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樂趣不止在於遊山玩水,有時候,聽聽別人的故事,看看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其中的趣味還要遠大於遊樂。
之前,早就聽說陝南是一個有著幾分神秘色彩的地方,神秘之處在於人——生活在陝南的人們大多是兩三百年間由各個省市遷徙來的,即便是小小一個縣,可能就生活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浙江、福建、山西、河南等各省移民的後裔。
用學者們的話來說,就是「五方雜處」。
黃小黃旅途中的一次偶然經歷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去年11月底,黃小黃到了陝西南部安康市旬陽縣一個叫蜀河鎮的地方,這裡有一個這兩年剛火起來的古鎮——蜀河古鎮。
蜀河古鎮在旬陽縣城東約50公里處,地處漢江峽谷,是蜀河與漢江交匯處的一個古商埠,距離湖北竹山縣和鄖縣較近,是溝通秦楚的地方。興起於三國,興盛於隋唐,鼎盛於明清和民國年間,現在雖然沒有過去那麼繁華了,但依然是旬陽縣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
這是陝西少見的保存完好的一個古鎮,漢江從小鎮腳下悠悠流過,寧靜、古樸。
渡口村就在蜀河古鎮對面,與古鎮隔江相望。
黃小黃在漢江邊散步時,偶遇了渡口村一戶姓朱的人家,聊天中,朱姓大叔告訴我,他們祖上其實是江西人,先祖於乾隆年間來到旬陽蜀河,定居於此已十三代,至今仍和江西老籍的同族人合修族譜。
在渡口村,像他這樣祖上從江西來的人還有許多。
朱大叔在院裡整理老房拆下來的木料
江西距離陝西千里之遙,他們為什麼會捨棄魚米之鄉,來到陝南的深山呢?朱大叔說,這是因為當時江西人稠地少,而陝南大山里人煙稀少。
查閱當時旬陽縣的資料,可以知道,清代的乾隆年間是旬陽人口急劇增長、大量接納各省移民的時間段。尤其是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770-1773),湖廣、河南、江西、安徽等省連年大旱,而秦巴山區災情較輕,於是大量饑民不遠千里扶老攜幼來到山區認地開荒……
落腳陝南兩三百年之後,這些移民後裔逐漸融入了陝西,在這裡安居下來,成為這片大山峽谷的新主人。他們在山坡上種桔子樹和洋芋,在門前的漢江里捕魚撈沙。這裡依山傍水,除了山更高、峽更深外,和江西老家其實無論在氣候還是地形上都沒有太大差異。
朱大叔說一口很特別的方言,明顯是南方口音,但咬字較重,語調起伏大,沒有一般南方人說話的悠長軟糯。
他把「口音」說成「kóu yin」,把「還慢」說成「hài màn」,把「江西」說成「jiǎng xì」,把「土」說成「tù」……
既不同於關中話,也不同於旬陽縣城裡的話,和一河之隔的蜀河鎮上的話也有區別。
據他說和現在的江西話也不一樣,「更土」。說不定是兩三百年前的江西古語呢!
在陝南,尤其是旬陽、白河一帶,像朱大叔這樣的人有許多。這也是陝南的神秘之處,這裡每一個看似尋常的人,聊起來,可能都能說出一段家族百年遷徙史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OONfXAB3uTiws8K845B.html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