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這個詞,並不新鮮。
打開以優愛騰為代表的視頻平台,倍速一欄主要分為0.75X、1.0X、1.25X、1.5X、2X、3X;一旁還設置了「只看TA」功能,又名AKA「高效追星神器」,一般分為男主、女主、男女主合集三個cut。
「倍速」功能適於2015年,比較典型的是一些本地播放器,譬如Windows Media Player等;被大範圍使用是2018年前後,以優愛騰為代表的長視頻平台紛紛上線倍速功能。倍速觀看逐漸成為常態,演變至現在成為觀眾追劇/看綜標配。之前有過一個統計,「2倍速」的情況下,一天半時間就可以刷完70集《延禧攻略》。
六月伊始,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發布《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億人,網民使用率為95.4%;用戶平均每天花兩小時看短視頻,28.2%的網絡視頻用戶不按原速觀看視頻節目,00後群體近4成選擇倍速觀看方式。具象化到男性用戶使用倍速觀看主要是為了提高觀看效率,女性用戶更多是因為劇情拖沓或有橋段不喜歡。
上影節期間,騰訊視頻副總裁韓志傑在騰訊視頻年度影視發布會上也公布了一組數據:2021年上半年,騰訊視頻的「棄劇率」比2020年上升了25%,2倍速追劇的用戶增加了100%。「因為他們的時間被撕裂,可能意味著很多邏輯都改變了,甚至包括誕生IP的邏輯都變了。」他在會上如是說道。
在娛樂產業(ID:yulechanye)看來,「倍速」視頻成為常態背後的一系列問題反噬開始越演越烈。當然,「倍速」誕生並非原罪,它是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的產物,某種程度上來說,亦是現代人生活的映射,追求武俠世界裡的唯快不破、唯慢不贏。
本期#編輯部reaction (線上),我們與幾位影視從業者、非影視從業,包括幾位OO後聊了聊TA們關於「倍速看視頻」的那些事兒。作為倍速常態下的用戶主體,一部作品是否想且付諸行動選擇倍速不倍速,成為TA們評判這部劇、電影或者這檔綜藝好壞的重要標準。其中,大部分調查對象表示,尤其好的懸疑劇通常不會倍速,核心原因在於太快看不懂劇情。還有從業者就「會不會在電影院也坐不住,想要倍速」發出感慨:有啊,但工作需要,我為人民看爛片啊。
「倍速讓我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姓名:蛋蛋醬 28歲
職業:內容宣推
倍速看視頻早已是常態,蛋蛋醬身邊的人幾乎都如此。
她從四年前開始使用倍速功能,平均每天會在追劇/看綜藝上花費2—3個小時時間。「我認為非常正常,某些情況下可以說是合理的。現在的劇綜,內容量大的同時,節奏還慢。劇集集數多,綜藝也出現了好幾個小時的超長綜藝,觀眾觀看時間成本明顯增加。」
因為工作需要,她一般看劇第一集正常速度,第二集開始1.25或1.5,不好看的直接棄掉。但,看懸疑劇時她絕對不會倍速,因為擔心錯過細節,劇情會不連貫。至於綜藝,上一個讓她沒有倍速的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
也是基於此,在回答「如果可以,你想就倍速追劇/綜藝這個現象給影視行業(片方、平台等)提怎樣的建議」時,她直言「請片方及平台重視第一集做好第一集,第一集不好真的非常勸退,完全秉著職業精神在熬。」
作為一名內容宣推,蛋蛋醬的工作無法避免要根據「倍速」來做出調整。「目前感受到的只有負面」,在她看來,倍速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容不夠精彩、不夠吸引人、劇情節奏拖沓,如此,觀眾無法入戲,也就無法對劇集內容產生共鳴,因此宣傳效果大打折扣,難以達到宣傳效果也就成為了常態。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蛋蛋醬:《叛逆者》、《恰好是少年》。推薦暫無。
「打工人嘛,時間最寶貴」
姓名:在走 27 歲
職業:傳統媒體
「打工人比較忙,影視劇綜內容又很多,要都關注一下,時間根本不夠用。」和蛋蛋醬不同,在談及倍速功能對於工作的影響時,第一反應是多出了很多時間。「可以快速規避不想看的內容,挺好,除了倍速,我覺得「只看TA」這個功能也非常不錯,打工人嘛,時間最寶貴。」
相反,他覺得有些內容倍速看還挺有意思,當然,主要還是因為正常速度過於拖沓。在走暫時沒想過改變這個習慣,倍速和不倍速可以隨時切換。
