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3年了,知乎還沒賺到錢

2023-05-25     燃財經

原標題:都2023年了,知乎還沒賺到錢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馮曉亭

編輯|饒霞飛

北京時間5月24日,知乎(ZH.US,02390.HK)發布了截至2023年3月31日未經審計的季度財報業績。

該季度知乎的業績表現有可圈可點之處。正如CEO周源所言,「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表現強勁,營收增長的同時,虧損再次大幅收窄。」

財報數據顯示,知乎在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為9.94億元(人民幣,以下為標註則同),較2022年同期的7.43億元增長33.8%;凈虧損同比收窄70.9%至1.79億元。

數據來源/知乎財報

製圖/燃財經

然而,單季度33.8%的營收增速,實際上也是知乎近4個季度以來創下的最高增速。即便如此,33.8%的增速在2021年之前幾乎翻倍的增速數據面前,也不免相形見絀。與此同時,知乎該季度營收較上一季度的11.1億元,環比下降了10.8%。對此,知乎給出的答覆是,「營銷服務業務收入存在季節變動性的影響,本年度Q1相對上年度Q4為淡季。」

數據來源/知乎財報

與此同時,在用戶增速上,知乎在提及2023年第一季度的MAU(平均月活躍用戶)達1.024億人時,還特意點出「我們用戶增長再次提速,於3月MAU超過1.1億人」。

顯然,MAU突破「1.1億」,對於知乎來說,也是一次小里程碑事件,畢竟,知乎在2021年第四季度,才宣布MAU首次突破1億大關達1.033億。只是,2023年第一季度的1.024億的MAU和去年同期的1.016億數據相比,增速僅為0.79%

眾所周知,MAU是一個常被網際網路公司用來衡量用戶規模和粘性的指標,過億往往意味著公司邁向一個新征程。但對於2011年便上線的「老牌社區」知乎而言,上線十年才迎來MAU過億,如今用戶增速更是已經連續多個季度持平,這樣的用戶數據顯然是不夠的。

而在知乎營收創近一年來單季度新高、MAU突破1.1億之時,即便知乎表示「虧損再次大幅收窄」,以及「知乎自首次公開發售以來第一次實現正向經營現金流」,也無法掙脫掉「虧損」這座大山。

儘管該季度1.79億元的凈虧損和上一季度1.795億元的凈虧損近乎持平,但也終結了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知乎連續單季度環比虧損收窄的趨勢。

尚未摸到盈利門檻的知乎,商業難題仍是「未解之謎」,只是,市場卻亟需知乎就「賺錢」一問,給出一個高贊好評的回答。

知乎並非不想「賺錢」,實則,知乎也在為賺錢而焦慮

過去幾年,知乎基本跟過每一個網際網路風口,在直播、短視頻、電商領域均有涉獵,只是成效寥寥。

最近半年,知乎更是動作頻頻。先是在去年年底,知乎正式上線在線職業教育平台「知學堂」;今年4月,知乎入局大語言模型賽道,公開了與面壁智能共建的大模型產品「知海圖AI」;近日,知乎為承載知乎鹽選專欄業務,上線了「鹽言故事」APP,擬要「打造一個優秀的短篇故事閱讀平台」……

與此同時,內容生態和商業化是橫亘在知乎面前的大山。

一方面,知乎在2022年提出了「生態第一」戰略,即創作者體驗、內容獲得感、良好的社區氛圍和匹配社區發展的商業化增速。但另一方面,執行「生態第一」戰略一年時間裡,知乎仍未實現扭虧為盈,用戶和收入增速也越來越放緩。

如何平衡好內容生態和商業化難題,也是知乎需要回答的必答題。

01

收入結構大變樣

時隔一年,知乎的收入結構再次發生了調整。

2022年第一季度,知乎在接連斥資收購職業培訓機構「品職」和「趴趴」後,將「職業培訓」當作公司新增長曲線進行培育。並且,知乎開始將「職業培訓」業務從「收入-其他」中單拎出來進行獨立報告。

而2023年第一季度,知乎則是將原「廣告」和「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兩個板塊的業務,合併錄入到了「營銷服務」板塊中。對此,知乎向燃次元表示,「合併主要是考慮到兩個板塊在運營上的重疊與協同效應,有效增強營銷服務的整體競爭力,為客戶提供全面多元化的營銷服務。」

知乎所言不假,廣告和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兩個板塊在運營商有重疊,合併能夠更好呈現整體業務和經營業績。

只是,從最近披露的財報數據來看,兩個業務板塊在合併前,增長便已顯頹勢。

2022年第四季度,知乎廣告和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情況,其中廣告業務單季收入同比上年下滑超27%,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收入則同比下滑18.9%。

