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逃出「重症監護室」

2021-10-14     蟲二

原標題:沃爾瑪逃出「重症監護室」

負面纏身的沃爾瑪最近硬了一回,9月26日開業的全球最大山姆會員店也是中國首家山姆旗艦店,完美重現了兩年前Costco落地中國的盛況。

在網際網路思維武裝起來的媒體眼中,沃爾瑪雖然不在恆大領銜的高危榜單,也屬於「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那種,而且早在2019年6月就進了媒體的「重症監護室」。

那一年,蘇寧易購以48億現金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把這家1995年入華,在51個城市擁有200多家門店的外資零售巨頭攬入懷中。

媒體立刻嗅到了傳統大賣場一夜入秋的寒意,比家樂福晚一年進入中國的沃爾瑪又如何呢?

支撐這一聯想的黑料早在2012年已經出現。

從1996年到2007年,沃爾瑪在中國開出了100家門店,2012年轉入閉店潮,當年關閉5家店,快速擴張一變而為謹慎收縮。

美國本土也不例外,由於2015年聖誕季表現不佳,加之成本攀升和亞馬遜侵蝕,2016年1月15日,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門店,用CEO Doug MacMillon話說,我們「需要專注於提高靈活性」,這經常被解讀為大賣場黃金時代的落幕。

今年4月,一度傳說沃爾瑪中國準備把東北、華北的門店打包出售給物美,作價30億美元,倒是物美創始人張文中相當清醒,「沃爾瑪一個財年的銷售額就有5500億美元,中國最大零售實體的年銷售額也不過1000億人民幣」。

諷刺的是,風評被害的沃爾瑪,其實業績正在悄悄改善。

2020財年沃爾瑪全球總營收5240億美元,同比增長1.9%,凈利潤增長123%,預計2021年財年將增長3%。在中國市場,頑強的沃爾瑪制止了大滑坡,2019和2020兩個財年,凈銷售額分別為107.02億美元、106.71億美元,在門店總數從420家削減到412家的情況下,這是相當驚人的表現。

剛剛公布的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沃爾瑪中國凈銷售額增長6%,可比銷售額增長2.9%,可以說基本擺脫了近幾年緩慢滑坡的狀態。

在沃爾瑪的幾種業態中,真正承壓的主要是大賣場。

作為上世紀的零售標杆,這些巨無霸本質就是早期線下零售入口,通過展架陳列和動線設計為產品導流,進場費相當於今天的直播坑位費。

而且當年的沃爾瑪還看不上這個小錢,2005年開業的上海浦東店照搬美國老規矩,只收取供應商年度商品零售總額1.5%的佣金,並沒有堆剁費等巧立名目,雖然後來也入鄉隨俗收些「贊助費」以及重大節日的Direct mail,終歸算是業界良心了。

大賣場被嫌棄始於網際網路時代。

2012年中國沃爾瑪開始加速關店,2012年5家,2013年15家,2014年17家,2016年到2020年,沃爾瑪4年關了80家店,今年更是一口氣關了25家,時間線與電商和新零售的崛起高度吻合。

因為大賣場講究以多為勝,倉儲會員店麥德龍Slogan乾脆就叫「我們是顧客的倉庫」,但倉庫再大也沒法PK電商,沃爾瑪SKU在2萬以上,亞馬遜輕鬆超百萬,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大量平價產品以電商為主銷平台是必然的。

沃爾瑪初入中國,購物廣場的單體面積店面都在1萬平米以上,後來逐步縮減至6000平米左右,雖然不斷加大生鮮等高價產品,鋪租漲幅仍然逼近承受極限。

沃爾瑪的自救措施,首先就是降本,第一刀揮向HR。

大賣場單日單店客流基本穩定在1.5-1.8萬人左右,業態無明顯轉型或SKU大幅提升,不會有明顯變化。

所以單店人員配置削減25%幾乎不影響運營,沃爾瑪關閉了部分年銷售額不足1.5億元的店面,單店編制從400人壓縮到300人左右,同時要求供應商派出更多的駐場促銷人員,成本有所改善,代價是著名的「三米微笑」等超預期服務悄然消失了。

