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瞬息萬變,當前社區治理最大的問題是大量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的社區安置和居家隔離,使社區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
在分級分類診療體系中,與病患息息相關的有六個重要地點:家庭、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集中隔離點、定點醫院。居民出現症狀後,首先通過網絡或電話上報社區居委會;其次病患到發熱門診進行檢查並就診;然後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初步診斷,疑似病例上報衛健系統;高度疑似或確診病人由衛健系統協調統一送指定醫院入院治療。與此同時,各社區也實行網格化防控。對未發現病例的社區重點是外防輸入;對出現病例或暴發疫情的社區做到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對有疫情傳播的社區做到內防蔓延、外防輸出,並在社區採取組織動員、健康教育、信息告知、疫區返回人員管理、環境衛生治理、物資準備、密切接觸者隔離、限制人員聚集等措施。
上述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社區安置和居家隔離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大量發熱甚至疑似病人由於缺少專業的隔離措施而成為移動感染源;二是基層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分級診療中既要負責群眾排查、病患安置工作,也要負責社區日常工作,因而壓力巨大,甚至因缺乏必要的工作指南和防控條件也容易感染;三是因病患的無助與無奈、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和醫護資源局限而引發基層社會矛盾等。
基於上述問題,筆者建議:破除省市區街社區自上而下的簡單發布命令模式,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加強層級、部門、區域間協同作戰能力,擴大基層特別是社區一線工作人員的創新和決斷空間;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化管理的作用,地毯式排查,而且要求網格間無縫銜接,做到嚴防死守;加強社會動員和輿論引導,加強群眾教育,實行群防群治,以此次抗擊疫情為契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命運共同體。
作者:杜志章,系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7ArInAB3uTiws8KAf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