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很幸福?其實沒過幾天好日子,還守寡31年

2019-07-13     歷史有妖氣

在中國有很多關於公主的美好傳說,比如說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這兩件事情都是強盛一時的朝代,出於邊境和平的目的而進行「和親」的一種政治舉動。但是在民眾心中,王昭君卻顯然更加偉大,因為文成公主的入藏更多是主動的,而且她在嫁到吐蕃後也很幸福,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確實如此嗎?其實並不盡然。


當年松贊干布從藏河的中游谷底崛起,一統了雪域高原成為整個天下有名的王者。然而當時遠在中原的大唐帝國極其昌盛強大,而旁邊還有吐谷渾等等國力不相伯仲的鄰居,他的崛起之路依然十分艱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派遣了外交使者去往大唐國都長安,拿出修好的國書進獻給唐太宗,希望能夠求娶一位大唐的公主。

對於松贊干布來說,這是一個對於自己對於國家都是有利無弊的大好事,能夠與在諸國中公認最為昌盛強大的國家攀上親,就能夠藉助它的名頭去嚇唬其他小國,而且也必然能夠得到各種文化知識、生產技術與生產資料的支持。但是他的第一次請求被唐太宗給拒絕了,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舉動,多多少少預示了文成公主後來的命運。


這意味著在當時的唐太宗眼中,將公主嫁到吐蕃是一件「無必要且弊大於利的事」。事實上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是一位女孩的父親,本來一家人好好地生活在一起,突然來一伙人進門就叫你爸,說要把你女兒帶到幾千里之外當媳婦,你的第一反應也基本會是抄起掃把打斷這群人的狗腿。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看,唐太宗的拒絕是無需任何解釋的。

但是在松贊干布第二次求婚的時候,他卻答應了,並且把自己宗室內的文成公主嫁了過去。所謂的「宗室女」也就是說文成公主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他不忍心讓自己的女兒去做這樣的事情,顯然這會是一件很苦的事。而他之所以答應,主要是從皇帝這個職業出發,做的一些政治考慮,在這個時候嫁公主對於帝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因為松贊干布在求娶不成之後,不但大肆出兵攻擊大唐帝國的藩國如吐谷渾等,甚至還直接攻入了大唐境內,就算是被打敗之後依然有著無數小規模的騷擾,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干,主要就是想要求娶一位大唐公主。而此時的大唐主要兵力尚且放在東北方向的高句麗,唐太宗也無暇西顧,以前不嫁公主是出於長輩的愛惜以及帝國的顏面,而現在嫁公主則主要是為了帝國的邊境和平。

文成公主在這種情況下被嫁到了吐蕃,儘管後世民間傳說中有著無數關於她嫁過去後幸福生活的小故事,但是史書中並找不到相關的記載,畢竟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從來不在乎個人的感受,尤其是女孩。

但根據這件婚姻的背景環境,根據唐太宗事先的態度,嫁過去的公主會吃苦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尤其是文成公主在嫁過去之後一直都沒有為松贊干布生兒育女,那麼她的生活地位在古代的帝王之家也就可想而知,她其實並沒有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尤其是她少女時代遠離繁華的長安,到了數千里外荒涼的西域,從此就在那裡生活四十年,內心有著無限的孤獨荒涼,唯一能夠依靠的已經只有自己的丈夫松贊干布。


然而雄才大略的丈夫松贊干布在九年以後就離世,文成公主不僅獨在異鄉,還守寡足足31年。她沒有兒女,失去了丈夫,大唐故土亦只能在夢中浮現,這種悲苦縱然穿越千年,依然是如此的清晰而又深沉。對此,你怎麼看呢?你認為被嫁到西域的文成公主生活幸福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LPzuGwBJleJMoPMTH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