第二刀砍向電商。

沃爾瑪看中了2008年上線的1號店,2011年5月入股,次年8月增資至51%,但協同效果不佳,線上超市理念最終敗陣。2016年6月,沃爾瑪將1號店併入京東,換取了5%的股權和董事會觀察員資格,以後逐步擴股至12%,形成深度合作。

現在的沃爾瑪和山姆有自己的app,有京東的一級入口,有微信小程序,有沃爾瑪到家,線上訂單占比據說2019年已經接近20%,這足以笑傲委身阿里的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了,後者去年的線上訂單占比也就是20%左右。

但電商之於傳統零售是手段不是目的,今年的《財富》榜單,沃爾瑪連續8年登頂,亞馬遜屈居季軍,非要說老大的志向就是變成老三,怎麼看都有點搞笑。

所以沃爾瑪的第三刀,選擇了這兩年很火的「近場業態」。

近場就是向社區下沉,儘可能接近終端用戶,算是新零售的一個變種,好處是客群成熟穩定,庫存壓力小,運營風險不高,按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報告,全國品牌便利店已有20萬家,沃爾瑪發力社區店,也是基於類似考慮。

這種最初命名為「惠選」的小店面積為500-600平米,SKU控制在6000種左右,其中生鮮800種,沃爾瑪計劃用5-7年時間開出500家,通過前置倉優化實現低成本的終端下沉,想法很美妙,現實很無奈。

部分原因是社區團購的競爭,在新零售上吃到甜頭的阿里、美團紛紛入局,但最後一公里撞上了「與民爭利」的銅牆鐵壁,無不碰得頭破血流,沃爾瑪也大受其累。今年4月,沃爾瑪最早試水的兩家深圳社區店歇業,宣告了轉型之路的命運多舛。

這兩年居民消費放緩,汽車、手機、白酒等風向標產品下滑,按照央行的數據,居民疫後凈儲蓄額上升到55.27萬億,顯示大家正在捂緊錢包。

零售業態再進化是必然的。

網際網路是拚命向終端下沉,在社區店、便利店等迅速複製的模式中,塞進越來越多的場景,把711已經驗證過的玩法進一步深化。

傳統大賣場向來是兩手準備。

一種是德國Lidl模式的廉價超市,SKU控制在3500種左右,連停車場都與別人共享,全力壓縮成本,在德國居然趕跑了沃爾瑪,把老闆送上了首富寶座,但業態本身不算靈活,規模成本無法比肩大型超市,在中國未必玩得轉。

另一種就是山姆和costco為代表的倉儲會員店,專注優質客群的復購,理論上說,如果你有強勢品牌,掌握了用戶偏好,有穩定的供應鏈,有合適的SKU,綁定了會員的持續消費,你的生意就足以應對大部分外部衝擊。

但在Costco爆火之前,中國的倉儲會員店活得很艱難。

1997年偽美資品牌普爾斯馬特在北京五道口聖熙八號的原址開店,2005年關店,2007年管理團隊因抽逃資金和詐騙貸款上了法庭,8人被判刑。

1996年在上海普陀區開出第一家門店的麥德龍,2010年取消了會員制,2007年入華的Tesco乾脆把股份賣給合作夥伴華潤,撤離了中國市場。

1996年入華的山姆24年只開了31家店,這兩年在建和籌劃的新店就有23家,幾乎是沃爾瑪旗下唯一保持擴張的業態。8月披露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山姆中國保持著銷售額雙位數增長,新註冊會員同比翻倍,沃爾瑪甚至放風說,山姆中國要開到100家。

物美運營的麥德龍有部分店面回歸會員制,再加上新玩家fudi等等,倉儲會員店有重新上位的趨勢。

這意味著,存量搏奕的零售業態,流量篩選又香了。

在網際網路語境中,打破消費門檻是最有效的蓄客手段,小米、拼多多都從中獲益,但也讓大部分零售生意患上了流量饑渴症。倉儲會員模式正相反,刻意把部分流量拒之門外,很多人覺得山姆和costco新店人山人海,心裡肯定美滋滋,真不是。

