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推拉門被夾傷了,他媽媽反而驚喜

2019-10-08   笑樂媽育兒

本文原創/然

朋友家的兒子正值調皮時期,不少事物在他面前就是迷一樣的存在。

這不,最近小虎迷上了玩兒推拉門。看著大人推開拉上他好奇得很,總想找個機會探個究竟。

可是每當孩子要走過去時,朋友就趕緊抱著孩子離開,並對孩子說這不能玩,危險,會夾手的。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吸引力越大。小虎一直未放棄玩推拉門這件事情。

終於有一次朋友在廚房洗水果,小虎脫離媽媽的視線,他興奮地玩兒起了推拉門。

推開拉上,不亦樂乎。玩著玩著,突然小虎哇哇大哭起來。

聽到哭聲的朋友趕緊跑出來,原來小虎的手被推拉推拉門夾了一下。

這一幕剛好被買菜回來的孩子外婆看見,她責怪朋友怎麼不看好孩子,這麼小的孩子被門夾手了,該有多疼啊?

朋友反而淡定了很多,他說給孩子這次試錯的機會也挺好的,省得他總是想玩這個推拉門。別人告訴他的經驗,永遠不如他親身體驗來的直接和深刻。

體驗到夾手之痛的小虎再也不想去玩過推拉門了。

父母都習慣性當孩子的救世主,恨不得將經驗全都傳輸給孩子,給他們掃清成長之路上的所有障礙,讓孩子成長得順風順水。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沒有哪一次錯誤時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錯誤,每一次的收穫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當孩子正在試錯時,大人百般阻撓,孩子就沒辦法形成感知認識,而這些感知認識是一個人寶貴的經驗財富。

01、父母替孩子走的路,成了孩子陷落的坑

父母自詡是過來人,有豐富的經驗。父母害怕孩子會走彎路,總想藉助自己的經驗讓孩子能走得順利一些。

殊不知,父母一味地包辦,代替孩子走的路,最終都成了孩子陷落的坑。

還記得當年被退學的學霸魏永康嗎?

曾經他可是中國最耀眼的神童,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成為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

然而,他竟然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了!

一個天之驕子,竟然生活不能自理,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但這確實是事實。魏永康的媽媽在採訪中坦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學習之外的任何事,魏媽媽都不讓魏永生嘗試,他也就失去了試錯、改正、提升的機會。

所以,在魏永生高中期間魏媽媽還幫忙喂飯;在大學期間,魏媽媽直接住進宿舍,照料孩子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

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可不得生活不能自理嘛。

後來,曾經耀眼的「神童」,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到底是誰之悲呢?

作為母親的曾學梅,後來在一次接受外界採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後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托曾說過: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子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於是我們看到了:

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飯,嘴角、胸前全是湯汁,父母便拿起勺子喂飯,孩子十多歲了依然需要父母喂飯才能吃飽;

孩子第一次收拾書包,父母怕孩子丟三落四替孩子收拾。當上課時孩子找不到需要的東西,便會理所當然地說 不知道爸爸媽媽把東西放哪裡了。

孩子第一次洗衣服,父母覺得孩子一定洗不幹凈,還弄得滿屋是水,便替孩子洗,以至於孩子上了大學後把一學期的髒衣服打包帶回家讓父母洗。

父母不允許孩子試錯,孩子活成了生活的低能兒,父母也受盡其中的血淚。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

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能做的,大人就不能替他去做。

孩子不被允許犯錯,自然也就不知道什麼是錯的,更談不上如何改正錯誤。

父母一次次的包辦代替正剝奪了孩子的試錯機會,也剝奪了孩子突破自我、收穫成長的機會。

歷經試錯的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否正確,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裡,才知道下一次該如何避免入坑。

孩子正是在搖搖晃晃、跌跌撞撞中慢慢學會長大。

允許孩子試錯,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2、在試錯中成長的孩子,更加獨立


還記得泰國曾經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菠蘿》,感動了無數人。

當小女孩品嘗著媽媽自製的菠蘿冰棒時,覺得非常好吃,想去賣菠蘿冰棒。

媽媽並沒有阻止孩子,而是鼓勵孩子嘗試。當然沒有經驗的女孩失敗了。

當女孩問媽媽 為什麼沒有人買我的冰激凌?

