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春去秋回。暮然回首,「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名列世界遺產已屆一年時光。這一年,景邁山和更多的世界茶人共享了一段生命歷程。我們以一組數字回顧過往,展望未來。自2023年9月以來,景邁山共接待遊客40.2萬人次,同比增長33.52%,實現旅遊收入3.38億元,同比增長184%。
值此時間節點,9月25日,由普洱市融媒體中心、《普洱》雜誌社聯合雲南省博物館共同主辦了「共生與傳承——景邁山的這1年和1300年」主題活動。千年茶韻景邁香,勝友雲萃盛會舉。嘉木同蔭,載欣而至。
出席本次活動的領導、嘉賓
向上滑動閱覽
出席本次活動的領導、嘉賓有
陳勛儒 雲南省政府原副省長、原政協副主席,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會會長,《普洱》雜誌顧問
王敏正 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原雲南省農業廳廳長,《普洱》雜誌顧問
董 勝 雲南省普洱茶協會會長、《普洱》雜誌顧問
陶國相 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雲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原董事長
王興原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駐會副會長
劉 旭 雲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江 磊 普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普洱市新聞出版(版權)局局長
呂才有 茶學博士、教授,雲南省農業現代化重點產業(茶葉)專家組組長、雲南農業大學茶學院原院長
楊世雄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植物分類專家、植物學博士、《普洱》雜誌專家顧問
何青元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
高 照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覃延佳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
夏 兵 雲南省農業現代化咖啡產業專家組組長
劉勝方 普洱市人民政府駐昆明辦事處主任
王洪波 雲南省重大文化項目專家組專家,《普洱》雜誌創刊人之一、名譽總編輯
何 真 雲南省重大文化項目專家組專家,《普洱》雜誌創刊人之一、特約策劃、編審
許 天 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辦質量運營部部長、《普洱》雜誌營銷顧問
徐 龍 《普洱》雜誌法律顧問
藍增全 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古茶樹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普洱》雜誌專家顧問
秦明邑 抖音茶類頭部主播、翠福春主理人
羅洪波 普洱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普洱》雜誌社社長
以及本次活動8位特邀對話嘉賓,7家協辦單位的代表及《普洱》雜誌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合作企業等。
陳勛儒 雲南省政府原副省長、原政協副主席、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會會長、《普洱》雜誌顧問
陳勛儒宣布此次活動正式開始,並分享了他多次去景邁山的經歷,看雲霧升騰,宛如仙境,不由滿懷情愫,寫下《瀾滄,我心嚮往》這首歌詞。自此景邁茶香縈繞心間,遍游雲南大美茶山,立下保護與利用好古茶樹的宏願,身體力行,倡導「一種叫雲南的生活」。他力倡雲南其他茶區守護好古茶樹資源,爭取這份世界遺產擴容光大,指出只有兼顧古茶樹和現代茶園齊頭並進,雲茶才能健康發展。
歌曲 《瀾滄,我心嚮往》餘音未息,活動已啟。普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江磊女士發表致辭。
傳承有人 發展有效 保護有法
江磊 普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普洱市新聞出版(版權)局局長
在廣闊的瀾滄江流域,景邁古茶山遺產區猶如一顆耀眼的瑪瑙石,最為奪目。山川河流、遍布古寨村落,繁衍其間各民族的血脈、傳統、信仰、風俗、文化千百年來共存一體,永遠能在群山深處的迴響之中,探尋出樹木、泥土、石頭最樸素原始,最為和諧的完美曲調。
景邁申遺成功的這一年,不僅傳承有人,發展有效,保護有法。過去的一年,景邁山泱泱萬木更好地惠及民生,可總結為「三個得到」,一是文化遺產得到系統保護;二是文化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傳承;三是遺產利用成效得到全面展現。藉助申遺成功的東風,當地政府先後謀劃景邁山項目7個總投資72.59億元;先後引進中旅集團、360集團、洲際酒店、石頭紀等知名企業落地投資;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外宣傳,進一步擴大景邁山和瀾滄縣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未來生態文明的文化高地
劉旭 雲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識,雲南的博物館更因茶而益增其底蘊。同此時空,《景邁山:共生與傳承》正應時展現一場景邁山過去、未來的蒙太奇暢想。這是一次景邁山生態本底塑造城市文明的探索。景邁山的茶文化,不僅體現在茶葉生產上,更體現在茶農世代傳承的技藝、習俗和信仰中。天生萬物以養人,自然不僅是人類生活的資源,更是人類精神的家園。 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是景邁山一千多年來能夠持續繁榮的根本原因。
