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那麼強大,為什麼沒在各流域泛濫成災?

2022-10-01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鱷魚那麼強大,為什麼沒在各流域泛濫成災?

由於特殊的生理特性,野生鱷魚的存活率是野生動物中最低的動物之一,多數鱷魚還沒成年,就已經被其他動物吃掉了。

獅子和老虎都會感到頭疼的鱷魚,按說作為食物鏈最高端的動物存在,應該生活得很愜意,甚至會有泛濫的趨勢。但真實情況卻是,好多種的鱷魚卻一直處於易危或者瀕危狀態。

鱷魚是最古老的物種之一,他們存在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強大的繁殖能力,水陸兩棲的適應能力,同級別中強大的實力,都是它們能生存繁衍到現在不可缺少的能力。

但即使有強大的繁衍能力,鱷魚依然沒有泛濫成災,其實主要原因只有兩個——自然選擇和人為。

1.首先說一下自然選擇的原因。

成年的大型鱷魚沒有天敵,但幼年鱷魚和未孵化的鱷魚卵卻是很多動物的美食。

鱷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悍,每次產卵20-80顆(視品種和年齡)不等,但是這些卵需要在陸地上進行孵化,而且孵化的周期很長,大概兩個半月到三個月左右,這使得鱷魚蛋的安全,充滿了不確定性。

鱷魚會用腐爛的雜草在河邊樹蔭或者岩石旁邊築巢,在巢穴旁邊產卵,然後將卵掩埋起來,會經常往上洒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很多動物都會吃鱷魚卵,體型中大型的蜥蜴,禽類,龜類,水獺等,都會偷取鱷魚的卵。

前幾年有過一個非常火的視頻,一隻蜥蜴趁鱷魚出去捕獵時,靠近了鱷魚的巢穴,被一隻鳥阻攔並進行警示,鱷魚媽媽聽到警示以後,及時趕回來才沒有導致悲劇的發生。

這種卵被偷盜的現象,要持續3個月之久,傳說中,只有2%的鱷魚卵才能成功孵化,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說明鱷魚卵存活率極低。

經過三個月的孵化,小鱷魚終於破殼而出,但是新生鱷魚面對的危險並未就此結束。

當年鯨頭鸛火遍全球的時候,就有一部分人瘋狂吹噓,鯨頭鸛是鱷魚的天敵,因為它們會以幼年鱷魚為食,其實以魚類為食的中大型的鸛類、鵜鶘、鷺類,都可以對幼年鱷魚造成威脅,甚至水獺等動物也可以捕食落單的幼年鱷魚。鱷魚沒成年之前,可以說是步步危機。

鱷魚成年以後,也並非無敵,並不是所有的鱷魚都是像灣鱷、尼羅鱷和河口鱷那樣龐大又兇狠,更有侏儒鱷、揚子鱷、凱門鱷這種或者體型很小,或者沒什麼攻擊力的鱷魚。比如說我國特有的揚子鱷,就是那種攻擊力比較弱,膽子比較小的鱷魚。凱門鱷則屬於中小型鱷魚,經常淪為美洲豹的美食。

總體來說,還是環境對食肉動物目自然的淘汰機制,或者繁殖能力差,或者天敵數量多,如果只論強大就能泛濫成災的話,那老虎、獅子等動物界的陸地霸主,不也應該泛濫成災了。食肉動物泛濫,勢必導致食物鏈下遊動物的減少,然後食肉動物沒有食物,然後滅絕。只能說,我們的大自然,真的神奇,它一直在用一些微妙的機制,平衡著整個生態。

2.人為因素

只要一提到動物為什麼會滅絕或者減少,人類的活動就不得不提及。

人類的活動和發展,本身就是對野生動物的一種衝擊,更不要說,那些有利用價值的動物。

鱷魚,別看外表兇猛異常,但是除了水以後的鱷魚,不管是速度還是爆發力都會大打折扣。而且鱷魚還有一個致命特點,嘴長但是下顎力量小。別看它咬合力嚇人,但只要套住鱷魚嘴的前端,它根本張不開嘴。所以,鱷魚可以算是凶獸中最好捕獲的動物之一(再好捕獲也是凶獸,沒專業工具和經驗的人,保證試試就逝世)。

從9世紀開始,人類就開始大量捕捉鱷魚,鱷魚皮製品,至今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即使體型最大的,廣泛分布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灣鱷,也差點在上世紀初被殺絕跡。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灣鱷養殖技術的成熟,灣鱷才在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沒什麼天敵的地區重新壯大起來。

但是,雖然鱷魚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但是依然滿足不了人們對鱷魚的需求,野生鱷魚也一直被偷獵,如果不是很多國家出政策進行保護,自身繁殖能力又確實很強的話,那多數鱷魚早就已經瀕危了。

總結:

鱷魚的卵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才能孵化,鱷魚自身生活習性的問題,既不能將卵產於懸崖峭壁或者樹上,也不能將卵藏在水中或者洞中。體積大,數量多,又隱藏困難的鱷魚卵,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偷蛋賊」們最理想的獵取對象。經過這種「自然淘汰」,鱷魚的數量也被嚴格的控制在一定數量之內。

而鱷魚皮製品在人類社會的緊俏,隨著人類大量的捕殺,一度讓很多種鱷魚數量出現嚴重下滑的趨勢。別說泛濫成災了,如果不是人工養殖鱷魚的成功以及各國政府對鱷魚的保護,現在恐怕不會還有23種野生鱷魚存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