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吧啦
蕭敬騰估計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在一檔戀愛綜藝上,為一群20來歲的年輕人而痛哭流淚。
在聚焦大學畢業生群體的《怦然心動20歲》里,因為年輕的素人嘉賓強調將來出社會也要「做自己」,共情到他們的蕭敬騰瘋狂落淚,帶著哭腔講述了自己對於「做自己」的理解。
他原本只簽了三期通告,以飛行嘉賓的身份,和常駐嘉賓寧靜、鍾欣潼等人在演播廳里,看幾個陌生年輕人從相識到相知,甚至戀愛的過程。
直到節目快收官,他不僅「飛行」了一整季,還成為了最真情實感的明星觀察員,情緒跟隨著素人嘉賓的經歷起起伏伏。主持人大左形容他在別的節目只說10句話,而在這個節目要說100句、1000句。
「其實越看你就越會發現,明星們並不是要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年輕人講道理,他們有時候反而會被這些年輕人所輸出的一些觀念所打動,蕭敬騰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表現。」《怦然心動20歲》的製片人張紅岩在接受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採訪時如是說。
一群還沒搞清楚這個社會規則的年輕人,正在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定義愛情,也給這些明星「過來人」和觀眾們還原愛情最原本的樣子。
畢業生戀綜的誕生:
繼續細分的情感綜藝
這是國內第一檔聚焦於大學畢業生群體的戀愛綜藝,要是在以前,恐怕還會被貼上「早戀」的標籤。但在張紅岩團隊這裡,卻比之前做的一些情感節目要順利。
以往不論是做《新相親大會》,還是《我們戀愛吧》,素人嘉賓的選角工作是最難的一個環節。不論是情感節目越來越多,還是城市裡單身男女比例失衡越發嚴重,都讓這個環節的難度更大。
《我們戀愛吧》劇照
《新相親大會》的模式類似《非誠勿擾》,每期節目都是一對多的互選形式。「之前我們計劃的是,男女輪流來,後來就變成了,做三期女嘉賓,才能做一期男嘉賓,優質單身男性實在太少了。」
這樣的問題並不只存在於張紅岩的節目,其他戀愛綜藝也透露過類似問題,比如今年《心動的信號4》臨近開錄,才湊齊了男嘉賓。
但在《怦然心動20歲》,單身男女失衡的問題比張紅岩預期中要被解決得更快。市面上的情感節目大多聚焦於職場人群,而大學生則成為了一個還沒被開發過的群體,也因為年紀偏小,整體的單身比例都比較高。
由於可選擇空間大,《怦然心動20歲》的素人嘉賓在外形上都有很大的優勢,這也讓它成為了史上顏值最高的戀綜。
《怦然心動20歲》素人嘉賓合影
但實際上,顏值並不是張紅岩團隊考慮的第一因素,去年的《我們戀愛吧2》就因素人嘉賓顏值落後於其他戀綜,而受到了一些觀眾的詬病。這一點,團隊也很清楚,但他們堅持做這樣的選角,是因為更看重素人嘉賓能否在鏡頭前真實地表現自己。
這樣的選角原則在後來被證明是對的。儘管前期觀眾吐槽素人嘉賓的顏值,但到了後期,節目在故事線上卻大獲好評,最後《我們戀愛吧》以促成一對情侶為結局,也讓節目口碑到達了新高度。「因為他們都敢於表現真實的自己,才能讓觀眾在他們身上產生自我投射。」
《我們戀愛吧》煮飯cp
而決定單獨再開發《怦然心動20歲》,是因為張紅岩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進入職場不久的95後。「研發階段在三四月份,正是畢業季,他們覺得在學校看綜藝的時候,很多節目都不是專門做給大學生看的,但其實他們的情感需求也需要得到關注,所以就想在畢業季推出一個畢業旅行+情感的綜藝。」
得益於去年做《我們戀愛吧》的突出效果,這個項目很快也被優酷買單。「情感綜藝的一個出路,就是繼續細分。」張紅岩總結道。
這樣的思路,在可行性上也得到了證明。據優酷後台數據顯示,《怦然心動20歲》有一半受眾在24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的受眾占到了90%。這意味著,這檔節目吸引到了更年輕的大學生受眾群。