未來的景邁山,不僅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茶山,還將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象徵性的文化高地。
沙龍對話|暢想未來景邁
慎終如始 明天會更好
楊海潮 北京大學語言學博士 西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教師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景邁山的茶葉在唐代就已經相當優質,景邁山以及雲南產茶區今後需要多關注的應該是如何從原料提供者、初級產品生產者轉換為終端消費品生產者,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慎終追遠,景邁山不當出現「寂靜的春天」。這一點尤為重要,景邁山的將來一定會是好的。
搬座「景邁」去中原
劉勇 河南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八二茶倉創始人
來自河南的劉勇屬於景邁山的一個「不速之客」,他曾攜家帶口9人在景邁山住了6年。每次進入古茶園,看那些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樹,仿佛和長者隔空對望,它們默然佇立,無言而施惠萬千。愛上一方水土,只因愛上這裡的人。這種互生互補的生態鏈,使他萌發把這質樸無華卻本自具足的生態文化傳播出去。於是,他在鄭州打造「八二茶倉」,復刻景邁的花草樹石,把一縷景邁茶的「蘭香蜜韻」種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甚至杭州,只是想讓更多人看見茶農的信仰,認識景邁山,愛上景邁茶。
把景邁山「寵」起來
秦臻 廣州思華年生態田園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
文旅地產投資人
今年來了一次易武古六山的巡遊,身體力行地用腳步丈量茶山的土地、用生命去探索和貼近瑰麗的自然,使人強健其體魄之餘,還汲取了不竭的心靈能量,還有心智層面的見識。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萬里路」是對「萬卷書」的躍遷,書可以路上讀,且行路即是「從無字句處讀書」,讀到的是立體而宏闊的自然。談到文旅,啟發的力量是真實的。如今再看景邁山,覺得這簡直是天賜的「茶林徒步」路線,渾然天成,自然、野奢。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何謂仁智,「己所不欲,勿施於山」,我們一定要把景邁山「寵」起來。
景邁村村寨寨歡迎你
扎約 景邁山叮鐺樂隊發起人 、 「約見茶餐居」主理人
2013年來到景邁山謀生,迷上當地的文化,遇到一個當地漂亮的姑娘,兩年後定居下來。景邁山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以「約見」為名經營起民宿,日常間三杯茶下肚,彈奏布朗族的傳統樂器叮噹,唱起歡快的布朗小調,將布朗族文化傳遞給外來的遊客朋友們,傳達更美的景邁山。景邁山是活態的,不僅僅在於它的自然風光,更在於這裡的人文氣息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他希望未來用布朗族的旋律,搭配現代的樂理、編曲,讓古老的音符在現代新章之中自由風吟,讓作品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
主題對話:不同視野下的景邁山
茶也不能「貴到沒朋友」
資柏 職業藝術家
資柏多年走訪茶山,以一棵茶樹的視角,創作了許多寫實的茶山生態博物畫,既具有科普又帶有生態勸誡意味。他更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人與茶、人與自然、人與萬物如何在長遠的未來和諧共生的思考。這些,都是以瀾滄江流域的茶樹及其生態為觀察對象帶來的深遠啟示。作為職業藝術家,始終以藝術化的行走播撒著人文的光華。
把雲南大山裡的美味帶到碗里來
李明 柏聯酒店管理集團行政總廚、國家高級技師/營養師
早在十年前,景邁山柏聯酒店就做特色茶餐了。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嘛,這裡食材豐富,平常去哪參加國際上的美食節都帶雲南食材,這無疑來自雲南生物多樣性的「豪華禮包」。每年的6~10月份,餐飲屆的同行都會扎堆來雲南尋找食材。有人說,鄉愁來自家鄉的美食。說這話的大概是個吃貨。大山裡的美味確實需要走出去,但人才可不能走出去,共建景邁溫馨家園,相信沒有比先滿足您的味蕾更切實的辦法了。
面朝景邁 春暖花開
陳學禮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研究員
人們需要意識到,景邁山申遺成功,靠的不僅僅是茶葉,而是茶葉生長的環境,是世代生活在景邁山的各族人民日積月累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知識和智慧。隨著景邁山申遺成功,大家有緣在景邁山相聚,可以圍繞茶葉做喜歡的事情。但需要警醒的是,茶不是唯一目的,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應該警惕泥沙俱下的商業洪流淹沒普洱茶或是景邁山的「自然風」。如果我們富了,不要忘記尊重平凡的勞動;有錢了,不要忘記守住傳統。在景邁山的傳統中,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人們還要種地、蓋房子、結婚、生娃、過節等。正是居住在景邁山上的各族人民的文化和傳統賦予了茶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有一天,茶成了景邁山的全部,那雲海依偎的大金塔,不顯得孤單嗎?
