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債屢創新高之後 監管意圖需重點關注

2024-07-01   第一財經

近期,長端債券收益率不斷下行,收益率曲線呈現「牛平」的勢頭(長端收益率下行的幅度大於短端),此前因監管多次喊話,長債收益率曲線一度走陡。

10年期國債活躍券(240004)收益率在6月28日收於2.233%,逼近4月創下的歷史新低;30年國債ETF逼近115。30年國債活躍券(230023)收益率收於2.4235%,繼一季度以來再度跌破了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

「現在基本是只要債券價格跌了就會買,一來『資產荒』下優質資產有限,二來大家普遍不認為債券收益率中期下行的趨勢會明顯改變,市場仍預計未來有必要降息、降准。」某公募基金研究人士對記者稱。除了內資,去年一度拋售人民幣債券的外資近期也明顯加倉,主要買入存單和國債。

「債牛」重拾動能

6月,「債牛」在短期熄火後捲土重來。

從經濟數據上來看,整體物價低位運行,「5月CPI同比上漲0.3%,PPI降幅收窄至1.4%。持續的低物價環境擠壓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對於剛性成本的企業尤其不利,但對債市比較有利。」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宏觀經濟基本面不支持債券收益率明顯上行。今年經濟弱復甦,經濟指標中規中矩,但經濟深層次的問題仍懸而未決。例如,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和穩定房地產市場,都需要低利率環境,不支持債券收益率大幅上行。

6月30日公布的官方製造業PMI符合預期,並連續兩個月處於收縮區間。「這表明工業部門面臨持續挑戰,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政策。然而,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特別是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寬鬆的空間暫時有限。也就是說,財政政策可能會成為主要手段,中央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需要發行更多債務以提振整體內需。」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對記者稱。

此外,嚴查「手工補息」導致存款資金流向理財產品,增加了債券的配置需求。吳照銀告訴記者,近期監管層對「手工補息」行為的審查,影響了銀行吸收存款的策略,改變了客戶的資金流向。原本依賴「手工補息」的高息存款不再具有吸引力,大量資金從傳統的儲蓄帳戶中流出,轉向了理財、公募基金或其他金融產品。這些產品為了維持相對穩定且較高的收益,不斷增加債券配置比例,進一步推動債券收益率下行。

警惕長債利率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度大幅回調的長債勢頭尤為強勁,30年國債ETF逼近前高,從110點位不斷攀升,逼近115附近,而長債收益率在2月28日首次跌破MLF利率(2.5%)後,近期,收益率也再度收於2.5%之下。

南銀理財研究部負責人王強松此前就對記者表示,6月17日至21日,長債的二級市場交易就頗為活躍,基金、券商和其他產品類積極做多債券,基金單周凈買入超1000億元利率債(7年期以上);券商買入7~10年期利率債而減持其他品種和期限的債券,保險公司繼續增持長債,理財產品有增持存單和信用債,而其他產品類積極增持長債和超長債。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大中華區貨幣和利率策略主管王菊在報告中提及,中國央行此前積極引導長期利率進入2.5%~3%區間,以防範期限風險。然而,最新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至2.44%附近,反映了私營部門信貸需求疲軟和地方政府去槓桿化導致的境內資產短缺。

據記者了解,一季度以後,眾多外資機構開始看好債券收益率曲線陡峭化的交易策略,但隨著長債收益率急轉直下,機構已經開始減倉,不過交易員仍密切關注監管層的態度。

「我們已將5年、30年國債收益率曲線趨陡的倉位減少了一半,但我們仍認為中國央行希望保持相對陡峭的曲線以維持匯率穩定,並防止債券市場的過度槓桿化。同時,由於國內降息預期的延遲,利率互換(IRS)曲線最近也有所平緩。」王菊稱。

王強松也認為,債市的不確定性在於監管提示長債的風險。

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今年以來,10年國債利率一度下行至2.2%,30年國債利率一度下行至2.5%以下,引發監管對債市長端利率和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的關注。例如,對債市長端的表態從「長期國債合理區間2.5%~3%」到「10年國債的合理運行區間2.5%~3.0%」;對經濟增速的表態從「合理經濟增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到「5%的潛在增速」;對國債買賣的表述從「可能將買賣國債納入政策工具儲備,豐富流動性管理工具箱」到「必要時賣出國債」。

第一創業此前提及,央行買賣國債,預計交易池主要是1700億元普通國債,其中的期限結構並不清楚。如果央行賣出國債,意味著降准降息的機率降低,央行也可能再次縮量MLF來回籠流動性。此外超長債持續發行也有利於供需平衡,因此30年國債持續下破2.5%的機率可能較小,建議謹慎。

境外投資者加倉存單和國債

由於收益率下行趨勢不改變,外資配置人民幣債券的熱情重燃。

「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情緒再次轉向積極,持有的國債、國開債和存單(NCD)頭寸增加。」王菊稱。

例如,她提及,投資組合投資的凈流入在5月顯著增加,這一增長主要來自債券資產掉期(ASW)的資金流入,即外資在境內進行外匯掉期融資的形式布局中國債市。儘管中國債券收益率不斷下降,但由於外匯隱含收益率下降,外國投資者獲得的回報進一步增加。「如果央行將債券交易作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一部分,更好地引導債券收益率,那我們認為更高的收益率可能會進一步吸引外國資金流入。」

這一趨勢在近幾個月持續。中國央行上海總部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05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託管量的2.9%。另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4月境外投資者凈買入境內債券、股票分別為1247億元和451億元人民幣。這已是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8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多位交易員普遍認為,如果後續中國長債發行帶來一定的債券價格回調,國際投資者仍會逢低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