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四川51歲農民工川哥因為聽了兒子的建議,三年前就開始通過拍攝視頻記錄工地生活,而且還慢慢有了一點名氣,最近還直接上了電視台。
而且在關注他的人當中,還有很多很多年輕人,但問題是在工地搬磚,有什麼好看的,現在又沒有年輕人喜歡搬磚,連報土木工程的人都越來越少,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這麼關注工地生活呢?
1.夢的開始
川哥決定拍視頻是在2018的3月。那時他和妻子川嫂在福州打工, 24歲的大兒子何松林在成都做自媒體工作,何松林於是便建議父親試試。
「那時我們沒去想拍視頻有什麼意義,直到現在粉絲越來越多,我們覺得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工地的生活,感受到一種積極樂觀的力量。」不過一開始,父子兩人分隔兩地,川哥害羞又不擅長電子產品,所以在拍攝時總顯得很侷促。
不過,讓兒子何松林沒想到的是自己父親似乎很樂於拍攝自己的生活。
「我父親其實沒有拍視頻的天賦,可他很有勇氣。比如在快餐店門口,他就敢拿著手機一邊拍一邊介紹,很多人一開始是做不到這點的。」何松林說。那段時間,川哥利用休息時間拍過在路邊買糯米糍粑的場景,拍過自住的廉租房,拍過他在工地上吃自帶的午餐,也拍過他在高樓上建造煙囪的過程。每天晚上,川哥會將素材傳給兒子,讓他剪輯,幾乎一日不差。
2.能夠表達自己也是種幸福
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慾望,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夠表達自己的能力。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是一個能幫我們發出聲音的人,然後在他的聲音裡面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
可能是單純的共鳴,可能是悲傷的分擔,可能是同行的陪伴。
川哥的視頻我很早就看過,內容其實都不能說有多複雜,就是記錄自己在工地上的工作,每天都吃點什麼,和家裡又打了一個電話,和老婆搶個滷鴨頭……
但真誠,就是最大的魅力。
別看他的工作是工地上的泥瓦匠粉刷工,是很多年輕人不會選擇的職業道路,但是川哥是更廣大人群的一個縮影。
那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年人,為生活為家庭努力的中年人。
對建築業稍微熟悉一點的都知道,農民工在以前,是低收入高付出的代名詞,偶爾還會遇到跑路的包工頭,很慘;而如今,實話實說,很多建築工人的收入是要比建築公司大學生的收入高的。
川哥在自己的視頻裡面講過,自己現在是320一天,一個月做下來收入可以過萬。
不過很明顯,川哥自己不能停下來,停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
這就和很多普通人面臨的現狀是一樣的,不能停,停下來就掉隊;也不敢停,上有老人下有小孩。
很多人說川哥樂觀,其實這也是很多中年人的常態,不樂觀還能怎麼樣呢?
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一點小愛好,就能成為心裡的避風港。
川哥的愛好,我感覺就是吃了,畢竟是做重體力活的,吃飯的時候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了。
3.走火的必然
回想咱們身邊很多的人,其實也是類似的,辛勞一天以後,自己有點不傷大雅的小愛好,抽支煙,喝個酒,打個小麻將。
消費主義的風吹不倒他們,也不屑於吹他們;各種綜藝、劇、遊戲瞄不准他們,也不想瞄準他們。
咱們在網際網路上,經常看到的是精緻的生活,高大上的工作,升華的靈魂和開闊的視野,然後感覺好像只有這樣的生活才叫什麼。
能過上這樣生活的人有多少呢?百萬,千萬,億?
但是咱們國家有14億人,很多沉默的大多數,過著的就是和川哥一樣的生活,職業可能有區分,收入可能有高低,但是心是一樣的。
樸實、簡單,一肩挑起責任,一肩扛起希望。
於是川哥在西瓜視頻雖然粉絲沒有那麼誇張,只有25萬,但是每期視頻的播放量,要遠比很多百萬粉絲的大佬來得多,留言互動也更多。
我印象最深的一期是川哥圍觀另外一個老鄉,一車700包水泥35噸重,一個人3個小時全卸完,他掙了多少錢?
350塊錢。
川哥說好辛苦的時候,這老鄉說了一句:
沒技術沒手藝能怎麼辦呢?
這話說的很平淡,平淡里有悲傷,平淡里也有希望。
悲傷是自己想要賺更多,但是不可得;希望是上午賺到這350塊錢,下午就能休息了。
辛苦是自己的,希望也是給自己的,老鄉語調裡面沒有義憤填膺也沒有自怨自艾,有的,就是做好手中的事兒。
所以大家的評論,也都很乾凈。
年輕人不了解上輩人的生活,所以才對工地生活感到好奇,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各大城市基建的布局完成,以後年輕人接觸工地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少,因為未知,所以好奇,就像一波波的城市旅遊團去農村搞農家樂一樣,農村人的日常生活,卻成了他們探索的最大樂趣。
這不是偶然,而是—種必然的社會現象。
華農兄弟,靠記錄農村生活,吸引了幾百萬粉絲。
天元鄧剛,靠鄉下釣魚抓羊,吸引了上千萬粉絲。
這都說明了,現代人整天生活在擁擠的城市裡,反而讓他們對城市的另一面,充滿了無法遏制的好奇。
中國建設就從他們的手上一點一點延伸,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現代中國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