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創始人孔子弟子眾多賢人輩出,但在孔子身邊,與他關係最密切的卻是子貢和子路兩個弟子。
子貢是衛國來的留學生,聰明機智能言善辯,且擅長做生意,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和大富豪,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子貢好比是馬雲。因此,子貢深得孔子的喜愛,有大事難事都交給子貢去辦。
子路是魯國的「賤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學做「古惑仔」,戴著公雞毛裝飾的帽子,佩著豬皮裝飾的劍,在魯國的大街上大搖大擺 「炸街」。他曾經與身高馬大的孔子相遇,還把孔子打了一頓,後來折服於孔子的道德學問,拜在孔子門下,成為孔子的弟子、保鏢、司機和「不同政見者」,經常事不過腦暴跳如雷,批評孔子,惹得孔子很生氣。
於是,批評子路就成了孔子除周遊列國之外最主要的事情,一三五小罵,二四六大罵,周日不休加班罵。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在仁愛思想的邏輯下,他又提出了「仁義禮智」的道德倫理準則,提倡人們過一種有愛的有序的道德生活。在孔子的教育下,孔門弟子大多文質彬彬有君子氣質,且充滿愛心,經常做好事幫助別人。孔子大多給予鼓勵。
但有一件事改變了人們對孔子的看法。
為富也仁的子貢去齊國辦事時,遇到了一些貧困無依淪落為奴隸的魯國人。子貢慷慨解囊,自己花錢替他們贖身帶回祖國。按魯國的規定,替在外為奴的魯國人贖身的人,可以去國庫領一筆賞金。但子貢對賞金毫不在乎,做了好事,還給政府省下一大筆錢。
魯國人認為子貢是大慈善家,媒體連篇累牘地宣傳,子貢成了魯國最可愛的人。
但孔子很不高興,他把子貢叫過來,狠狠地罵了一頓。
孔子說,做好事不拿獎賞,在私人道德上值得鼓勵,但也給世人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別人也想贖回奴隸,但又羞於去領賞,你子貢有錢可以不在乎,但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這樣就逐漸沒有人再去做贖回奴隸的事情了。
子貢的道德在無形中拉高了道德門檻,讓人做好事時陷入一種深深的道德焦慮之中,想做好事卻變得裹足不前。
因此,子貢做了一件好事,客觀上卻帶來了不利的後果,因此,子貢的善,客觀上卻是一種惡。
大大咧咧的子路,遇見一個農夫落水,他冒著生命危險將農夫救上岸來。農夫無以為報,乾脆送給他一頭牛,子路也未推辭,牽著牛高高興興地走了。
魯國人認為子路真不是東西,他救人其實就是牽走人家的牛,媒體連篇累牘地討論批判,都說子路太功利太貪婪。
孔子卻很開心,並且希望媒體繼續加大傳播力度,將子路救人得了一頭牛的事情公告天下,讓別人知道,凡是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救人的人,都可以獲得一筆重酬。
子貢做慈善不拿一分錢,卻被孔子批評;子路救人牽走了牛,被孔子表揚。
孔子難道吃錯了藥?很多人不理解孔子,因為這與他「仁者愛人」的思想自相矛盾。但孔子無所謂,因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愁」。
理解一個哲學家的境界,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的視角。
儒家思想不僅是道德層面的倫理哲學,僅僅提倡愛與道德,孔子更希望建立一個溫暖有序仁愛的「大同世界」。他需要站在國家政策制定者的立場上來看問題,而制定國家政策的落腳點是促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僅僅對子貢的私德有利,卻在客觀上拉升了道德門檻,讓別人想做好事而沒有能力去做,這損害了廣大奴隸的利益。
而子路救人收取回報,這似乎有損於子路的私德,但在客觀上卻有助於全社會養成助人為樂的風氣,於天下人有利。因此,子路所謂的「惡」,其實也是一種善。
深諳人性之道的孔子,觸及了人性當中深層次的問題——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有利則行,無利則舍。因此制定政策一定要遵循於絕大多數人有利的原則。
孔子的做法也體現了儒家哲學中的「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的人生方法論——違背人性和過頭的事情,一定是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
一種思想能否為人接受,取決於是否貼近實際,是否理性。拿孔子的「仁者愛人」與墨子的「兼愛」思想來說,孔子的「仁者愛人」是先易後難,從血緣關係出發,從我們的親人、朋友愛起,有餘力則愛天下人。這樣人人都願意、有能力去愛,從而實現天下大愛,較低的道德門檻讓大部分人願意遵守道德。
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則要求人們不計個人私利,無償無怨無悔地去愛天下每一個人。事實上,於大部分人而言,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去愛天下所有人。所以墨家的兼愛理想事實上是抬高了道德門檻,讓人們在道德面前無路可走。
於人而言,讓道德可學可行有回報,才是「仁者愛人」的真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Y1BUHEBrZ4kL1ViKA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