因為排隊是供給稀缺而不是物質富足的象徵,山姆會員店9米高的堆剁和3米寬的通道,外加足夠一周用度的大包裝,都是豐盈有餘的心理暗示。

還有人覺得costco爆火之後排隊退卡,美國佬一定很受傷,又錯了,那些趕時髦的薅羊毛客戶嘗鮮之後「退群」,反倒是凈化體驗,閉環商業模式的開始。

會員費之於BC兩端有不同價值。

對山姆會員來說,不是每年節約了多少錢,而是花260元打開了一個窺視中產生活的窗口,相當於用消費實現了社會階層的自我錨定。

被稱為「窮人超市」的costco上海首店的單會員年均貢獻衝到了8000元的水平,相當驚人。

對於倉儲會員店來說,沉澱了穩定可靠的消費能力,就在特定客群與特定產品之間形成了穩定連結,這是沃爾瑪樂於展示給供應商的超能力。

山姆創造的網紅產品如39元烤雞,68元瑞士卷等等,所扮演的角色與廉價超市讓大爺大媽眼紅的打折雞蛋一樣,區別只在於引流質量而已。

山姆的核心KPI是續費率。

一般情況下,生活服務型會員店的續費率很低,以健身、美容、養生為例,非標性很強,2018年全國健身俱樂部平均會員續費率只有11.3%,一個私教離職就可能帶走大量會員,知識付費的續費率更是可憐。

倉儲會員不同,costco全球續費率87%,美加高達91%,山姆中國在80%以上,不斷增長的新客足以對沖部分流失的會員。

現在的電商玩不轉薄利多銷也轉向會員制,阿里有88vip,京東有PLUS,新零售的盒馬開出了X會員店,選品向生鮮和溢價特色產品集中,但傳統倉儲店的購物體驗、折扣力度、商品質量仍然足以與新物種較量。

上海山姆新店甚至還餐吧,提供熱狗、披薩、雞翅、沙拉,茶飲免費續杯,但不設座椅,用意還是以買為主,以逛為輔。

在如今的消費環境下,山姆20多年持續捆綁有消費能力的中產群體,對供應商來說成了最安全的避風港。

但倉儲會員店的命運取決於大包裝如何對抗家庭的迷你化。

2016年,山姆把基礎會費從150元漲到260元時,中國總裁文安德曾表示,單個會員平均消費7-10次,每次1000-1500元,照此計算,每年最少7000元,有好事者分析,260元的山姆會員一年消費5000元才能薅到羊毛。

如此之高的人均消費加上大包裝,顯然更適合人口較多的中產家庭,但中國家庭結構正經歷深刻變化,1982年戶均人口為4.41人,去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戶均人口下降到2.62人,大城市更是如此,上海2.32人,北京2.31人,深圳2.25人,廣州2.22人。

長遠來看,零售業態正在走進一個輪迴。

大賣場是戰後嬰兒潮的產物,人口大幅增長,取代傳統雜貨店,靠的是規模和效率,一旦人口膨脹的勢頭逆轉,需求勢必變得靈活多樣,便利店和社區店就悄然回歸。

山姆一直依賴平價大包裝提升會員消費水平,業態不如便利店靈活,又不是純粹的精品路線,本質是理性務實消費觀念的產物,更符合70後、80後、90後的精神特質,在大城市逐漸年輕化的今天,就面臨網紅消費和流量洪水的雙重打擊。

以山姆的榴槤千層蛋糕為例,口味不錯,88元也不貴,一直是爆款,但分量足夠8人分享,如今的大城市哪來這樣的家庭?開party還差不多。

沃爾瑪有近憂,也有遠慮,最近把全球供應商業務部搬到印度,有人高喊「別讓沃爾瑪跑了」,其實只要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群體還在中國,沃爾瑪就不會跑,也跑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4961456_11594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