但在懸疑劇不倍速這件事上,他和蛋蛋醬的回答高度一致。「怕錯過重要線索信息。」題材或類型>口碑影響或社交貨幣>主創或主演陣容>內容製作精良程度>工作需要,以上是致使在走看劇/綜藝的因素。上一次讓他正常觀看的劇是《致命女人第二季》,因為很喜歡裡面的鏡頭語言。
作為媒體觀察者,他認為國產劇現在越來越不錯了,尤其是在內容、製作、口碑等方面都相較前幾年有所提升,末了,又補充道「那也只是一部分啦。」而綜藝,在走直言越來越無聊了,同質化很嚴重。對行業建議,「別整那些沒用的劇情和環節,多看看以往作品的群眾反映,不要為了自己的喜好和資本的力量而拍一些費力氣又沒用的東西,還是要有匠心精神去完成一件作品。」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在走:剛播完的《御賜小仵作》和《覺醒年代》,綜藝無。
「我為人民看爛片啊」
姓名:紅拂女 30歲
職業:劇集策劃
紅拂女每天追劇約2hours。如果是比較好點的國產劇,1.5倍速;看國外劇正常倍速。同上,一般來說懸疑罪案劇她也不會倍速看,因為劇情信息量比較大,當然只限做得好的懸疑罪案劇,如果是故弄玄虛實則節奏很慢的懸疑罪案劇,2倍速甚至直接棄劇。
對於「倍速」追劇功能,她認為基於時代背景下,已然成為一種剛需。眼球經濟時代,注意力爆炸時代,所有文化消費內容都在搶奪用戶有限的業餘時間,且業餘時間是固定的不會多出來,但參與入局的玩家卻越來越多。譬如,短視頻、遊戲等,毋庸置疑,還會有更多新的文化消費模式(正在)被開發。紅拂女認為,於用戶而言,他們也挑花眼了。
「小時候我可以一天都在追劇,一天看個十集八集,現在絕對不可能了。每天的時間需要嚴格塊狀化分布,比如看劇2小時,運動1小時,出去遛彎1小時之類的,相互之間絕不會搶時間,對於一些社交達人來說,可能每天還要分2小時給朋友。」
紅拂女有著一套清晰的認知。「倍速」成為剛需的核心在於,再好的內容,可能用戶一天也就只會花個2小時看,如果真是好劇好綜藝那還好說,如果是不好的劇,那你想想用戶體驗會多差?你占據了我這一天寶貴的2小時看劇看綜藝時間,你還是個垃圾,我能倍速看你而不是直接關掉已經很好了。
「有什麼建議嗎?」我們問。
「片方要多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劇作理論。比如說單集打點,儘量多把電影的幕結構用到劇集中,在單集中給到觀眾多次反轉多次新的信息;一定要考慮受眾預期管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慢條斯理講故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拍《美國往事》或者《愛爾蘭人》,對吧?咱還是都活在娛樂化時代,那就多以產品定製的思維去打造內容。
至於平台,多尊重片方的專業性、別瞎大數據指揮內容創作了。現在很多片方已經比平台的人還懂大數據了,這是一件悲哀的事。外行指導內行,內行還要拚命學習外行、努力內化掉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多可怕啊。良性的影視行業應該是專業人做專業事。」
被問及「有過在電影院坐不住,想要倍速看電影的時刻嗎?」她即刻作答:「有啊」發出本文金句:「工作需要,我為人民看爛片啊」。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紅拂女:看得挺多,沒有推薦的。
「倍速好用,但是非常可悲」
姓名:金金 25歲
職業:新媒體記者
金金是此輪線上reaction中,平均追劇/綜平均花費時長較長的一位,3-4小時,大多是2倍速,有時候過於拖沓的會3倍速。「大概從2018年入行開始,工作需要閱片,但國產劇台詞又很慢,發現倍速是個好東西。」
這期間,也是歷經了從排斥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沒有使用倍速之前,金金覺得倍速看劇很奇怪,節奏不對不如不看,但直到她用倍速看劇,發現真香。「我覺得我個人不用改變這個習慣,好的作品自然會讓觀眾不願意錯過任何一秒地去細細品味。」
道理其實不難理解。由於當代人工作忙碌,能夠追劇的時間變少了,但是想要看的作品卻變多了,這就需要用戶擠出時間來看;再就是,很多作品注水多、可看性不高,只能用來打發時間,所以加速刷一遍就可以了。「希望從業者們能在劇本、方案上多花時間打磨,給業務能力強的人更多機會,要求業務能力差的人努力加強自己的技能,不要再用垃圾作品來污染觀眾的眼睛了。」
金金認為,當下國產劇已經在實現精品化的路上了,近些年有很多還不錯的作品。譬如《隱秘的角落》《琅琊榜》等。但綜藝節目,似乎進入了新一輪瓶頸期,明明大家都在找新的題材,但是內容總是做得普普通通。「整個綜藝市場烏煙瘴氣的,很多不會做效果的明星扎堆上綜藝,製作上也總是高開低走,前兩期下足功夫,後面就越來越無趣了、守不住原本的立意了。」
