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神經外科「機器人」助力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病

2023-10-31     閃電新聞

原標題: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神經外科「機器人」助力腦起搏器手術治療帕金森病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1日訊 大腦的手術,哪怕有1毫米的誤差,也可能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傷,帶來嚴重後果。為了讓腦部疾病患者最大獲益,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科主任、首席專家張榮偉教授的帶領下,積極應用新技術、開拓新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特別是在昏迷促醒、功能神經性疾病、顱腦腫瘤等疾病治療方面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功能神經性疾病,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已成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又一常見病。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療效會逐步下降甚至無效,或出現比較明顯的副作用。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被大家通俗地稱為「腦起搏器植入術」,是一種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疼痛、癲癇及成癮、強迫症、抑鬱症等疾病的有效手段。

自2020年起,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已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餘位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實施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幫助他們實現行動自如,重獲健康和幸福。

手腳不停「哆嗦」已有7年

跨越千里慕名到濟南求醫

瀋陽的王先生今年65歲,7年前,他的手腳經常「哆嗦」難以控制,身體也開始僵硬、活動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顫抖的幅度越來越大,直到整個身體都會不由自主地震顫。在當地醫院檢查後,診斷為帕金森病。

確診後,王先生開始服用藥物治療。起初藥效十分明顯,震顫和僵直的症狀都得到很好的控制,這一度讓王先生如釋重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先生髮現身體震顫和僵直的症狀又不斷加重,藥效維持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尤其是最近兩年,每次服藥後效果只能維持一兩個小時,藥效過後整個人又開始震顫、僵直、行動困難。

「每天吃飯都是難事,別人一刻鐘就能吃完,我至少要吃上1個多小時,因為手抖,飯經常灑一地。晚上都不能睡個完整覺,睡著了都能被抖醒。」心裡的痛苦只有自己明白,病情的折磨更讓他茶飯不思,敏感多疑,總覺得背後有人嘲笑他患上這種抖動的毛病。

王先生了解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治療帕金森等功能性神經外科疾病效果好、見效快,已為幾百名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抱著極大的信任和希望,王先生一家不遠千里坐飛機來到濟南。

神經外一科副主任張建斌接診後,經充分評估認為患者帕金森病診斷明確,符合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手術指征。

機器人「導航」讓手術更精準

精湛醫術助他重獲身體「掌控權」

經詳細術前評估,為了讓手術操作更加精準,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神經外一科團隊為患者制定了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方案。

張建斌介紹,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具備高靈敏度、高精度的自動化機械手臂,可幫助醫生避開腦部重要血管和神經,設計手術切口和骨瓣,規劃最優手術路徑。「就好比醫生手中有了導航系統」,對顱腦結構進行細緻的三維重建和分析,路徑靈活,無設計死角,可以準確定位靶點位置並輔助醫生進行精準治療,其精準度可達1毫米以內。這不僅能夠提高效率,縮短手術時間,還能保證手術更加微創,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

張榮偉教授、張建斌教授手術中

排除各項禁忌,手術如期進行。術中,在張榮偉教授的指導下,張建斌團隊通過機器人「助手」,將兩根只有0.05毫米的微電極植入患者的腦深部直徑只有5毫米左右的靶點,術中電生理測試及術後CT均證實電極放置精準。

術後幾天,神經外一科團隊為王先生進行DBS術後開機,從前令患者噩夢般的抖動隨即消失,腿腳變得利索了,行走也非常輕鬆。

目前,經過精心的術後護理,王先生已經可以正常拿筷子吃飯、刷牙洗臉,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升,與正常人生活狀態無異。

更多科普

什麼是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

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又稱為腦起搏器植入術,是神經外科針對帕金森病、原發性震顫和肌張力障礙等功能性疾病,在腦內深部核團精準植入帶有電觸點的電極,通過體外程控設定電刺激參數影響神經核團或神經環路的電活動,從而改善臨床症狀的一種微創、可逆、可調節的手術技術。

近年來,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神經外科團隊依託雄厚的專家團隊、技術和現代化管理優勢,在濟南建立起一個高起點、高水平、專業化的神經專科治療平台,已為三百餘位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均獲得滿意的療效。下一步,科室將繼續致力於為廣大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傾力打造立足山東、影響全國的腦科醫療技術品牌。

專家介紹:

張榮偉

神經外科主任,首席專家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顱底腫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有近百例腦幹腫瘤手術經驗;單鼻孔經蝶垂體瘤切除,尤其是海綿竇侵襲性垂體腺瘤顯微手術治療具有獨到技術優勢,有千餘例經蝶顯微手術治療垂體腺瘤經驗;岩斜區腦膜瘤及矢狀竇旁巨大腦膜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開展的急診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夾閉術,挽救了數百名危重患者生命。開展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外科治療帕金森病有兩千餘例的臨床經驗。

兼任山東疼痛醫學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編委,《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編委,《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編委,《實用醫藥雜誌》編委。第一作者發表論文96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3部。主研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5項,山東省科技三等獎1項。2008年參加汶川抗震救災,表現突出,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榮譽稱號。2008年獲第五屆中國醫師獎提名獎。2011年榮立三等功一次,2022年獲評「山東好醫生」。

出診時間:周二下午

張建斌

神經外一科副主任,昏迷促醒中心主任

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擅長神經外科功能疾病的診治,昏迷促醒及植物人促醒手術;採用DBS治療帕金森病、梅傑綜合症及其它運動障礙性疾病;藥物難治性癲癇的外科治療;手術及神經導航下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治療面肌痙攣等顱神經疾病;腦積水、顱內感染及顱骨缺損的手術治療;採用微創技術處理各種顱內腫瘤。

出診時間:周一全天

杜曉光

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二十餘年,擅長顱內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高血壓腦出血、顱腦外傷等疾病的介入或微創手術治療,腦外傷、腦出血、腦梗死、脊髓損傷後遺症的康復治療及長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療。

兼任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第二屆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卒中學會出血性卒中分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第一屆青年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完成省廳級科研課題3項,參加2部醫學專著編寫,發表SCI論文及國家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出診時間:周四全天

紀延偉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擅長神經系統腫瘤,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腦血管病的手術及介入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

兼任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委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細胞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老年醫學會脊髓脊柱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老年醫學會癲癇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委員。發表SCI收錄論文1篇,核心期刊收錄論文8篇。

出診時間:周二上午

來源:山東省立第三醫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b788344d6cf3851549941d2764c8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