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後,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當時經濟發生了哪些改變?

2023-12-21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民國成立後,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當時經濟發生了哪些改變?

引言

民國成立後,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當時經濟發生了哪些改變?——首先,我們要知道,中華民國成立後,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民國政府採取鼓勵及保護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措施,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

為了保護和鼓勵實業的發展,民國政府延伸了清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繼續進行了經濟立法活動,掀起了中國近代第二次立法高潮。因此,民初時期,有關經濟法規的建設成績斐然。關於振興實業的思想上升為國家的經濟法規,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有利於近代社會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國貨運動

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國內不少城市掀起了提倡國貨、抵制外貨運動。這一運動成為振興民族經濟的強大動力。

在提倡國貨運動中,頗多民族企業克服各種困難,生產質量優良的國貨代替洋貨,一些商人也積極創辦國貨商店以此開拓國貨市場。

愛國實業家宋則久接辦天津工業售品所後,除了盡心經營外,他還廣泛開拓貨源,大力宣傳實業救國,使民眾認識到提倡國貨的重要性,工業售品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後為了突出宗旨,工業售品所改名為天津國貨售品所。在它的帶動下,專銷國貨的機構也相繼成立,顯然這對外貨在國內的流通是不利的,國貨在國內市場的銷路大開,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直接刺激的作用。

在「共振實業」的潮流下,民間資本家熱情滿滿,積極投資建廠,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及金融業等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據統計,1914-1919年6年間,中國資本新設廠礦379家,設立資本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本1430萬元,都超過以前19年間的一倍。

其中,捲菸、麵粉和棉紡業的增長率是遙遙領先的。中國近代工業中,棉紡織業發展得最快。在1912-1922年的11年間,全國的紗廠實存數猛增到95家;麵粉業,這一時期的麵粉業也得到了發展,據統計,從資本額上看,1916年之後的發展規模超過前四年的3倍多,麵粉業的蓬勃景象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密切相關。

戰時的捲菸業發展也很快。僅上海一地就建立了新式捲菸廠56家,其中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發展極快,1915年公司資本僅是100萬元,到1918年增至500萬元,1919年高達1500萬元。這些輕工業發展的同時,新興工業也同樣有所發展,製鹽業、橡膠業等也在國內興起。並且,在國內輕工業的發展,也引致國內的機器修理業和製造業有所發展。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社會出現了民族資本集團,如大生企業資本集團、榮氏企業資本集團、劉鴻生資本集團等。此外,大量的小生產者也在加速向工業資本化轉化,這加速了民族資本的積累和集中,相當程度上擴大了中國的民族資本。

這些在實業救國思潮下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

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

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破了中國前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體制,將中國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世界資本主義的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

因此,中國是在面臨外部現代性挑戰的情況下強行啟動現代化的,是對外部現代性刺激的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回應,它包含著民族救亡的意味。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確實遭受了太多民族屈辱。中華民族面臨的滅亡危機必然會喚醒國人的民族激情,發生挽救民族危機的民族運動,強大的民族主義滲入下,對中國的早期現代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具有民族主義情結的「實業救國」就是貫穿中國早期現代化過程的口號之一。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給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帶來阻礙,為與其進行抗衡以求自保,帶有經濟民族主義色彩的「實業救國」口號在清末民初掀起的浪潮,在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實業救國論者批駁了中國傳統的阻礙實業發展的經濟倫理觀,推動了早期現代化的發展。

一是「重農抑商」政策到「以工立國」、「振興工商」政策的轉變。甲午戰爭後,面對生存危機,清政府和社會各界開始認識到興辦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性。振興實業逐漸成為政府和一些有識之士共同的思想意識。

二是經濟體制上政府與私人的經濟地位的變易。清末和民初時期,政府都從法律制度上保護了私人經營工商的經營活動,政府由控制轉變為保護和鼓勵民間的經濟活動,民間的工商業活動逐漸成為振興實業的「主力軍」。

三是傳統的士農工商排位向著四民平等的方向進步。隨著振興實業活動的展開,清政府對商人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這從其施行的經濟改革措施中就可以看出。

而且,從清末開始,商人就逐漸獲得了參政權利。這些都反映了經濟倫理資本主義化的趨向,對清末民初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到了助力作用。

洋務運動的出現

經濟發展方面,實業救國論者主張以工業化為核心。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程的第一步,這次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並模仿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開辦新式企業,啟動了中國的早期工業化。洋務運動把新的生產方式引進中國,但又以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形式將其束縛於舊的封建生產關係之下,是一種局部、初步又畸形的早期現代化運動。

洋務運動雖然為近代中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留下了一定的積極成果,但實質上,「這種利用和控制私人資本的方法,對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甲午戰敗後,中華民族空前的生存危機使中國的官民對現代化的主觀追求日益強化,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實業救國思潮在此時為國人提供了風向標。

實業救國論者反對封建保守的生產關係,主張有利於民族經濟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清末時期,在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之時,抵制美貨運動、收回利權運動的展開在相當程度上促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取得了初步發展,民族工業大致出現過兩次高潮,這表明中國在早期工業化方面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

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民國成立之初,孫中山就呼籲全國上下應共力振興實業。從南京臨時政府,再到北京政府,都制訂實施了保護和鼓勵實業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激起了他們創辦民族資本企業的熱情和「實業救國」的使命感。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黃金時代」就可以證明,這一時期,中國的早期工業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此外,實業救國論者對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廣泛宣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動員了社會各階層人員參與實業活動,各種實業團體的成立和實業報刊的創辦蔚為一時景觀,實業救國思潮進入高漲階段。

在這股興辦實業以圖富強禦侮的思潮引領下,不僅各行各業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民族資本家還注重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經營管理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推進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

政治制度變革方面

實業救國思潮是一種改良主義,實業救國論者主張以溫和的方式實現中國社會的轉型。顯然,這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不可能的。但實業救國思潮主張興辦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有效啟動——辛亥革命,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實業救國思潮不能直接實現政治制度的變革,但其與革命相輔相成。從此種角度看,實業救國思潮對政治制度的變革是能夠起到間接的促進作用的。

此外,在清末民初時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領導現代化運動,因此,中國早期現代化歷程中,具有現代性的社會團體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實業救國潮流下發展起來的商會,就是這種社會團體中影響力頗大的一種。

清末時期的商會參與經濟法規制訂活動,但因辛亥革命的爆發未果。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商會積極參與經濟立法活動,是對清末時期商會活動的繼續和發展,由於政治條件的改善,商會的活動有了較大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民初經濟法制的建設,改善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

在實業救國的熱潮下,商會不僅自身注重實業教育的實踐活動,也敦促政府及工商界注重發展實業教育。商會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實業教育活動,同力造就了一批實業人才,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條件。商會有關實業救國的實踐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

結語

總的來說,清末民初時期,國內政局動盪,實業的發展緩慢,未能實現富強圖存的目的,但是在中國社會湧起的實業救國思潮和實際活動在相當程度上還是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的,這個積極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461d9f8adb0a6d6b05a26b012141f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