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井守除了《攻殼》外,還有這部動畫極其出色

2022-03-17     阿正說動漫

原標題:押井守除了《攻殼》外,還有這部動畫極其出色

押井守除了《攻殼》外,還有這部動畫極其出色

說起押井守,大部分人都會立刻想到他的《攻殼機動隊》。

裡面無論是瀑布雨文字這樣的視覺效果,還是對科技的思考,都被諸多作品借鑑,這也讓押井守名氣大增。

但其實押井守執導過這麼一部動畫,和《攻殼機動隊》一樣是原作粉碎機,也同樣有著深入的思考,甚至也出了兩部劇場版。

這部動畫就是——

《機動警察》

1999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個巴比倫計劃,這個計劃的內容是填海造地,把木更津和川崎的人工島連接起來,讓整個東京周圍的城市,都增加大量土地,可以相互通行。

本來因為工程量太大,日本的各個部門沒辦法很好的協調這個計劃,最後因為日本投入使用了3600台大型機器人labour,得以完成計劃。

然鵝,這些機器人在近兩個月更換新程序HOS的時候,卻頻繁出現故障,甚至有些機器人開始自己行動,摧毀民房。

而主角泉野明筱原游馬,便隸屬於專門解決labour犯罪事件的特車二課第二小隊。

因為第一小隊使用的大型機器人都換上了新系統,有出故障的可能,所以現在所有的labour犯罪都由第二小隊解決。

筱原游馬在一次任務中,又遇到labour開始在無人的時候自己啟動,甚至強行關機後也無法解決。

他便希望向上級報告是程序系統出現的問題,隊長後藤一面說上級是不會管的,一面又引導筱原查清楚這件事。

labour是由一家名為筱原重工的企業製造的,而負責新程序HOS的則完全是由一位工程師帆場瑛一設計的,但兩個月前他就跳海自盡了。

隊長那邊又讓自己的好友警察松井去查清帆場瑛一自盡的謎團,最後兩邊調查的人員,都找到了labour暴走事件的蹊蹺之處。

松井發現了帆場瑛一雖然有著很高的薪水,卻只住在快被拆毀的房屋中,他從麻省理工回到日本後搬了26次家,都是這種破敗的屋子。

而他本人把跟自己有關的信息刪的一乾二淨,無論是家世還是籍貫都無人知曉,卻唯獨留下了自己租房的資料,擺明了是特意讓人查出這些信息。

最後松井在帆場瑛一童年的家中發現了一段話——

「耶和華由天而降,所到之處一片黑暗。」

隊長又託人去美國調查,發現帆場瑛一在上學時起的英文名,被誤傳為耶和華。

而另一邊,筱原調查之後發現了所有暴走的labour都裝了新的程序,幾乎可以確定,就是新程序導致了labour的失控。

筱原也發現了所有出現labour失控的地方,都有一些特點:有很多風口、周圍比較開闊,這些地方的建築可以引起室內的建築共振,進而讓附近的labour開始失控。

日本為了填海造地,在海面上設置了一個包辦labour維修的工作站「方舟」,而方舟就是這樣一種建在開闊地帶的建築,又因為在海上,各處都是風口。

如果幾天後就要到來的颱風引起方舟的共振,最終會讓整個日本東京灣周圍的labour全部失控,摧毀這附近的城市!

隊長後藤把筱原調查的信息交給上級,但上級只同意替換掉所有HOS程序,不同意拆掉方舟,隊長後藤只得派出第二小隊去拆除方舟。

雖然第二小隊成功拆除方舟,然而打從一開始帆場瑛一的目的就達到了。

因為他給所有labour機器人設定了接收到聲音的共振就會暴走的病毒,這個病毒只能通過拆除方舟來破解。

最後雖然避免了人員傷亡,但整個巴比倫計劃也停止了,帆場瑛一就像上帝拆毀巴比倫塔一樣,暫時阻止了這個計劃。

從這部動畫就可以看出日後押井守本人的風格了,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在這個時期也有了一些雛形。

動畫中一個只出現一面的角色帆場瑛一,實際上才投注了押井守最想表達的觀念,帆場瑛一更像是厭惡城市化的一類人。

他雖然看似很好的融入了城市中,也通曉科技,但卻像是無根的浮萍,因為過快的城市化進程而感到沒有歸屬感。

其實只要有一定年齡的人,對城市化過快這件事估計也深有體會,但不一定會像帆場瑛一那麼極端。

這個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而是發展快速的城市都有的現象。

只要你的年齡超過20歲,就很可能感受到家鄉城市的大變樣,熟悉的建築也都因為商業需求被拆掉,新的建築又快速建起。

一個城市由熟悉變的陌生,也只需要幾十年,仿佛一切都是速朽的。

像押井守這樣把思考融入到電影中的導演也不多見了,這跟押井守自己獨特的創作方法也有關係。

押井守在一次採訪中,曾透露自己跟詹姆斯.卡梅隆談過創作這個話題,卡梅隆說自己的創作主要是喜歡先搞定人物,再寫故事和世界觀。

押井守則說自己喜歡反其道而行之,先刻畫世界觀,再去想故事和人物,吉卜力的製作人鈴木敏夫也評價押井守的電影,是一個個概念組成的故事。

押井守也曾拿自己和宮崎駿對比,他說自己並不願意像宮崎駿那樣,去刻畫某個人的喜怒哀樂;他更喜歡揭示人類的變化、社會的結構、歷史這種大問題。

從這部動畫中,也能看出他這個傾向,本來機動警察的原著漫畫主要就是講講主角們的日常,像職場劇一樣。

結果到押井守這裡倒好,直接開始講城市化的問題。

當然這部動畫的成功,不僅僅是對城市化過快的反思,同樣這部動畫還涉及了一個宗教隱喻。

熟悉聖經的朋友可能了解人類建立巴比倫塔的典故,這故事大概是講人類試圖建立一座通天的高塔。

最後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從而沒法溝通,這座塔也就成了著名爛尾樓。

動畫里帆場瑛一就把自己當成上帝,試圖摧毀巴比倫計劃,阻止日本人填海造地,快速城市化。

這個宗教隱喻更像是模仿聖經對人的啟示,押井守也在提出一種對快速城市化,造成人們沒有歸屬感的警示。

他也藉助主角的行為,提出了解決方案。

動畫里出現過泉野明從特車二課駐紮的地方摘下西紅柿的情節,也多次有過其他角色拿著西紅柿的畫面。

這個情節本來看起來對主線劇情毫無幫助,但其實就是在表達押井守對城市化過快的解法——城市化並不需要推翻,但你需要在城市之中找到一塊接近自然的地方。

當然,如果光是概念出色,並不能讓這部動畫成為經典,劇作上也能看出這部動畫的精巧。

無論是筱原還是松井的調查過程,都好像推理小說一樣嚴絲合縫。

二人的調查內容,無論是筱原通過共振分析出帆場瑛一的意圖,還是松井通過帆場瑛一故意遺留對證據分析他的下功夫,都是根據嚴謹的前提推出結果。

無論是想看劇情的,追求深度的,還是單純想看機甲互毆的,這部動畫都能滿足你。正是這樣全方位的成功,才讓這部動畫成為佳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5689adf3f8ce3e0a40e4f9a6861a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