牴觸醫護人員進小區、死盯患者行動軌跡,疫情之下的焦慮眾生相

2020-02-13     健康界國際

N95、氣溶膠、ECMO、核酸檢測……突然襲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許多人努力地吸收著晦澀難懂的醫學專業詞彙;

基因論、病毒泄露、腐敗失職……隨著疫情一起來的,還有各路湧來的信息,挑戰的是社會情緒和心理壓力。

疫情期間,有人生平第一次點開醫學論文,只為「看個明白」,有人不斷打各種熱線電話,只為「問個明白」,也有人不讓醫務人員回到小區,只為「隔離地明明白白」。

在這場疫情中,人們要如何「圖個明白」?要明白哪些事?

「排隊打罵人電話」

自從公開疫情報警電話後,這家疾控中心的電話就沒有停過。

「他們貌似為了表達憤怒,排著隊打疫情報警電話,我都和他們說,再打就報警了。」一位工作人員很無奈地多次呼籲,「不要占用疫情熱線,現在是戰時狀態,耽誤重要的疫情線索,要受到法律制裁。」

據了解,這家疾控中心所在區域出現確診病例後,附近居民有些恐慌,「排著隊給疾控中心打『罵人電話』,要求其公開患者的姓名和住址。」

一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用「人人抓特務的勁頭」描述這一現象,「事後告知患者姓名和住址,沒有預防預警的意義。確診患者已經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也被進行了篩查隔離,未被隔離的人不必過度緊張。一切防控措施都應該依照科學的原則,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她說,不隱瞞病情並上報是公民責任,但已經上報且未違法違規者,應該受到尊重,不能被過度侵權。

過度侵權,即侵犯隱私權。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律師聶學提到,疾控中心如果對個人發布患者個人信息,屬於侵犯隱私權。「第一,疫情信息只能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或者省級衛生健康委統一發布;第二,疾控部門無權發布疫情信息;第三,發布疫情信息,不能泄露個人信息。」

《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泄露患者隱私,造成嚴重後果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聶學告訴健康界,國家已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並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公開患者行動軌跡,是利是弊?

至於哪些信息可以被公開,法律上並沒有明確規定。「但確診病例行動軌跡的公開,有利於區域內提高警惕和及時排查。」聶學說。

不止聶學,北京市民岳先生也一直想要拿到確診病例的行動軌跡。在之前網傳名單中,他所在的小區已經出現確診病例。為此,他幾次給物業打電話核實信息的真實性,但對方每次給的答覆都一樣:沒接到通知。「我也不知道,這個話的意思是真的沒有,還是到現在沒確診。」他和家人都很困擾。

直到2月6日,北京市首次發布新發病例活動小區或場所。據健康界統計,目前多個省市區每天定時公開確診病例的活動軌跡,包括去過哪個餐館、坐過哪些車等。

「小區內若出現確診病例,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告知居民,並囑咐他們注意防護。但向公眾完全公開患者行動軌跡,會進一步引起公眾恐慌。」公共衛生醫師、湖北陽明心理研究院院長馬恩祥說,這些信息應該掌握在專業部門手中,由他們針對性地做一些防控措施。「從整體看來,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患者呆過的地方,如果把這些軌跡都公開,可能全市已經沒地方下腳了。與其盯著別人的行動軌跡,不如嚴防死守做好個人的防控措施。」

想知道確診患者的姓名、行動軌跡,這都表明居民存在對信息的掌控需求。馬恩祥建議從以下兩方面滿足居民對信息的需求。

一是權威機構通過技術手段跟居民做好對接,讓居民可以憑姓名和身份證號,在網上查到自己是否密切接觸過確診病例,所居住的小區是否有確診病例(例如,搜狗搜索推出的「新型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專題頁面上線患者同程查詢工具,公眾可通過日期、車次、地區三個條件進行實時查詢);

二是疾控部門、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和居民建立聯繫,通過網絡平台,做好健康知識的普及。

由死亡焦慮引發的「牴觸醫護」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倪振源看來,上述現象更是人們對死亡焦慮的表現。「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只是一直藏於內心深處,疫情的發生容易把它激發出來。」同時,一起被激發的,還有部分人的不安感。倪振源分析到,一些人在成長中,沒有信任別人的能力,很容易不相信他人、機構、政府。

最深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面對新型冠狀病毒這一全然陌生的敵人,人們往往會因不確定感到恐懼。

也正是因為這種無力掌控感,無處抒發的焦慮,對未知的恐懼,導致一些人會把負面情緒投放到一些具體的事情上。例如「牴觸」個別醫務人員、「牴觸」個別醫院。

在鄭州一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在業主群中徵求業主意見,是否讓租住在小區內的兩名醫務人員進入。在南陽,一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護士下班回小區時,遭到阻攔。

聶學從法律角度分析到,以上行為侵犯了醫務人員的居住權和通行權。

北京三甲醫院一醫生看到這一消息後,直言「氣得發抖,自私自利,無恥之尤!」自私,也是馬恩祥對這種行為的評論:「這不僅是恐慌的表現,更體現了人的一種極端自私。」他建議,小區可以依據情況加強人性化防控措施,例如為進出人員消毒、電梯分類管理等,而不是拒絕醫務人員進入。

「居民全力支持和關照醫護人員及其家屬,釋放他們的生產力,就是保家衛國。醫護人員本身不是必然的危險源,居民要有科學的態度。」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鬍曉翔告訴健康界。

用相互理解克服相互指責

2月7日凌晨,被媒體譽為「吹哨人」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新冠肺炎去世,消息傳來後,人們無不為之扼腕嘆息。

據環球時報報道,自李文亮醫生不幸去世後,一些民間捐贈人士點明「不捐武漢中心醫院」。目前該院一線醫護的防護物資已極其缺乏,許多前線醫護人員已不得不使用工業口罩替代醫用N95口罩。

「我們理解社會上的情緒,但一些言行現在已給李文亮的同事、一線的醫護人員們造成了身體與精神的二次傷害。」有一線醫生說。

一些負面社會情緒的作用已經顯現。恐慌、焦慮、憤怒、感動,當各種情緒來臨之時,倪振源提醒到,人們要學會判斷,這種情緒是否理性;其次學會與自己的恐慌相處,感受當下的身體變化,「當你認真感受這一情緒時,它對你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減弱。」

除此之外,倪振源提到,在社會恐慌的時候,人們不要過度關注各種信息。馬恩祥同樣發出建議:不要有過度好奇心,「人在恐慌的時候,判斷力會受到影響,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對於公眾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國家的要求作好自我防控。

無論如何,在這場信息的大漩渦中,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用相互理解克服相互指責。但當疫情結束之時,就是社會需要反思之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5ByRXABjYh_GJGV06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