而基於行業觀察,她表示:倍速看劇其實是代表影視行業日漸墮落的功能設定,間接令觀眾和創作者對於影視作品的質量要求變低了,促進了大量爛劇爛綜誕生,最後陷入了一個底線不斷下沉的死循環。「一句話概括吧,倍速好用,但是非常可悲。」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金金: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都不太行),但看網上反饋《覺醒年代》還不錯,準備周末看一下。
「倍速使人清醒」
姓名:年輕貌美女高管·丹 24歲
職業:藝人宣傳
「倍速看,很久很久了」,丹也是倍速視頻的忠實使用者,她認為之所以倍速越演越烈,是因為太多劇/綜藝又長又爛,注水太多,以為觀眾沒有審美什麼都接受。比如:《驪歌行》,都不知道從何下口開始罵。 「如果有劇或者綜藝能改變這個習慣,作為從業者這應該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兒。」
But,懸疑類、和嗑cp的,她不會倍速。理由是:懸疑倍速看不懂,嗑cp的倍速嗑不到。「真正的好劇也不用倍速,比如《覺醒年代》,應該很難倍速看這個劇吧。」
而長期的倍速追劇/看綜藝似乎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看電影的節奏。這兩年,丹也有不少在電影院看電影想要倍速的時刻,但本質上她認為還是內容問題。「有的電影不像電影,不是會剪個ppt就能叫導演的,也不是張了嘴就能做演員的,希望大家心裡都能有點數。」
作為藝人宣傳,她覺得「倍速」也更加讓她知道在給自家演員推戲和接戲時,什麼該接推什麼不該推?什麼該接什麼不該接?恰爛錢是會被反噬的,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對於製作方的建議,她表示:「少注水,多研究,多接地氣,懸在空中是做不好劇作的。」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丹:最近在重溫《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琅琊榜系列,yyds!
「能10集解決的就不要擴展到60集,OK?」
姓名:成一番 19歲
職業:學生
成一番每天會花4個小時在倍速追劇綜藝上。
在他看來,「倍速」是一種雙向驅動,節奏過慢和劇情冗長的電視劇和綜藝驅動人們倍速觀看,強行擴充的劇情是電視劇不斷變長。這種普遍現象根源在於電視劇行業的良莠不齊。她也曾想過不要再倍速追劇/綜,但無奈不倍速也能堅持看的劇太少。哦,對,她看美劇和日劇沒有倍速過,韓劇也倍速。
目前,她正在追台劇《一把青》,沒有開倍速,因為這部劇的台詞很好,人物微小的動作也有深意,值得細品。
說起在電影院坐不住,想要倍速看電影的經歷,成一番直言很多垃圾爆米花片都想倍速,甚至當場走人。「至今難忘清清白白大帥哥吳亦凡的《致青春2》和楊洋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太尷尬了,尷尬媽媽給尷尬開門,尷尬到家了。」
關於就「倍速」追劇/綜藝這個現象給影視行業(片方、平台等)提一些建議,她一言蔽之:能十集解決的劇情不要擴展到60集,OK?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嗎?
成一番:最近看的國產劇的話,當數《覺醒年代》了。非常推薦。
「1.5X是標配」
姓名:洋洋洋 15歲
職業:學生
1.5倍速,是洋洋洋追劇標配。自己愛豆的劇也如此。上一次正常速度看劇是《山河令》,理由是嗑CP。
我們問:你怎麼看倍速追劇/看綜藝成為當下的一個普遍現象?甚至出現了3倍速追劇?洋洋洋的回答只有五個字:劇情不OK。
我們問:你怎麼看,當下國產劇/綜藝內容的發展?「兩極分化」這回又少了一個字。
再問:如果可以,你想就「倍速」追劇/綜藝這個現象給影視行業(片方、平台等)提一些這樣的建議?洋洋洋表示希望他們注重劇情和服化道,以及演員演技。
娛sir:你最近在關注哪些國產劇、綜藝?
洋洋洋:劇:《山河令》《月光變奏曲》;綜藝:《密逃》《恰好是少年》
Wait~就在娛sir以為這就是本期線上reaction最短的回答時,另一位00後的小朋友的回答更短,全部回答共計57個字。諾,直接上截圖吧~
或許,我們應該持續觀察00後的世界。(笑)
PS:應採訪對象要求,均為化名;內文所有圖片源自微博、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