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歷史上北伐一貫那麼困難?東晉的數次北伐做了極壞的先例

2020-10-15     戰爭史

原標題:為何中國歷史上北伐一貫那麼困難?東晉的數次北伐做了極壞的先例

作者:毅品文團體(文定),無授權禁轉!

東晉偏安江南,北方有「五胡十六國」與之對抗。東晉作為中國歷史傳承的正統王朝,只占有東南沿海小小一角。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種奇特景觀:一個對一群。北方眾多割據政權之間頻繁開戰,打得你死我活,但他們的共同敵人只有一個:東晉王朝。可是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幾乎成了躲在一旁「觀戰」的角色。

(東晉與北方的多國並列圖)

正如《資治通鑑·晉紀十》中所說,司馬睿「素無北伐之志」。西晉滅亡前夕,司馬睿心裡已經十分清楚,北方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偏安江南是唯一的求存之道。因此,西晉王朝滅亡前夕,朝廷曾下詔要他領兵北伐抗敵救駕,他拒詔不救。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在喪亂中繼位,回到長安城內,眼前的戰敗景象慘不忍睹,天真地給司馬睿下了一道詔令,請他領兵三十萬直造平陽,掃平叛逆!並派殿中都尉劉蜀,拿了詔書到建康來催促司馬睿出兵,與晉愍帝「會於中原」。司馬睿卻推辭說,江東剛剛平定,「未暇北伐」,拒絕出兵。

但是,為西晉滅亡哭鼻子抹淚這些表面文章,他做得點滴不漏。當晉愍帝在平陽被殺的消息傳到建康,司馬睿假惺惺地為晉愍帝服大喪禮。這又一次證明,由於司馬懿傳下的家德家風不良,司馬氏家族的子孫後代也多奸詐而少厚道,司馬睿亦然。

司馬睿稱帝,東晉王朝建立,東晉立國的基本方針就是偏安江南,司馬睿對此從來沒有猶豫過、動搖過,他對北方大片河山再沒有存過半點「非分之想」。在這種情況下,想再指望東晉王朝全力北伐,消滅北方那些割據政權,重新統一中國,已經完全沒有指望。

不過,東晉王朝也有過幾次北伐,概況如下: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發動於西晉滅亡前夕,失敗於東晉內亂驟起。祖逖原籍范陽遵縣(今河北淶水縣),少孤,輕財好俠,慷慨有志。「聞雞起舞」說的就是祖逖的故事。西晉末,時勢大亂,祖逖率親黨幾百戶南下泗口(泗水入淮處,今江蘇淮陰)。琅邪王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徐州刺史,後為軍咨祭酒,徙居京口。祖逖「常懷振復之志」,多次向司馬睿請求北伐。司馬睿無法阻擋,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發給他一千人給養、三千匹布,什麼兵員、刀槍、劍戟、弓箭、戰馬,統統都要他自己去想辦法。表面上支持他北伐,實際上給他出了一個大難題。祖逖無所畏懼,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毅然率眾渡江北上,中流擊楫,慷慨發誓收復中原。祖逖北渡後屯駐淮陰,打造兵器,招募兵員,組織起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向譙國(今安徽亳州)進軍。譙國境內的流民塢壁主樊雅抗拒祖逖。祖逖聯合蓬陂(今河南開封)塢主陳川擊敗樊雅,攻克譙國。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與後趙石虎(石勒養子)戰於浚儀(今河南開封),兵敗,退屯淮南。翌年,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與後趙隔黃河對峙。「練兵積穀,圖取河北,致勒(石勒)不敢窺兵河南」。祖逖一心安民建功,團結各種地方勢力,經過三年多艱苦奮鬥,基本上收復了黃河以南失地,居功至偉。可是,正當祖逖準備北渡黃河攻打冀、朔胡族勢力時,東晉政權的內部矛盾開始激化。當時王導、王敦兄弟操縱東晉朝廷。王導為丞相,執掌朝廷內政大權;王敦為大將軍,統領荊、江兩州軍事,駐軍武昌,從上游俯瞰下游的建康,心存不軌,篡國跡象日益明顯。司馬睿派戴淵為征西將軍,出鎮合肥,以防王敦;祖逖同受戴淵節制,被捆住了手腳。祖逖怨憤成疾,病死於雍丘。他死後,黃河以南地區被石勒重新占領,祖逖的北伐成果毀於一旦。

(祖逖北伐示意圖)

庾亮、庾翼兄弟北伐:

來自北方的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是東晉政權的支柱。王氏衰,庾氏繼。從東晉咸和八年至建元二年(公元333—344年),庾亮、庾翼兄弟先後執掌兵權,兄弟倆都曾力主北伐。庾亮的妹妹是晉明帝司馬紹的皇后,他以國舅身份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駐武昌(今湖北鄂州)。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後趙君主石勒死,庾亮開始為北伐進行籌劃,對轄區內的官員進行調動,以適應北伐形勢要求。然後,他準備親率十萬大軍移師襄陽。臨行前,上疏朝廷表奏北伐之舉,朝廷大臣都持反對意見。當年九月,後趙新帝石虎派兵向南進攻,庾亮部隊受損,北伐計劃被迫中止。翌年,庾亮病死。其弟庾翼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州諸軍事,兼領荊州刺史,代庾亮鎮守武昌。庾翼軍事才能勝過其兄,常以滅胡平蜀為己任。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庾翼上疏朝廷舉兵北伐。但除其兄庾冰和桓溫等人支持外,多數大臣仍持反對意見。庾翼違詔而行,率軍四萬進駐襄陽。朝廷只得順水推舟,任命庾冰都督江、荊、寧、益、梁、交、廣七州諸軍事,兼領江州刺史,鎮武昌,為庾翼後援。但庾翼還沒來得及大舉進兵,晉康帝司馬岳和庾冰相繼死去。庾翼只得還鎮夏口。第二年七月,庾翼本人也死去。庾氏兄弟躊躇滿志的北伐之事,就此偃旗息鼓。

