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美樓,是北京一家飯莊的名字,是京城飲食行著名的"八大樓"之一。關於"致美樓"的來歷,各方說法不盡相同。
一個是致美樓與致美齋的"親緣"說。此說認為,致美樓的前身是致美齋,由原致美齋夥計跳槽後與別人合夥而開,另一個說是致美齋兄弟分家,分出去者新開了致美樓。
致美樓
先說致美齋。它創始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最初是一家姑蘇風味菜館,沒有用堂、居、樓這種大字號,而是用了規模較小的齋,這家菜館最出名的是清湯餛飩、蘿蔔絲餅和燜爐火燒。據傳,乾隆皇帝的御廚景啟告老出宮後,在致美齋掌頭灶,致美齋遂開始在小吃糕點之外經營炒菜。景啟曾隨乾隆數次南巡,學到了很多南方名菜的做法,將宮廷御膳和民間菜品相結合,使得致美齋名噪一時。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致美齋的生意一度衰落,易主李氏、楊氏、張氏三位山東人。
此三人各有一手製作山東滷味菜點的好手藝,他們在本身技藝的基礎上繼承了致美齋的姑蘇小吃和宮廷風格的菜品技藝,又融合了淮揚菜的一些做法,使致美齋的菜點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
清人崇彝在其著作《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京師南城外飯館,……至最久而不衰者,惟泰豐樓、致美齋二處。"致美齋有傳統菜肴數百種,尤以名點和創新菜肴得到眾人的青睞,如四吃活魚、雲片熊掌、游龍戲鳳、三絲魚翅、百鳥朝鳳、壽比南山等。
致美樓招牌菜——四吃活魚
其中,最特別的是一魚四吃,"四吃"分別是紅燒魚頭、糖醋瓦塊、醬汁中段、糟熘魚片。四味魚饌,色香味個個不同,被譽為看家菜。其中的紅燒魚頭,貴在鮮而不腥;糖醋瓦塊,魚片切成方塊,先炸後燒,味兼甜咸,形如瓦塊;醬汁中段,是用魚身肉厚部位烹制,上澆甜醬濃汁,味道醇美;糟熘魚片,則一色純白,糟味香濃,鮮嫩異常。
說了致美齋,再說致美樓。關於致美樓的來源,梁實秋先生所著《鍋燒雞》一文中的說法是:"(致美齋)因生意鼎盛,在對面一個非常細窄的盡頭開闢出一個致美樓,樓上樓下全是雅座。但是廚房還是路東的致美齋的老廚房,做好了菜由小利巴提著盒子送過街。"梁實秋先生還曾回憶自己幼時陪祖父在致美樓吃飯,竟喝起酒來。幾杯花雕酒下肚後,已是醉眼矇矓,酒勁上來了,向祖父賴酒喝。他後來對這件事情的回憶是:"先君不許,我站在凳子上舀起一大勺湯潑將過去,潑濺在先君的兩截衫上,隨後我即暈倒,醒來發覺已在家裡。這一件事我記憶甚清,時年六歲。"
梁實秋先生的回憶印證了上面提到的第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致美齋是致美樓的前身。致美齋雖沒有以"樓"命名,但卻被默認為"八大樓"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位於前門外煤市街的致美齋擴大規模,增設致美樓,開闢了單間雅座,清朝著名書法家王序題寫了"致美樓"匾額。
致美樓擅長魯菜技藝,烹制菜肴保持了山東菜的清、脆、鮮、嫩的特點,以"集南北烹調之精,匯御膳民食之萃"而名噪一時,享譽京城。
炒紅果
到了民國初年,山東人王東南出任致美樓經理,使致美樓達到鼎盛時期,店員由十幾人增加到百餘人,成為京城達官顯貴飲宴場所,皇親國戚、民國要人、梨園名伶,都成了這裡的常客。
1926年11月,虎公(楊度之別號)先生在報上撰文《都門飲食瑣記》中曾這樣說道:"……近於此類之大飯莊,而專供飲宴者,則有致美樓、福興居、泰豐樓等。……致美樓近經改良,樓房軒爽,並有屋頂,夏季亦可設座,肴饌除普通之山東菜外,近傳廣和居之廚子在致美樓,故亦有'潘魚''江豆腐'等菜……"由此可見,此時為致美樓經營的鼎盛時期。遺憾的是,20世紀30年代,致美樓因故倒閉。
1980年致美樓在宣武區(今西城區)長椿街10號亮出了致美樓的老字號牌匾,聘請了當年在致美樓掌勺的廚師張守錫,由他領銜,繼承和發揚了老致美樓的風味特色,挖掘整理出清湯官燕、紅扒熊掌、扒駝峰、炸烹活蟹、菊花魚鮮火鍋等一批菜肴。致美樓廚師馬德明、張志廣曾在世界烹飪大賽上以"龍鳳呈祥""喜鵲登梅""鹿鶴同春""天女散花"等菜肴榮獲大賽金獎。著名書法家啟功曾寫詩稱讚:"致美早名揚,烹調擅四方。老號非過譽,有暇請來嘗。"
1994年,致美樓因拆遷再次停業,後在宣武區陶然亭公園北門附近重張。致美樓的招牌菜有海參燒蹄筋、蔥燒海參、烏魚蛋湯、焦熘肉片、蟹黃豆腐等。
現開業於北京前門大街的致美樓,保持著傳統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延續傳統味道的同時又加以創新,如改良版的九轉大腸,在古老的烹制技法基礎上,加入致美樓秘制調料及特殊的工序,味道獨一無二。
讓京城味道在你的舌尖綻放。品嘗美食,感受氛圍,探究文化,致美樓無論從視覺去觀賞,還是從味覺去品嘗,都有特色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