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討,《魷魚遊戲》是神劇還是爛尾?

2021-10-03   娛樂產業

原標題:理討,《魷魚遊戲》是神劇還是爛尾?

作者 / 葉春池

關於《魷魚遊戲》是否爛尾,網友們在網上battle不停。一部分網友認為這絕對是「大逃殺」作品裡的神劇,這節奏、這演技,還要啥自行車;另一部網友覺得這就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大結局簡直不知所云。

《魷魚遊戲》講述了一群負債纍纍的社會底層人物,意外加入一場神秘的殺戮遊戲,為了贏得456億韓元,將人性的黑暗展露無遺。

對於這部「要錢不要命」的韓劇《魷魚遊戲》,雖然口碑尚有爭議,但熱度方面在世界範圍內算是拿捏住了。播出後在全球範圍內,這部劇已經在Netflix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美、德、英等近20個國家或地區拿下日榜第一。在國內也很出圈,連上了一周的熱搜。

然而隨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評分也在逐步下跌,目前豆瓣評分堪堪維持在7.8,一眾高分韓劇美劇中,這個成績並不驚人。

《魷魚遊戲》的陣容是近些年來韓劇里的頂配,聚集了韓國一眾知名演員,諸如李政宰、朴海秀、李秉憲、孔劉等。其導演黃東赫,更坐擁《熔爐》《奇怪的她》《南漢山城》等高分代表作。

雖然《魷魚遊戲》在全球範圍內都引起了討論,但導演黃東赫在採訪中卻表示:「我對《魷魚遊戲》第2季沒有任何具體計劃,」並說,「只是想想就累了。」雖然只有9集,但《魷魚遊戲》的製作過程漫長而艱難,不難想像未來這類題材的作品很快會被模仿和集中爆發,但大逃殺作品操作上仍然有著超高的難度,像《魷魚遊戲》的口碑爭議就是最好的例子。

神劇VS爛尾

從大框架上說,《魷魚遊戲》的故事走向並不新奇,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也就差《賭博默示錄》大約五百個《彌留之國的愛麗絲》吧。但劇中的爽點還是成功的,依舊能讓觀眾被好奇心和未知感所驅動。

在人物的身份上,編劇有意識地為各個人物設計了身份標籤,引發更多社會議題探討。如「脫北者」姜曉、代駕成奇勳、臥底刑警黃俊昊、從精英階層墮落的尚佑、賭輸組織資金的黑幫分子張德秀等等,不同身份的底層普通人讓整個故事更加的戲劇性。

劇情上,以幾個童年時期的遊戲為主線,比如123木頭人等,不同的是童年的遊戲輸了可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懲罰,可在《魷魚遊戲》里輸了就是直接死亡。在第一關123木頭人遊戲之後,就已經死了近一半的玩家。

第一個遊戲為全片奠定了荒誕基調。遊戲場內的人,被機槍掃射、鮮血四濺。場外的人,卻聽著《Fly Me To The Moon》的慵懶旋律,坐著看戲。

一邊是天真爛漫的所謂遊戲,一邊是血漿橫飛、槍聲不絕的屠殺現場,而這兩者居然被以因果鏈條形式、詭異縫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衝擊力。

不過如果想看到解謎燒腦、充滿機關或關卡層數多(或等級)的遊戲設計,那麼《魷魚遊戲》恐怕會讓你失望,因為它著重在刻劃角色爆發衝突,藉此放大人性的黑暗面,因此遊戲比較像引火線。

除了遊戲環節比較薄弱之外,男主的人設也被狠毒觀眾詬病。男主成奇勳是李政宰飾演的賭徒,他是個不學無術的啃老族,不記得女兒的生日,私自停掉了母親的保險,還偷拿母親的銀行卡繼續賭錢。雖然不學無術,但男主在一定程度上卻是一個善良的人。

比如從他跟女兒的相處來看,雖然離婚後女兒跟了媽媽,男主在女兒生日的時候連給女兒買炸雞都做不到,但女兒跟父親的關係仍然很好;後面在第一輪投票時義無反顧的按下了不繼續按鈕,在遊戲中會關心其他老弱病殘的玩家。

