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海萍,踏著郭家兩代人的利益,換來了她在大城市的幸福生活。
很多年前,讀《蝸居》原著,我也覺得海萍才是最大的受益人。可等到我歷經了婚姻,等到我如今再讀,才發現,郭海萍的丈夫蘇淳才是全書最大的受益人。
一場婚姻的兩方,郭海萍為了「過好」拼盡了全力,犧牲了父母和妹妹。而蘇淳卻躺贏了整個人生。
顛覆。
如果不藉助外力,僅僅憑著蘇淳和郭海萍,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原著里這樣寫道:
300個月,一年12個月,也就是說未來的25年,直到海萍退休,他們終於可以在這個城市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這是一種物理學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得排除一切外力,處於一種理想狀態,沒有風吹,沒有摩擦,沒有空氣,什麼都沒有。意思就是鈔票不貶值,國家教育不收費,看病不花錢,老人不需要供養,不發生任何意外。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海萍悲觀地想,要在這個城市裡有一個家,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可最後的結果是,不到兩年,郭海萍和蘇淳不僅買了一套房子,郭海萍還開了學校,而蘇淳則辭職干起了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他們還把兒子歡歡接到了身邊,徹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們這對夫妻,到底是憑什麼得到了如此逆天改命的人生?
憑蘇淳嗎?
完全不是。憑郭海萍。
郭海萍,壓榨父母。
郭海萍在自己完全沒有能力買房的情況下,決定買房。她首先想到的是壓榨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她的父母幫著她帶孩子,平時的退休金幾乎都砸在了她兒子身上。而她為了買房子,再一次盯上了父母的積蓄。
她沒想過她的父母攢錢也不容易,她沒想過她的父母也需要留一些養老錢。她想到的僅僅是,她需要一個房子。而作為她的父母,就應該為了她犧牲。
她沒想到她父母的不容易,但是蘇淳想到了他父母的不容易。於是,在郭海萍理直氣壯地壓榨父母的時間和金錢的時候,蘇淳費盡了一切心思去保護了自己父母的時間和金錢。
為此,他不惜去借了高利貸。
一個很關鍵的點:蘇淳的孩子,是岳父母帶的。而買房子的首付,他的父母一分未出,而他去借了6萬的高利貸。
郭海萍,犧牲妹妹。
因為這6萬的高利貸,郭海萍徹底崩潰了。
她如此壓榨父母,如此省吃儉用,如此費盡一切心機想要買一個房子。而蘇淳卻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去借了高利貸。
蘇淳的父母是父母,難道,她郭海萍的父母不是父母了。
那一刻,郭海萍的絕望里,除了沒錢的痛苦,還有深層次的感知:她這輩子依靠不上蘇淳了,更依靠不上蘇淳的父母。她在這場婚姻里,如果想要有一個房子,那麼就只能靠她自己。
為了還這6萬塊錢,郭海藻去找了宋思明,徹底把自己獻了出去。
第二個很關鍵的點:蘇淳借高利貸的錢,是海藻還的。這也就表示郭海萍買房子的首付,缺失的那8萬,全部來源於郭家。
蘇淳,該過的日子。
如果,郭海萍沒有壓榨父母,沒有犧牲妹妹,那麼蘇淳能給郭海萍怎樣的婚姻生活呢?
原著的開篇這樣寫道:
這是海萍千挑萬選租來的安身立命之地。每個月650塊。她原本只想在這裡過渡一下,沒想一度就是五年。這期間,她和老公辦了婚姻大事,換了N個工作,妹妹海藻借住了大半年,兒子出生後回來的第一個家。一生中幾乎所有的大事,就在這租住的10平方米屋檐下完成了。
如果沒有郭海萍的母親幫郭海萍帶孩子,他們的孩子就要蝸居在這小小的10平方米里長大。郭海萍要自己看孩子,那麼她就不能上班。
而蘇淳就需要自己負擔起一家人的一切。僅僅靠著蘇淳的工資,他們這一輩子都買不了一所房子,甚至是付不起一所房子的首付。
他們很可能會兩代人,甚至三代人蝸居在租住的房子裡,不敢病,不敢停,壓抑而窒息地活。如同三世同堂的老李家一樣,甚至不如人家,至少人家的房子是自己的,而他們的房子是租住的,永遠屬於別人。
慎嫁,蘇淳這種「好」男人。
13年前,讀《蝸居》原著只覺得海萍自私,覺得海萍虛榮,她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呢?
13年後再讀,才發現:男人是只管生,不管養得「主」。
海萍為什麼一定要去買一個房子,為了把兒子接到身邊,為了給兒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她不想幾代人蝸居,她可以自己苦,但不想兒子苦。
她的自私自利里,藏著一份自私的母愛: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犧牲其他的親人。
而蘇淳,他何嘗不是一個父親?他為什麼就絲毫沒考慮過孩子的未來。
原著里這樣寫道:
他一年只在五一才見兒子一面。說實話,他對兒子幾乎沒有印象,所有信息都靠海萍傳達。在他的意識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想不到自己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爹。孩子在他的日子裡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記。
女人生了孩子,成了母親,繼而為了給孩子叼肉,變成了母狼。而男人依舊想要得過且過,想要當一個瀟洒的男人。
如果女人嫁給了蘇淳這種男人,除非你這輩子都不會有上進心,否則但凡你有上進心,你就會發現「孤軍奮戰」的無力和「負重前行」的心酸。
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寒涼。
郭海萍的父母為了郭海萍和蘇淳的「好日子」付出良多,但是蘇淳不會更愛郭海萍的父母。他依舊會更愛自己的父母,始終會維護自己父母的利益,依舊會很努力地去當一個他父母的孝子。
而對於海藻,蘇淳借高利貸是海藻還的,蘇淳被抓,是宋思明為了海藻救的,蘇淳做錯了很多事,但他沒有承擔過任何責任,因為有他是海藻的姐夫。
可蘇淳感恩海藻對他們一家人的犧牲和付出嗎?
原著里,在蘇淳對於海藻的付出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海藻,陷我於不仁不義。
他半推半就地享受了郭海藻為了他們一家爭取的一切利益,卻對海藻的行為表示了鄙夷和嫌棄。
海藻結局悲慘,郭海萍毫無愧疚之心,而蘇淳更毫無感恩之意。
有郭海萍這樣的親人,何其可悲。
而嫁給蘇淳這種男人,女人這一生又該何其累。
更可怕的是,富裕是幾代人的積累,而貧窮是幾代人的積弱。一旦父輩偷懶,子孫便不得不加倍艱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