑銘」(神道碑,指的是舊時立於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多記錄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貢獻等)。

耿炳文,一再叮囑劉學士措辭要謙抑,一定要把勞績儘量歸之於主上(朱元璋),說什麼「我等占據東吳都是上位(朱元璋)的指揮方略之功,諸臣哪有什麼建樹」。劉三吾對耿炳文的這種態度非常讚賞,於是說道:「侯爺的功勞也許就像漢高祖說的那樣,上位是功人,諸臣則是功狗!」

劉三吾後來是這樣寫的:「是功也,狗之功也,其敢以自名?今故為三吾言之也。然則侯前後所歷戰,百戰百捷,其功大矣,侯雖不敢自名其功。而功之在侯,猶獵之不能忘犬,犬之不能忘所自也。如此其克有今日也,宜哉!」(《敕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秦王左相兼陝西行中書省右丞長興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碑銘》)

有這樣的下屬,朱元璋當然很喜歡,耿炳文得以逃脫暴力裁員也就理所當然了。

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解釋,耿炳文能逃脫裁員有這麼幾條,一就是是老闆的同鄉兼親信,第二就是有獨特的一技之長,而且正好是老闆需要的技能,第三是他很謙虛,不誇功,有集體榮譽感。

這三條,除了第一條要碰運氣外,第三條我們一般都能做到,難的是第二條。要煉成獨門絕技可不容易。耿炳文,那是有天賦,否則朱元璋麾下那麼多牛人,怎麼偏偏他最會守城呢?那個時候,全部都是搞實戰,人命買賣,錯一次都不行,不存在什麼試用期三個月轉正。沒有天賦,我們普通人只能是靠自己努力,努力掌握獨門絕技。但這獨門絕技也要有普適性才行,如果離開了具體環境,這門技術就不管用了,那也不行。如果真出了這種情況,那麼就算公司不裁你,個人的前途和錢途也很容易到天花板。實際上,耿炳文就遇到這種情況。

耿炳文的悲劇

耿炳文的大半生順風順水,開國功臣,皇親國戚,躲過數次暴力裁員的幸運兒,怎麼看都該是喜劇結尾,但這一切,都隨著那場叔侄大戰畫上了句號。

建文元年的第一場雪,比洪武三十一年來得更早了一些。朱元璋走了,他的孫子朱允炆當了皇帝。當他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對他手握重兵的幾個叔叔不怎麼感冒,有一次,他的爺爺朱元璋告訴他,外敵來了有你的叔叔們幫你抵禦,他卻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朱元璋沒法回答,半天才說:「允炆,你怎麼看。」。朱允炆說「先以德服人,不行就減他的股份(削其地),再不行,就重新立一個聽話的,實在到了最後,那只能刀兵相向了。」。朱元璋也認為只能這麼干。『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孫曰:「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是也,無以易此矣」。』。等朱允炆登上皇位後,他卻沒有搞以德服人那一套,直接就把幾個叔叔找個罪名抓起來,削藩沒商量。等削到他四叔燕王朱棣時,碰上了硬茬子,人家反了,當然,學名叫「清君側」。

這時候,由於能打的都死光了,耿炳文臨危受命,率領大軍平叛,和他搭檔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另外一位碩果僅存的元老,武定侯郭英。這倆人都是皇帝的親戚,加上朱棣,幾個親戚間打了起來。結果朱棣獲勝,原因也很簡單,耿炳文的獨門絕技是防守,進攻不行,而朱棣的強項是進攻。後來耿炳文被李景隆(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替換,再也沒有被啟用,並於永樂初年畏罪自盡。

可以看到,拋開其他因素,耿炳文最後的悲劇原因是他只會防守這一個技能,而新老闆需要的技能是進攻,於是,他就被淘汰了。

所以,耿炳文前期的經歷告訴我們掌握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長是多麼重要,後期經歷告訴我們只掌握一門不可替代的技能最終還是會被替代。這真是個令人無奈的結論。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當下,有很多的人和企業都是這樣,筆者就不一一舉例了。

後記

普通人要想避免被裁員,一個企業要想長盛不衰,那麼必須掌握多種技能,「一專多能」才能生存下來。現在普通人忙著充電,上培訓班,考證,企業忙著併購,搞多種經營,涉足多個領域,都是「一專多能」的具體體現,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總比坐以待斃強。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只有擁抱變化,才能避免被淘汰。人生就像一張茶几,你不努力或者一成不變,上面就擺滿了杯具(悲劇),你擁抱變化,努力適應變化,那麼杯具也能變成洗具(喜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1e163b5f2e54d4c6b609ebef26c0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