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星為跳樓媽媽發聲:哭出來的是悲傷,哭不出來的是抑鬱

2023-06-08     精讀君

原標題:知名女星為跳樓媽媽發聲:哭出來的是悲傷,哭不出來的是抑鬱

01

最近,武漢某小學發生的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一名小學生,在校內被老師開車碾壓,不幸身亡。

而這件事的後續,更是讓人難過又氣憤:孩子的媽媽楊女士,在孩子離開的第10天,絕望至極,從24樓一躍而下。

所有人都知道,殺死她的,除了喪子之痛,還有網絡暴力。

孩子出事當天,楊女士從公司匆匆趕來,身上還穿著工裝,脖子上還掛著工牌,臉上還化著妝,耳朵上還戴著耳釘……

就是這樣一身打扮,加上掩蓋不住的美貌,導致她被網暴了:「打扮這麼好看,是想借兒子變現吧!」

還有人看到她在校門口維權的視頻,質疑她情緒為什麼如此克制,為什麼沒有哭天搶地,沒有撒潑打滾,而是很溫和理智地表達訴求。

由此,鍵盤俠們得出一個結論:她不太愛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死了她還如此體面從容。

這個世界何其荒唐?在噴子眼裡,體面也成了一種原罪。

然而,無知的噴子又怎麼會知道,這種「體面」的背後,藏著的,是巨大的悲愴。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到,人體的十種關鍵防禦機制,其中有一種叫做「理智化」。

意思是說,有人在遭遇重創後,會表現得異常冷靜和理智。

但這不是心大,也不是薄情,而是在極度痛苦之下,身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啟動的防禦機制。

前兩天,著名主持人李艾,就提到過自己親歷死亡的感受:

「父親的追悼會上,我和我媽都沒有哭。相比哭的快要暈過去的姑姑,我們倆冷靜得像個局外人。媽媽是什麼感受一直沒敢問,我只記得我是懵的,雖然會回禮會回應,但似乎一直在夢裡。

初中三年,別人問起父親,我都說他在外地工作,知道的朋友也不會在我面前提起,直到高中有一天,大家在說自己的父母,一個同學說,李艾你爸肯定特別高吧,我不知為何回答說,我父親去世了,但他確實不矮。

突然,巨大的悲傷湧上來,似乎沖開了心理某一塊石頭,然後像是麻木了許久的那個部分柔軟了,也疼痛了……」

李艾的父親剛剛去世時,她和楊女士一樣,也是理智地和母親回應著賓客,堅強地料理完後事,甚至在同學提起父親時,她也只是悲傷了一會,又繼續若無其事地上完了當天的課。

直到放學之後,她才任由眼淚淌過臉頰。

02

李艾不愛自己的父親嗎?當然不是。

她只是一直沒有接受父親的離去,只有迴避這一切,她才有活下去的勇氣,這種迴避看似冷漠,其實是一種人在突發意外時的本能反應。

那時那刻,李艾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啟了。

所以在外人看來,她的表現理智又冷靜,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不夠悲傷」。

而這種「理智化」,其實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縣委農辦主任董玉飛的12歲兒子被埋身亡。

他沒有陷入無盡的悲傷,而是打起精神,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甚至鼓勵大家:「只要肯干,就能從頭再來。」

然而,5個月後,他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還有和他一樣在地震中失去愛子的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也在董玉飛自殺後的6個月結束了生命。

他也曾用忙碌的工作麻痹自己,用堅強和樂觀,掩蓋內心的悲痛。

面臨巨大的傷痛時,有的人會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卻哭不出來。

能夠哭出來的人,反而能好好地繼續生活,哭不出來的,多是徹底被巨大的悲愴吞沒了。

網友@小張姐姐就講述了類似的故事:

我親眼見過至親驟然離世的友人,無論是在醫院還是靈堂,甚至是幾天後的追悼會,都是木然呆滯的。

倒是那些大哭大叫的人,追悼會後的宴席就能開開心心吃吃喝喝了。

我那個友人,是在一個多月後的某一天,走在大街上,大太陽底下,突然就嚎啕大哭起來……我一輩子都記得那哭聲中的悲慟和絕望。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說:一個人之所以患上抑鬱症,往往不是因為過度悲傷,而恰恰是拒絕了悲傷

面對生命的喪失,悲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如果我們在悲傷的情緒出來的時候,接受它、體驗它,讓自己充分地悲傷,大多數人都可以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

心理諮詢師吳在天說過,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傷期會短於6個月。

而如果拒絕了哀傷,能量就無法流淌,悲傷鬱結於心,久而久之,人就會抑鬱。

也就是說,哭出來的是悲傷,哭不出來的,往往是抑鬱。

如果一個人走不出哀傷,或是哀傷期持續超過了6個月,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03

心理諮詢師叢非從提到過一個詞——正能量癌患者

他說,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正能量患者,有的甚至到了癌期。

這些人常常會無意識地要求自己:

要開心。

要正能量。

不要影響氛圍也不要影響別人的心情。

要堅強。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添堵添亂。

要把自己好的一面給大家,藏起自己的不好。

要……

在他們眼裡,開心、積極、陽光、堅強、正能量才是對的,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悲傷、消極、糟糕的形象和情緒,都應該儘量消除。

所以即便自己剛剛經歷了悲傷,或是有了消極的情緒,他們也要想盡辦法去開心、去體面、去堅強……

但其實,當他們真正在做這些的時候,並不是由衷地,從內心深處感覺到開心。

有一次,叢非從的一個朋友失戀了。

按照傳統的思路,別人難過的時候,要哄人開心,所以他帶朋友去看了部喜劇片《羞羞的鐵拳》。

電影結束後,他笑得人仰馬翻,朋友卻說好難受。

他這才意識到,這不僅是一部搞笑片,更是一部關於背叛、欺騙、愛上別人的電影。

於是,他帶朋友找了個安靜的咖啡館,借著燈光昏暗、音樂憂傷,做了一點疏導,朋友大哭了一場,這才感覺舒暢多了。

「人內心的悲傷,無法通過快樂來排解。

在有悲傷的時候,越是要求自己快樂,悲傷越是被堵住,感受就越是明顯。

所以越是用快樂來填補悲傷,悲傷就會在快樂離開後強烈反彈。

試想一下,在被戀人或朋友傷害之後,你通常會怎麼做?

會假裝不介意嗎?會認為一個成熟、堅強的人不可以難過嗎?

如果會,說明你很有可能在用某種方式迴避悲傷的感覺。

而此時,你最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並試著在一段安全的空間裡,充分釋放你的悲傷。

因為充分悲傷,才是告別過去不幸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坦然接受悲慘的人生真相,心理能量才有可能獲得釋放,我們也才有可能騰出新的空間去承接未來的生活。

所以,請不要懼怕流露悲傷,表達悲傷,就是你變好的開始。

最後我想說,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對抗悲痛的心理機制也不同,所以遭受重創後,他們會呈現各種各樣的狀態。

那些失去孩子後沒有崩潰大哭的父母,其實比任何人都悲傷。

我們最不應該的,就是因為他們的理智冷靜,而忽視他們的難過,甚至為此攻擊他們。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f42d1fb9678c15614330e92b310d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