媽媽沒有訓斥、也沒有阻止女孩繼續賣,而是引導她去菜市場看看其他人怎麼賣的。

女孩去菜市場認真觀察每家商販,學習嶄新的經驗。她終於打開了銷路,菠蘿冰棒大受歡迎。

廣告中,媽媽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了,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

因為孩子敢於嘗試,並且在一次試錯積累經驗,學會了獨立,學會了生存。

經濟學家蒂姆 哈福德在《試錯力:創新如何從無到有》一書中說: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人類的發展就像生物進化一樣,是在不斷適應、試錯的過程中緩慢前進的

02、在試錯中成長的孩子,更懂感恩


敢於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的還有鄰居劉姑姑。

無論是做什麼家務,只要孩子願意嘗試,姑姑都會給予支持。

比如姑姑要洗衣服,女兒很好奇,也想試試。姑姑就會拿來一個小盆,倒上水,放入一件比較小的衣服,讓女兒嘗試。

當女兒放洗衣粉多了、少了或是水濺得滿地都是,姑姑也不會大聲呵斥、阻止孩子繼續。而是做個正確的示範,孩子便有模有樣地模仿起來。

當然小孩子洗衣服是洗不幹凈的,姑姑總會在孩子看不見的時候將她洗的那件衣服再重新洗一遍。

因為親身體驗到父母勞動的艱辛與不易,兩個女兒更懂得心疼父母。她們在小時候就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

大學期間姐妹倆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不需要家裡提供生活費,並且每次假期回來她倆都能用剩餘的錢給父母買實用的禮物。

正是因為姑姑在女兒們小的時候敢於放手讓她們試錯,孩子才有體驗,從而更加疼惜父母、感恩父母。

沒有人天生會做某件事情,都是在不斷嘗試、試錯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獲得成長的。

03、正確引導試錯,孩子會成長得更好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雖然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嘗試錯誤,但是作為父母,也要給予孩子一些引導。

有正確引導的下的試錯,才能得到更好的試錯效果。

(1)、試錯要有尺度

試錯是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懷有一顆探求未知的心。

父母允許孩子試錯,但要進行有意義、有尺度的試錯。

一些確實存在較大風險的試錯,父母還是得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之前報道的13歲男孩充電玩手機觸電身亡的事情令人痛心。

邊充電邊玩手機這樣的行為存在極大的風險,嚴重會危及人的生命。

當孩子用這樣的行為試錯時,父母就應該堅決不允許。

白岩松曾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成長永遠是立體的、真實的,雖然不斷犯錯誤,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明智的父母會選擇在不觸犯法律、不違背道德規範、確保不出安全事故的情況下讓孩子試錯,而不是事事替孩子做決定。

(2)、給孩子自由和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

10歲的嘉興女孩鄢張雅知道爸爸媽媽工作繁忙、辛苦,為了能讓爸爸媽媽下班後吃上熱乎的飯菜,她已經學會了買菜,並且在試錯中摸索出烹飪技巧:

「以前做菜的時候,我被油濺到過,後來我發現,要聽它的聲音,如果裡面噼里啪啦很響,就不能掀開鍋蓋,等聲音小了,先打開一條縫,如果沒有油濺出來,就可以打開鍋蓋了。」

鄢張雅說得最多的話是:「讓我試試看,我一定行的。」另一句就是:「讓我自己來。」

孩子敢於試錯,父母沒有阻攔,而是尊重並引導。

她的媽媽張曉紅認為,小孩子如果能做主,那家長只要把關就可以了,這樣能讓小孩子有主人翁意識。

孩子是獨立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父母不應該剝奪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3)、 當孩子犯錯時,不指責不埋怨

孫儷曾經在微博里曬出一張圖片,是等等和小花在新房亂塗亂畫。

孫儷想制止卻被鄧超阻止了,說別影響孩子創作,牆紙可以換,靈感抹殺了就沒有了。

這種做法網友們紛紛點贊。

這是一對開明的父母,在孩子出現錯誤時沒有橫加指責,而是給予了最好的引導。

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任何父母都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與其孩子獨自生活時不知所措,不如教會他們如何試錯。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讓孩子偷試錯的懶。

雷軍說過: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並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吃一塹長一智」,有了切身體驗的孩子將來做類似事情時便會避免再入坑,孩子才會在成長之路上一路向上、向前、向好。

作者簡介:文溪,在教育行業摸爬滾打的小學教師一名。 文若溪流,筆尖淌情。惟願溫情的文字治癒你我,照亮前行的路。

笑樂媽媽:一兒一女的自由撰稿人,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兒童心理健康與教育,願每個孩子都能幸福一生。

關注我,【笑樂媽育兒】,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