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名字》:女性劇正在失去女性

2022-09-26     共品人間美食

原標題:《她們的名字》:女性劇正在失去女性

女主角、女強人、女性價值——三個關鍵詞,已是2022年國產電視劇審美疲勞的重災區。

在明顯的女性標籤下,《她們的名字》豆瓣分為5.5,數據低迷。 女性群像劇,似乎有明顯的僵化傾向,表面上與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實際上卻遠離了觀眾。

輕浮的「女強人事業」

《她們的名字》的主角是三種不同職業、不同類型的女性。

雷粒是事業型的女強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公司的副總裁,用「副」字,給了她上升空間,讓她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任多美是家庭主婦,以家為單位,以丈夫為上司,在家庭生活中迷茫。

沈嘉男是職場新人,出身優秀,想用能力證明自己,隱藏身份進入職場,從實習生的位置上戰鬥。

電視劇的中心更傾向於雷厲風行。 三人中,雷粒是都市女性的最優解——財富自由、感情自由,似乎任何好事發生在她身上都不過分。 她生活的重心是事業,而在劇中,雷粒在名利場拼殺的方式讓人浮想聯翩。

為了談生意,雷粒在餐廳里和緋聞中的情敵灑果汁、說壞話,以吸引合作對象的注意。 她這個舉動是為了表達自己團隊在商業領域的立場,一位公司的副總裁,在高級餐廳里,與人大聲吵架,能表達自己的商業計劃嗎?

更何況,「提高利潤0.6個百分點」這樣必須反覆探詢和商量才能決定的決策,如果被雷粒在餐廳里當眾說的話,合作對象很容易就磕頭了。 雷粒的職場劇本,一點也經不起推敲。

在戀愛的地方,雷粒被很多人追求,通過和小狗戀愛,達到所謂的大女人的身份。 她事業的理由是,被渣男拋棄——的角色設定或許是有能力的,但劇本依然重視「男人」,被男性喜歡,賦予事業女性價值。

這樣的「大女人」,魅力自不必說,獨立也是一種表演。

女性戲劇的刻板印象越來越強

女性戲劇的公式越來越簡單,內容越來越粗糙。

都市女性群像劇逐漸成為都市女性的刻板印象聚集。《她們的名字》無疑涵蓋了三個典型,都市精英、主婦、職場新人。 在開頭,電視劇使用了三個「亮點的瞬間」,試圖拍攝大女性的熱血感。

而這三個場景,一個是雷粒被緋聞大奶奶聽了,一個是任多美和媽媽吵架,一個是沈嘉男和心機十足的同事噎死。 這三個矛盾,其實已經集中體現了《她們的名字》電視劇上的弱點,——很多矛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營造出一種爽快感,但對人物的建設卻沒有太大的幫助。

戲劇的爽快之處在於人物形象的完善,矛盾在經歷了一定的發展和激化後,取得了令人高興的結果。 但是,在《她們的名字》中,直接推上「整頓職場」這句爽快的文章,只是強調了故事的虛構性。 角色的性格和價值觀在《金牌調解》式的對話故事中不是完整的。 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碰撞故事也構成不了所謂的「亮點」。

以女性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太多了。 可見,2016年至2016年,《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安迪有多個變種。 電視劇的焦點,從母語家庭、小鎮問題家,到職場歧視,應有盡有,就像直接把微博的熱門目錄化,整理成電視劇一樣。

同種題材、相同的創作路徑,似乎已經形成了標準的範本,很難體現創造性、原創性。 今年的另一部女性電視劇《玫瑰之戰》也同樣將事業型的女老闆縮小到了刻板的「獨立」形象。 在前後不一致的「燃燒」口號式台詞大受歡迎的劇本中,已經很難再上演一場既叫「好」,也叫「好」的都市劇了。

2022年的女性電視劇就像現在的春晚。 以前春晚演什麼,老百姓喜歡什麼,現在的春晚成了全年流行語的總匯。《她們的名字》,典型地呈現出女性戲劇僵化的一面的——冷飯新炒,更是令人心寒。

是聚焦於女性,還是失去女性?

刻板的角色描寫使角色越來越「沒有人性」。

其實,是否成名、是否站在了人生的頂峰,並不是衡量女性在女性群像劇中是否成功的標準。 女性價值的核心在於思想上的自由。

對女性電視劇來說,刻板化的關鍵在於主角是直接被抬起來成為堅強的女性,還是自發地選擇獨立的空間。 面對自身的困境,她們是思考著行動,還是無精打采地向前推進? 如果沒有大腦衝動,她們能承擔風險接受後果嗎?

在備受好評的女性電視劇中,角色的性格、行為動機比她的結局更重要。 例如,《愛很美味》的夏夢,因為工作優秀、性格強而在戀愛中自卑,在喜歡的男孩子面前隱瞞職業,裝作服務員。

如果這樣的劇本被當作段子的話,可以預想會被打成「反女權主義」,被罵。 但電視劇之所以不反感,是因為它讓觀眾感受到了夏夢情感的變化,感受到了她行動的必要性。

夏天的夢想在戀愛中受挫,讓自己產生了低價值感。 這部分感情,工作是無法彌補的。 遇到新的愛情,她習慣性地否定自己,欺騙別人。 她的優缺點很明顯,形象非常立體。

在愛情場景中,通過觀眾通過夏夢獲得的情感價值,可以感受到她的糾結、懊悔和快樂,電視劇由此最終強調了「女性價值」的存在。 其實,女性電視劇本身並不是宣傳「正確價值觀」的工具,而是向觀眾展示自己價值觀如何的鏡子。

相反,如果看《她們的名字》的話,會覺得很刻板,主要是因為「女性價值」的4個字從一開始就用大寫字母加粗了。 每個故事都有宣傳的意圖。 而且,一眼就能看出其意圖非常明顯,淺薄。

例如,在劇中為了表達任多美對主婦身份的不認同,為了讓她看起來「格格不入」的橋段——任多美的丈夫去新醫院上班,任多美需要搭建食堂討好領導。 除了如何漂亮,大家在餐桌上開始高調向領導送禮,完全不用擔心對領導有不良影響,領導也態度開放,在人前一張一張地接受。 這明顯是不合常理的。

無論是《她們的名字》,還是今年的其他女性劇,解決劇情矛盾越來越簡單,不再《歡樂頌》樊勝美身上那種紮實的現實性、引人共鳴的糾結和痛苦。越來越多的劇,選擇了簡單粗暴的爽文公式,達成觀眾對「大女主」的期待。

可是,「爽」並不是女性看劇最大的需求,被體貼、被理解的體驗感,比手撕渣男、走上人生巔峰更加重要。

總而言之,越聚焦女性,就越需要細膩、複雜的筆觸。若是女性群像劇朝著刻板化一路走下去,那就只有失去女性觀眾的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a88c5b71f0dae9e32c2e6f7bfc6a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