景邁聲光伴我行
扎約(楊玉榮) 音樂唱作人、2005年星光大道人氣總冠軍
2005年,北京星光大道一舉成名。2015年,帶著對故鄉這片熱土的情懷,回到普洱茶的身邊,重新開始。茶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禮儀價值,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與茶文化算是「金風玉露相逢」,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之旅展開了。旋律節奏與茶水「齊飛」,形成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茶,滋養了音樂創作,音樂也隨茶飄向全國各地,讓五湖四海的朋友認識家鄉的民族文化與音樂,併到原產地來消費,這是一種「山海皆可平」的連結。
主題發言
我們都是行動者
覃延佳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在的世界仿佛被「上了發條」,你追我趕。從自然角度看,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文明和物質世界,已被視為影響地球的一個地質時代。「人類世」概念的提出,是對人類行為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產生的警醒。在講究速度、效率的社會大加速時代,作為主體的我們意義為何?
在景邁山,曾找到了答案。在蟲鳴中入睡,在鳥語中醒來。和自然萬木,四周的人與物深深地建立連接。這和德國學者羅薩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要想在大加速的時代構建起新的、具有親近感的社會關係,抵抗高度個體化帶來的虛無感,需要人們發展出一種深度共鳴關係。談論景邁山的未來,一種文化的多重主體需要建立起相互促進的路徑。文化遺產的活力在於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生髮出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與精神表達。就此而言,談論景邁山的未來,我們都是行動者。
主題及綜述發言
讓「活態」遺產真正的「活」起來
王敏正 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原雲南省農業廳廳長、《普洱》雜誌顧問
如今的景邁山,越來越多的村民正享受著申遺成功後帶來的巨大紅利。景邁山和諧的自然生態和多彩的在地文化是景邁山永不消逝的底色,而將這種共生關係永遠保護和傳承下去,是景邁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既要保護開發,又要傳承創新。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守護好古茶園,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是景邁山人的共識,也必須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共識。在大山面前,人永遠是孩子。要愛護和打造好「景邁山」這個世界級的文化IP,不斷提升景邁山茶產品的產業附加值、市場知名度和品牌認可度,才能將申遺帶來的溢出效應不局限於景邁山,而是擴大到瀾滄縣、普洱市,乃至整個雲南省,普惠大眾。
景邁山是一張名片,是一份邀請函,是一扇視窗,應依託景邁山向世界展現中國茶文化的當代價值。
當今之世,邊界突破正應其時。我們理應打破景邁山作為「茶人的嚮往之地」的界限,讓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嚮往之地,讓「活態」遺產真正的「活」起來。
《普洱》雜誌官方直播間正式啟動
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普洱茶行業早已從線下走入線上。新媒體時代給普洱茶行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出現了諸多亂象。2018年,《普洱》雜誌首倡「普洱茶倫理」,倡導公平交易、生態與食品安全、民族平等、古茶樹保護等理念。
在活動的最後,《普洱》雜誌社正式宣布上線「中國《普洱》雜誌官方直播間」,並授予秦明邑女士為「普洱茶文化線上推介官」。此舉旨在構建一個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普洱茶線上市場,探索打造誠信、公平的官方直播平台,搭建服務企業,振興美麗鄉村的橋樑,倡導以專業和品質引領規範的普洱茶線上市場。
本次活動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普洱市委宣傳部、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雲南省普洱茶協會
主辦單位:雲南省博物館、普洱市融媒體中心、《普洱》雜誌社
協辦單位: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茶研究所、啟步園教育集團、柏聯普洱茶莊園、瀾滄古茶、茶馬古窖、雲南下關茶廠對外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承辦單位:普洱茶文化交流中心
支持媒體:雲南網、雲南日報,春城晚報,掌上春城,中華網,中國網等
來源:普洱雜誌社
編輯:陳金珊 校對:陳一覽
審核:張瑜 葉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