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看電視劇,還真不知道《水滸傳》是一部充滿悲劇色彩的名著。
在書中的末尾,宋江帶著好漢們踏上了圍剿方臘的征程,待「凱旋歸來」後,原有的108好漢只剩下20幾位,共有70幾人死在了戰場之上,還有數位好漢看透了宋江,不願跟著宋江入朝為官,就此分道揚鑣。
作為《水滸傳》里的標誌性人物,武松則是在征討方臘的戰役中痛失一臂,淪為廢人的他也不願繼續追隨宋江,而是去了六和寺,孑然一身地度過了餘生。
看到這裡不禁想問,武松的手臂為何必須斷?讓武松和其他好漢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不行麼?
在98版的《水滸傳》電視劇里,武松的胳膊是被騎馬的方臘揮舞長刀砍斷的。不過在原著里,武松的手臂是被法師包道乙用飛劍斬斷。
那時武鬆手持雙刀正和鄭彪單打獨鬥,包道乙深知鄭彪並非武松的對手,於是他趁武松不備,猛然發動了奇襲。
原著是這麼寫的,那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武松醒來,看見左臂已折,伶仃將斷,一發自把戒刀割斷了。
武松從此就成了一個僅剩一臂的傷殘人士,可一些讀者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武松就算僅剩一臂也是一位獨臂大俠。好比《神鵰俠侶》的楊過,他被郭芙斬斷了一條手臂,不也照樣山洪練劍,還自創了一門黯然銷魂掌麼?
然而《水滸傳》並非是武俠小說,一個人痛失一臂等同於成了廢人。書中是這麼寫的,當下宋江看視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
這裡寫得很清楚了,丟了一條手臂的武松再也不是當年那位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奇男子,而是跌落神壇,成了一個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的廢人。
看到這裡不免百感交集,儘管宋江、吳用、盧俊義等人最後都死於非命,但也有一些好漢能夠得到一個較為完美的結局,為何施耐庵就偏偏要讓武松痛失一臂?
讓武松全身而退不行麼?我們且回到原著里尋找蛛絲馬跡,看一看施耐庵隱藏了什麼言外之意。
但凡認真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會知道,這一部著作蘊含了「因果報應」這一定律。
好比宋江在梁山打出「替天行道」旗幟之時,他就曾在夢中得到九天玄女的幫助,繼而得了三卷天書。原來宋江覺得梁山諸位好漢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因而以「替天行道」為令,要求各位好漢不得濫殺無辜、偷雞摸狗,否則就是違抗軍令,必須斬首示眾。
正是宋江的善舉感動了上天,這才在冥冥之中得到了神靈的庇護。然而宋江穩坐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後,竟為了官途亨通而絞盡腦汁,這才有了歸順朝廷、南征北戰的後續之舉。
宋江是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宋徽宗的封賞,可他歸順朝廷之後犯下了罪孽深重的殺戒,不管是攻打遼國,還是征討田虎、方臘,大大小小的戰場上都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因此,宋江又怎麼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只能猶如水中撈月、捕風捉影,最後被高俅用一杯毒酒害死。
那武松呢?把他的名字倒過來念,就能知道施耐庵的真實想法。
原來在施耐庵的塑造之下,武松成了當世江湖的一位戰神,書中寫道,(武松)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什麼貔貅?貔貅俗稱「貔大虎」,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而「天上降魔主」和「人間太歲神」都肯定了武松的戰無不勝,但也從側面看出武松殺氣太重!
的確,施耐庵筆下的武松雖然有情有義,可動起手來卻是狠就一個字。好比在怒殺潘金蓮的時候,武松就當著街坊鄰居的面將潘金蓮胸脯上的衣服扯掉,然後一刀砍下,將潘金蓮的五臟六腑盡數掏了出來,鮮血淋漓地供在了武大郎的靈台之上,驚得街坊鄰居紛紛轉過了臉,不敢再看。
在血濺鴛鴦樓的時候,武松依舊毫不客氣,張都監、蔣門神都慘死於武松的刀下,就連張都監一家老小几十口人,乃至未婚妻玉蘭,都被武松亂刀砍死。
若武松沒有痛失一臂,他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麼?恐怕很難,唯有讓武松淪為獨臂之士,他才能放下那兩口半夜能發出怪聲的戒刀,然後悟出真諦,在六和寺出家。
其實,將武松的名字倒過來念,「松武」二字恰好象徵了施耐庵希望武松能夠解除兵刃、化解戾氣,做一個無爭無斗的修真之人。
否則武松若沒有嘗到痛失一臂的難受滋味,以武松那爭強好勝的性格,就算沒有跟隨宋江入朝為官,他多半還會闖出禍來。因而對於武松來說,痛失一臂、在六和寺度過餘生算得上是最好的結局了。
正是:
武松豪氣干雲霄,斷臂屠龍志未消。
血染戰袍心不悔,身經百戰骨猶驕。
一朝斷臂悟禪機,立地成佛念佛謠。
從此江湖無恩怨,清風明月伴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