但編劇可能是想放大這份「善良」,使得男主在整部劇中有點「聖母」的氣質。從頭到尾的遊戲幾乎靠運氣一路開掛,已經到了倒數第二關仍然在質疑男配為什麼要因為遊戲殺掉其他玩家,這本就是個你死我活的遊戲,這種時候還發出這種質疑確實給男主降智不少。

客觀來說,《魷魚遊戲》算不上「神劇」,倒也不至於「爛尾」。劇作並置了兒童遊戲的天真爛漫、暴力死亡的恐怖殘忍,在極度反差和極端困境里講述抱團取暖又相愛相殺的悲歡離合。故事略有瑕疵,但人性刻畫的卻也算是到位。

無限流作品的正確打開方式

其實對於常看這類題材的網友們來說,《魷魚遊戲》的設定並不怎麼新鮮,甚至一開場就感覺看到了很多類似題材的電影或者劇的影子。

像《大逃殺》、《賭博默示錄》、《彌留之際的愛麗絲》、《密室逃生》、《飢餓遊戲》、《電鋸驚魂》、《人狼遊戲》,以及李易峰主演的那部《動物世界》等等,各種類似的故事已經有很多人拍過了。

但對於這類大逃殺題材的作品在市場上始終沒有得到集中爆發。一方面,在操作上確實會複雜一些,另一方面,劇本的邏輯自洽仍然是這類作品的難點。

在國內,無限流類型有許多知名網文IP。《死亡萬花筒》去年網傳小說《死亡萬花筒》將影視化引起熱議,隨後作者西子緒連發兩條微博回應此事,表示對具體情況並不知曉。據悉,《全球高考》影視版權已經出售。

但《死亡萬花筒》的原著本身就曾被質疑有邏輯上的問題,再造一個世界觀很難自圓其說。《魷魚遊戲》就有類似的問題,看起來諸多伏筆,但也有部分情節是bug般的存在。

看完《魷魚遊戲》最讓人抓耳撓腮的就是,一口氣追到大結局,結果發現裡面還有很多坑沒填,前面的伏筆依然還是伏筆。

除了主線之外,劇中的另外一條副線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哥哥而混進島內的警官黃俊昊,他曾潛入了檔案室,發現這遊戲並不是第一屆了。最後雖然找到了哥哥,但哥哥卻成為了面具人的首領,即使之前哥哥能為了弟弟割腎,但最後卻毫不猶豫地開槍打死弟弟。(雖然應該是第二季的伏筆,但觀眾難免有些無語)

至於001號老頭的身份如觀眾預料的有其他身份沒有懸念,一早就想到了結果。但一路助力男主保送的老頭這條線也有一些情節沒有交代清楚,比如他每次都是怎麼躲過死亡,包括最後創立這個遊戲的初衷也僅僅是因為無聊。特別是最後男配為了成全男主選擇自殺退出,多少有點強上價值了。

當然,忽略掉情節上的bug,在人性的描述上,一直是韓國作品的特長。

影片中也的確展現出了不少人性的「閃光點」,木頭人遊戲中男主差點要死,是身後的人緊緊拉住他;彈珠遊戲的時候,是老頭主動犧牲自己;獨木橋上耍賴的男人不願意過去,是女人帶著她同歸於盡;多金的VIP大客戶們人人「長」著一張獸臉面具,富貧一線之差,窮人卻像賽馬場的馬,成為富人的娛樂玩物。

客觀上看,《魷魚遊戲》的前半段無疑是成功的,成功了點燃了觀眾的腎上腺素。但它的野心太大,想要的東西太多,就難免有爛尾的風險。或許是編劇不想展示純粹的惡,仍然讓觀眾對人性抱有著希望。其實大可不必對人性的探討過於深入,人性本身的複雜也很難通過一部「爽劇」深層次的表達,倒不如以「爽」為主,不要深究太多社會意義,或許能將無限流作品的魅力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