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造心臟 人類可以「長生不老」嗎?

2019-12-06     蝌蚪五線譜
有了人造心臟再也不怕你心臟停了!

  大家都知道,心臟是人體循環系統的核心,是一種可維持供氧和血液循環的肌肉泵。心臟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一樣,也會出現問題。如果是小問題,外科醫生對它進行修理,就會恢復正常工作狀態。如果出現了難以「修」好的大毛病,就有可能需要換一個「發動機」安裝上去。然而,可供移植的人的心臟得之不易,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卻越來越多,他們在維持治療的同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因此,醫生們為需要心臟移植的病人找尋著其他能挽救性命的方法,人造心臟則是一個良好的選擇。我們知道的人造心臟也是近半個世紀才逐步發展製造成功的。可是,考古學家們曾經在非洲突尼西亞北部的一座偏僻森林裡發掘出一具史前穴居人的屍骸,在其胸腔內,竟然發現了一顆構造精密,由多個金屬配件組合而成的人造心臟。通過碳14測定,這個穴居人死了已經至少有5萬年以上。對於這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發現,考古隊長梅沙•夏維博士說,製作心臟的人,絕對不可能是穴居人,那是誰呢?一位研究古代UFO的美國專家奇頓•蘭拿說,「我們曾經追溯到古埃及人是首批與外星人接觸的地球人,但現在事實明顯證明,早在地球有人類蹤影的時候,便已經有外來的高智慧生物存在……說明某種高智慧生物早在5萬年前便已來到地球,並給這個人進行了這樣的心臟移植手術。」這顆人造心臟到底如何而來,現在仍不可知,供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歷史學家和UFO專家研究著。

  近代,人們對人造心臟的初次嘗試是在1982年,美國猶他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杜布利茲醫師領導的一個手術小組,為一名叫克拉克的患有心肌病的患者裝上了人造心臟。這顆人造心臟是由猶他醫療小組成員羅伯特•賈維克設計的,名為Jarvik-7型心臟。它通過兩條2米長的軟管連到體外的一部機器上,壓縮空氣維持著這顆人造心臟的跳動,但缺點是需要有體外裝置提供動力的來源。這顆塑料心臟在這位美國西雅圖62歲的退休牙科醫生的胸腔里跳動了將近1300萬次,維持了112天的生命。

  後來他們又陸續給另外4名病人移植賈維克人造心臟,結果都沒有活得太久,其中活的最長的患者只存活了620天。從此,人造心臟的移植處於了停滯階段。醫學界認為,這種技術還是不夠成熟和完善,美國在1984年規定,賈維克人造心臟只能用來作為過渡,使垂死病人延長生命,等待移植。但是,研究工作並沒有停止,而是繼續摸索前行。 

  1993年,世界上首次第一顆輕便的電動心臟,也是第二代人造心臟,在巴黎東南郊克雷泰伊市亨利•蒙道爾醫院,被植入到一位44歲的病人體內。這個被叫做諾瓦科爾的電動心臟由金屬材料、塑料合成品和牛心包組織製成。由於人體的胸腔無法安裝人造心臟,所以被植入在病人腹部肌內槽,它有一隻氣泵和一個驅動裝置,蓄電池和控制器裝在病人體外的包內,有一根導線與腹內的裝置相連。然而只有左心房的功能,所以嚴格說來,它只是一個人造的「半心臟」,通過氣泵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這種電動心臟的缺點是,氣泵噪音較大,通過該心臟循環的血液容易凝結,易導致供血不足和心臟血栓的發生,病人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

  到了1995年,美國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設計出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並由美國熱動力心臟系統公司製造。英國退休電影製片人,64歲的古德曼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的人。這顆價值8萬英鎊的電動人造心臟,固定在古德曼的腹腔內,大小和拳頭差不多,兩側安裝了兩根導管,其中一根與古德曼的右心房相連,另外一根與左心室相連。這樣,血液從左心室流出,經電動人造心臟加壓後流入右心房,幫助心臟完成了血液循環的任務。但是,這種電動心臟也有缺點,它的供電依靠體外的電池組,而電池組與從胸部引出的導線相連,可安裝在肩部的背帶上,也可安裝在腰帶上,但是只能提供5至8小時的電力。因此,古德曼必須不斷地更換電池組。另外,與體內相通的導線也有可能造成致命的感染。

  在2001年6月3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地將世界上第一顆全植入人造心臟完整地植入一名生命垂危的心臟病患者的胸腔內。這種人造心臟是總部設在麻薩諸塞州的阿比奧梅德公司的研究成果,用醫用塑料和金屬鈦製成,內部裝有一個用微型電動馬達驅動的血泵,整個人造心臟的大小跟一個葡萄柚差不多,重量大約為1公斤。人造心臟的動力由一個同時植入患者體內的充電電池提供,這個充電電池可以保證人造心臟正常工作數年時間,一旦充電電池的電力即將耗盡時,只需要進行小的手術,對電池進行充電即可繼續使用。這是第一顆無須與外界進行導線連接的人造心臟,也無須從外界獲得動力。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仍然對人造心臟的技術孜孜不倦地進行著研究,例如幹細胞技術的發展可能將多能幹細胞培育為身體所需的具體器官等等,讓飽受痛苦的心臟病患者能早日解除病痛的侵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U5E3W4BMH2_cNUgEPa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