此後,又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的褚裒北伐、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的殷浩北伐,均以兵敗告終。

(庾氏家族,私慾心太重的北伐領導者)

桓溫北伐:

譙國桓氏是支撐東晉政權的北方「四大家族」之一。桓溫是晉明帝駙馬,初任徐州刺史。庾氏兄弟死後,桓溫都督荊、梁等四州軍事。他第一次建功,是在永和三年(公元347年)領兵平定了四川,消滅了成漢政權,使他威望大增。後來,他曾領兵搞過三次北伐。桓溫第一次北伐是永和十年(公元354年),進攻前秦苻健。桓溫的軍隊曾攻到長安東郊霸上,長安周圍郡縣紛紛來降。桓溫本想趁關中麥熟時搶割以籌得軍糧,但前秦苻健「芟苗清野」,使桓溫這一計劃落空,軍糧斷供。在白鹿原、子午谷二地與前秦軍隊交戰時失利,桓溫無功而返。

桓溫第二次北伐是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討伐羌族人姚襄。姚襄是羌族首領姚弋仲之子,原屬後趙。姚弋仲死後,姚襄率眾投歸東晉,駐譙城(今河南夏邑北)。不久叛晉,招納流民,入許昌、攻洛陽。桓溫討伐姚襄,攻克洛陽,姚襄敗走,西逃長安,被苻堅所殺。桓溫攻占洛陽後,居心叵測,上表朝廷「還都洛陽」。揚州刺史王述看穿桓溫用心,他說桓溫的用意是想加威朝廷。朝廷可以把遷都之事交給他去操辦,看他能否辦成。朝廷採納王述計謀,下詔由桓溫籌辦遷都事宜。桓溫果然跌入圈套,洛陽根本不具備遷都條件,結果不了了之。桓溫從洛陽退兵,北方重新落入割據政權之手。

桓溫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公元369年),討伐前燕慕容氏。桓溫經過前兩次北伐,權勢顯赫,代晉稱帝的野心開始膨脹。他想仿效當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的做法,「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然後代晉稱帝。桓溫率領五萬步騎兵,討伐東北的鮮卑族割據政權前燕。桓溫進軍至枋頭(今河南浚縣),遭到前燕將領慕容垂頑強抗擊。慕容垂派遣慕容德率領一萬五千騎兵據守石門(今河南滎陽西北濟水渠口),切斷桓溫糧道和水上退路。桓溫軍糧斷絕,只得焚燒船隻,丟棄輜重,從陸路繞道東燕(今河南延津東北),經倉垣(今河南開封東北),步行七百里退至襄邑(今河南睢縣西)。慕容垂作戰十分狡猾,部將們急欲追殺桓溫,被他制止。他率領八千騎「躡行其後」,不即不離地跟在桓溫軍隊後面前行,同時派遣慕容德率四千人提前到襄邑附近埋伏。幾天後,桓溫軍隊人困馬乏,完全放鬆了戒備,只顧急於回撤。慕容垂突然下令急追,在襄邑追上桓溫軍隊,與提前到此設伏的慕容德前後夾擊,桓溫大敗,被殲三萬餘人。桓溫敗逃至譙國,又遭到前來支援前燕的前秦部隊伏擊,再次遭受重創。桓溫的第三次北伐就這樣以慘敗告終。

(桓溫的多次北伐,既有收復失地的壯志,也有圖謀不軌的心思)

按照桓溫擁有的實力,他北伐理應有所作為。但他早就有野心,想用北伐做幌子,自己做皇帝。可是他的部眾都不願這樣做,上下不同心,所以他必敗。這說明,一個人如果逆時事、違人心,再有權勢也不行。桓溫有句臭名昭著的「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他通過三次北伐,稱帝之心均未得逞。他手下有位參軍郗超向他獻計說,你要想提高威望,就要學西漢的霍光,把現在的皇帝廢了,另立新帝,這樣你就能掌控朝政了。桓溫依其計,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把在位的晉廢帝司馬奕廢為海西公,另立司馬昱為簡文帝。桓溫由此掌控了朝政,他希望簡文帝能把帝位「禪讓」給他。但由於王、謝大族的堅決抵制,桓溫的稱帝野心沒有得逞。兩年後簡文帝病死,孝武帝繼立。寧康元年(公元373年),桓溫在抑鬱中病死。

可以說東晉北伐的數次失敗很多都不是實力不夠,而是人事之間勾心鬥角,這也成為了後世北伐的樣板,導致日後的北伐戰爭也極為艱難。參考資料:《晉書》《南北戰爭三百年》《東晉史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SOMKnUBeElxlkkaYf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