而合併為「營銷服務」的兩個業務板塊,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占據知乎營收的「大壁江山」。其中「廣告」業務在2019年,收入占比達86.1%;2021年,由於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實現617%的巨幅增長,知乎全年廣告業務營收占比縮減至39%。2022年以來,知乎的收入結構已經變為以會員付費、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和廣告三大業務為主。

但從下圖可知,若將此前年度廣告和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兩個板塊收入進行重新分類,「營銷服務」板塊在2021年之前,都占據著知乎70%以上營收。但自2022年以來,這種「一超」的業務格局漸漸瓦解。

在2023年第一季度,「付費會員」板塊更是一舉躍升至知乎的第一大業務,過去在2019年占比高達86.2%的「營銷服務」,其營收占比更是進一步縮減至39.4%。

製圖/燃財經

「營銷服務」在該季度業績增長同樣拉胯,是知乎僅有的一項不增反減的業務。數據顯示,營銷服務收入較2022年同期4.44億元減少了11.7%。對此,知乎在財報中分析稱,「該減少主要乃由於嚴峻的宏觀環境所致」。

反觀知乎的「付費會員」業務,則有著強勁勢頭。訂閱會員數在該季度,同比去年增長116%達1490萬人,而由於訂閱會員數的增長,也推動知乎付費會員收入,同比增長105.2%達到4.55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達45.7%。

與此同時,來自「職業培訓」業務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該季度,該業務的收入為1.07億元,同比增長170.6%,占收入比重達10.8%。知乎稱,「職業教育是基於原本社區業務上,知乎正在建設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付費會員」業務逐漸成為知乎的核心收入來源,以及「職業培訓」業務也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不難發現,知乎的商業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過去面向B端的廣告為核心,漸漸轉向C端。

在該季度,知乎面向C端的付費會員和職業培訓兩個業務板塊,收入占比已經過半。

02

風評受累

與知乎商業模式從B端漸漸轉向C端一同來的,還有對知乎的投訴。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和知乎相關的投訴超過5000條,其中僅30天內便有近兩百條投訴。而在5月24日用戶發起的6條投訴中,有5條與知乎的會員問題相關。往下翻近日的回覆,大部分均集中於會員問題。

圖/知乎相關投訴

來源/黑貓投訴燃次元截圖

投訴大多集中於「會員自動續費服務」「不知情扣費」上。

最新一條投訴中,用戶寫到,「知乎會員自動續費。首先,購買會員的時候,自動續費的提示特別小,我也沒有看到具體的內容。接著,知乎把正常包月,不用自動續費的選項放在最後,要左滑才能看見。誘導消費者購買。其次,自動續費,知乎居然沒有簡訊提醒,它說是通過站內私信的方式。但是站內私信每天都是99,根本看不見扣費提示。」

在校大學生正雅告訴燃次元,她便因為忘記取消「自動續費」而被連續扣款兩個月會員費,「去年因為被鹽選一本付費小說吸引了,看到有會員活動就開通了,結果開通時候就沒留意到開了自動續費,扣款也沒簡訊提示。因為綁的是支付寶帳號,很少留意扣款情況,被連續扣了兩個月才發現。」

因知乎鹽選里一篇「甜寵文」而誤充了兩個月會員的正雅,仍對知乎存有芥蒂,「已經卸載了。」正雅進一步表示,雖然鹽選里好看小說有不少,但是只要不看開頭就不怕被吸引,「我現在看小說用番茄小說比較多,關鍵是看書免費,只需要看個幾秒鐘的廣告視頻罷了。」

另一邊,知乎所力推的職業培訓業務,在黑貓投訴平台中,也能發現與「課程退費」相關的多條投訴。

報名過知乎職業培訓課程的楊春,至今仍對知乎課程頗有微詞。2022年6月,希望開拓副業的楊春,在「永久權益」以及「不賺包退」等誘惑下,花3980元報名了「知乎寫作新人培養計劃」。

楊春告訴燃次元,在報名前對方在直播間說的是,只有截止一定時間內報名才享受3980元的優惠,但據她後續觀察那般,這個課程對外銷售,一直是保持3980元的售價。

而最令楊春苦惱的是,報名之前知乎所承諾的「永久改稿」有些「文不對版」,「我是想通過寫小說上『鹽選』,從而獲得稿費收益。但是將投稿發給對方後,得到了不予通過的反饋。理由是『鹽選專欄製作人』覺得內容過於普通。」

