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部一縣的4個2000年前地名,為何卻出現在1400公里以外之地

2023-03-27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南部一縣的4個2000年前地名,為何卻出現在1400公里以外之地

館陶縣位於河北省南部,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則位於我國西北,北邊與蒙古國接壤,兩地直線距離約1360公里,如果以駕車的實際距離則有1800公里左右。兩者本來可能僅僅是除了藉助於旅遊者能夠發生聯繫之外,在其他方面則是風馬牛不相及。

兩地直線距離

但是在上個世紀的兩次考古發現卻讓兩地有了一定的聯繫,這就是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有著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之稱的「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的發現共有兩次,先是1930年,由瑞典學者F.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流域,對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調查挖掘,出土簡牘10000餘支,被稱為「居延舊簡」;第二次則是在1972年至1976年,中國考古隊在居延地區進行全面、深入發掘,共出土19637枚漢簡,其中有紀年的漢簡就達1222枚,被稱為「居延新簡」。

《居延漢簡·甲乙篇》

居延舊簡最早的紀年簡為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為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居延新簡中最早的紀年簡為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最晚的為建武七年(公元31年),從時間來看,兩批漢簡的製作年代並無差別,僅僅是發現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已。

在新舊兩次發現的居延漢簡中,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科學文化等方面。其中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漢代的養老、撫恤、吏制等;經濟方面則主要是農墾屯田;軍事方面主要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科技文化方面記載的更為廣泛,甚至還記載有九九表。

當時發現的部分漢簡

在其軍事方面主要是西北邊塞烽燧亭鄣的文書檔案,居延地區在漢代設有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都尉府設置都尉丞、候、千人、司馬及其他僚屬等屬官,都尉府直接下屬軍事機構稱候官,候官的下一級軍事機構是部,部的下一級為燧,燧有燧長,管轄戍卒,少則三、四人,多則三十餘人,成為最基層的瞭望防禦組織,類似今日的哨卡職能。邊塞的戍卒其服役的性質可分為燧卒、鄣卒、田卒、河渠卒、守谷卒、亭卒等。

目前,在額濟納旗「破城子」發現的有關今天河北省館陶縣漢簡一共有4枚,其中涉及館陶縣的3枚,涉及在今天館陶縣北部清陽城、當時漢朝清淵縣的1枚。這4枚漢簡記載的是館陶縣3個「里」、清淵縣1個「里」。據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中記載:

1、居延漢簡67.5:戍卒,魏郡,館陶,池上里,龐勝;

居延漢簡67.5:館陶池上里

2、居延漢簡159.24:第十三隊卒,魏郡,館陶,上庫里,尹疾去;

居延漢簡159.24:館陶上庫里

3、居延新簡EPT(表示額濟納河流域破城子探方)65.449:魏郡,館陶,春陽里;

居延新簡ept65.449:館陶春陽里

4、居延新簡EPT51.68:清淵,乘車裡;

居延新簡EPT51.68:清淵乘車裡

在居延漢簡中的這4片記載,是漢朝典型的「名縣爵里」,是當時用來表示一個人的身份的基本標識,爵位代表身份的高低,縣名和記名則用來記錄他著籍,亦即登記戶口的地方。

比如居延漢簡67.5:戍卒,魏郡,館陶,池上里,龐勝一簡。

此簡介紹龐勝的身份為「戍卒」,就是戍守邊塞最基層的士兵;魏郡則是漢朝的一個郡名,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共轄鄴、館陶、斥丘、沙、內黃、清淵、魏、繁陽、元城、梁期、黎陽、即裴、武始、邯會、陰安、平恩、邯溝、武安等十八縣;縣名為館陶;里則是當時的基層行政區劃單位,類似於今天的村。

西漢時的魏郡館陶縣、清淵縣

由上面記載看,今天河北省館陶縣境內,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村名」有池上里、上庫里、春陽里、乘車裡(清淵縣治所在今天館陶縣清陽城村)。在當時,館陶縣男兒不遠千里來到漢朝北部邊疆戍邊,在無意之中留下的其身份記錄「名縣爵里」,不但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還使兩地發生了一絲絲微妙的聯繫,此間的奇妙讓人稱奇。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be53048af2bc1257257b8d047a73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