百度指數也有類似的數據結果。相比於《心動的信號》和《我們戀愛吧》這類偏重職場人群的戀綜,《怦然心動20歲》在19歲及以下的搜索人群占比超過25%,明顯高於另外兩檔,而在其他年齡層的受眾,也明顯少於另外兩檔。
在日韓,面向學生群體的情感綜藝並不鮮見。比如日本的《高中生的情侶競賽》、《今天就喜歡上你了》就讓高中生在旅行過程中參與節目。國內對於「早戀」的敏感,讓學生群體遲遲得不到開發,如今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情感綜藝已經出現,並且收穫了一批學生受眾,或許對於更年輕一批人的戀愛觀也會有所影響。
情感節目見證著國內婚戀觀念的疊代
一邊做面向職場人群的《我們戀愛吧》、《新相親時代》,一邊做面向大學生群體的《怦然心動20歲》,在情感節目已經有十多年經驗的張紅岩團隊,正在見證著國內婚戀觀念的變化。
相比於目的性更強的相親節目,《怦然心動20歲》的素人嘉賓顯然少了一些婚戀焦慮。「他們更多是對於未來的迷茫,對於畢業後就業的焦慮。」
「這些畢業生們更多是奔著新體驗、交新朋友來參加節目的,基本上不會考慮以後的關係發展。比起房、車這類物質條件,他們更看重「感覺」和「有意思」。對於現實的問題,就以後再說。」張紅岩說。
《怦然心動20歲》劇照
但在她的觀察里,門當戶對這件事還是存在的。也許受到兩性平等輿論的壓力,這個訴求更加隱藏化了。「以前大家還是比較直接的,這個是會掛在嘴上的標準,現在大家不會輕易說出口了。」
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情感節目和網絡討論,大眾的婚戀觀還是有所變化的。不論是平台還是媒體,都在將大眾向一個更加健康的婚戀觀引導。
儘管傳統觀念還沒有完全消失,《新相親時代》里的一些父母已經開始接受更新潮的婚姻觀念,比如丁克家庭、母親獲得子女的冠姓權。這些進步是肉眼可見的。
張紅岩在做情感節目時設計的報名表也會隨之調整,比如《怦然心動20歲》招募素人嘉賓時,會增加一個問題:喜歡年上還是年下?和目前的輿論趨勢一樣,她也發現,當下年輕人,不論男女,對於姐弟戀的接受程度都越來越高了。
《怦然心動20歲》劇照
「這對於女性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張紅岩說。做情感節目這麼多年,她還觀察到,由於適婚男女的比例差距很大,大城市裡的女性婚戀焦慮是非常強烈的。這樣的焦慮也體現在情感節目的報名情況上:90%以上的報名者都是女性,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而根據人口普查資料,我國男性人口一直多於女性。民生證券研究報告也顯示,到2025年,中國15~49歲男性人數將比同年齡段女性高出3000萬。
結合張紅岩所觀察到的大城市女性單身現象,這意味著,單身男女在城市和農村,存在著巨大的人口錯位。
一方面,受單身主義的影響,大量城市女性不願意向下兼容,而引發婚戀焦慮。大城市的單身經濟反過來也助推了單身率走高。另一方面,農村單身男性因經濟條件問題也很難擁有配偶。
「現在的年輕人都更願意愛自己,可以用來排遣時間的事情太多了,談戀愛反而成為了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在張紅岩結婚之前,她也有過一段時間完全不想談戀愛。「因為了解一個人太麻煩了,還不知道結局會怎麼樣,明明上一天班已經很累了,還要花心思去經營一段關係,太累了。」
《怦然心動20歲》劇照
但在嘗到了婚姻的甜頭之後,她一直在積極幫助團隊成員解決婚戀問題,也將為嘉賓們找到合適的配偶視作自己的任務。
很多人都問過她,做了十幾年的情感節目,為什麼不換賽道試試看?對於張紅岩來說,做情感方向的內容就不會讓她感覺到膩。
「愛情沒有統一的樣子,在不同人身上總能找到不同的故事,又怎麼會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