「我就問不是永久改稿嗎?那就提供改稿意見我再進行修改好了。對方則回復這是兩碼事,永久改稿是真,但稿子過不過選擇權在人家那也是真。」在第一次投稿無功而返後,楊春又嘗試過第二次投稿,但從改稿到反饋,中途溝通時間往往耗時半個月左右時間。

往返不到一個月時間,楊春就放棄了向鹽選投稿的念頭,「溝通成本太大了,自己就不想繼續。也諮詢過退款,但是對方表示是我這邊的問題,不予以退款,還讓我可以多學習多嘗試。現在過去也有段時間了,就當這3980元買了一次教訓。」

因用戶投訴導致口碑受影響的知乎,近年來也常因「編乎」等內容出圈而頻遭奚落。如今的知乎,以及很難讓人和多年前的「精英社區」相掛鉤。

在很多業內人士和知乎老用戶看來,知乎的種子用戶群理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畢竟在知乎最早的200名用戶群體中,不乏李開復、王興、馬化騰、雷軍、徐小平等各領域知名大佬的身影。

但服務小眾群體顯然不是一家商業化公司的初衷,知乎也不例外。從商業角度來說,變現也是一家公司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打破「高端」壁壘,吸引更多用戶流入,才能進行商業化探索。

03

知乎的必答題

就「如何賺錢」這個問題,能在知乎上找到成千上萬條各異的答案,但知乎卻很難給自己找到答案。

廣告為核心的「營銷服務」板塊,在該季度已經不是知乎的第一大收入來源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C端的「付費會員」。即便廣告業務號稱「網際網路變現的三駕馬車」之一,但如今的知乎,在廣告業務疲軟的大背景下,找到了第二條增長曲線。

來源/視覺中國

知乎對此表示,「知乎各項業務持續健康發展,雙曲線增長模式進一步穩固。」

只是,面向C端市場的生意並不好做。

來自C端用戶的投訴激增的同時,相比較使用頻率並不算高的內容社區知乎,會員付費模式在主流娛樂平台上的使用頻次要更高。在搶奪用戶時長上,無論是相較於短視頻平台抖音、快手,還是社交平台微博、小紅書,亦或是中長視頻平台B站、愛優騰……知乎的戰鬥力都稍顯弱。

有意思的是,很多年前的周源,認為「賺錢很容易」。

周源曾說過,「知乎從不追求『以慢為美』,只是企業對網絡社區發展節奏的理解有所不同,網絡社區在發展前期需要花時間把根扎穩,紮好了根,將來會迎來快速生長。」

2016年或許正是周源所說的「紮好了根」的時間,這一年,知乎正式啟動商業化。

也是在2016年,知乎一個「付費閱讀」的功能「值乎」上線。彼時的周源在回答「為什麼做這個產品」問題時,給出的回答是,「很多人老是問我們怎麼商業化。我很煩。於是我就帶著一個團隊做了一個商業化的東西,不就賺錢嗎。」同時,周源還喊出了一個「月流水20億」的目標。

從目前知乎單季度營收不過10億元的業績來看,當初周源無疑對於知乎的商業化探索過於樂觀。

2016年淺嘗商業化的知乎,往後向前推進的每一步都很慢,直至2021年。這一年,知乎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悟空問答」倒下了。同年,創業十年的知乎成功登陸二級市場。

2022年11月,周源發出公開信,表示,過去3年,隨著鹽選會員、內容商業化解決方案的快速發展,知乎形成了「社區驅動的內容變現」商業模式,「我們相信,好生態帶來好內容,好內容就是好生意,是更持續和健康的正向飛輪。」

值得注意的是,周源緊接著還補了一句,「所以在執行『生態第一』戰略過程中,有些錢不賺,才能成為賺錢的好公司。」

不論是知乎提出的「生態第一」戰略,還是其所強調的「『專業討論』將是知乎必然長期堅持的定位」,知乎都強調其「初心不變」以及「專業討論」的基因,並表示「面對商業化內容諸多挑戰。」

只是這種說辭很難說服知乎的用戶。

「太多廣告了,開屏、問答區評論里,隨處可見插片廣告和軟廣植入。」已經卸載知乎APP的正雅表示,有需要搜索一些專業問題答案,自己還是會用網頁版知乎,「但很少有這樣的時候。」

將時間軸拉長看,作為一個內容社區平台,社區人群畫像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社區內容質量的變化,以及,隨著越來越多的付費用戶加入知乎,而這些付費用戶大多為了鹽選平台內容而來,這些新用戶和知乎「專業討論」基因又是否一致?

以及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保障「專業討論」內容生態的同時,還能兼顧商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知乎去平衡的問題,還有很多,而這些,都是知乎的必答題。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正雅、楊春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a07bfc0988880de3812d5cb1e545f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