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用好這3面鏡子

2023-10-12     富書

原標題:教育孩子,需要用好這3面鏡子

作者:王聞溪(富書專欄作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這就是教育中的「鏡子效應」,父母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學在心裡。

同樣,父母的教育方法會從孩子身上折射出來,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時,學會運用好這3面鏡子,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

生活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批評孩子寫字龍飛鳳舞時,他的字會越來越潦草;

當你責備孩子計算不細心時,錯題會愈發頻繁;

而當你表揚孩子懂禮貌時,孩子就會逢人打招呼;

當你誇他拖地板乾淨時,孩子恨不得每日拖十次......

正如拿破崙·希爾所言:「家長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的做法就像一個蹩腳的匠人,這樣永遠也無法造出完美的瓷器。」

對任何孩子來說,往往你表揚得越多,優點會越多;訓斥越多,毛病會越多。

用放大鏡去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

在《愛的管教》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趙菲的父母對她非常地嚴格,極少誇獎女兒,一開口就是她滿身的缺點。

結果,趙菲越來越懼怕父母,發生什麼事也不敢跟父母說。

考試時,提心弔膽,擔心考砸;生活中,越來越沉默寡言。

看到鬱鬱寡歡的女兒,母親意識到自己做法需要改善。

慶幸的是,母親看到一本教育書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態度,細心觀察女兒言談舉止,居然發現滿身毛病的女兒有這麼多優點。

比如,動手能力比別的孩子強;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潔;做事有條理,很認真;學習很專心......

有次看到女兒有篇作文寫得不錯,她在旁邊寫道,「用詞恰當、文采飛揚,相信你會越來越出色」;

看到趙菲把曬好的衣服疊好放在衣櫥,她滿心歡喜摟住女兒說:「你真是我貼心小棉襖,我好高興呀!」

趙菲看到父母的變化後,那顆緊繃的心放鬆了下來,話多了,那洋溢的笑容也回來了。

研究表明,在頻繁被否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肯定感會降低,而在頻繁被認可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肯定感就會升高。

自我肯定感高的孩子,幸福感和學習能力會更勝一籌。

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不僅能夠增加孩子自信心,而且還能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用平面鏡看待孩子的問題

一個天生痴呆的小卡爾,卻被父親卡爾威特教育成天才,八九歲能精通6種語言,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

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卡爾威特講了一件兒子小時候發生的事,我們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秘籍。

有次,小卡爾坐在沙發上,捧著書本,很久卻沒有翻動一頁,只是坐在那裡發獃。

卡爾威特沒有立馬責備「你這小混蛋,你在看個什麼」?而是等小卡爾休息時,溫柔地說:「你一直對學習很感興趣。今天為什麼走神了?發生了什麼,寶貝?」

這樣一問,才了解到卡爾走神的原因。

他疑惑地說:「學習木匠可以做家具和建造房屋;學鐵匠可以製造炊具和農具,我學了那麼多的語言和詩歌,能做什麼呀?」

對兒子傾注無限汗水和期望的老父親,沒有像很多父母那樣想:「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簡直不求上進,甘願去做那些靠體力吃飯的粗人,我簡直白教了。」

而是感到很喜悅,因為他覺得卡爾開始懂得思考,更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

他耐心地跟小卡爾說:

「如果起碼的對力學的理解,怎麼會知道一座房屋需要多大的木材去支撐它呢?

沒有數學,怎麼計算需要多少材料?

沒有審美知識,怎麼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屋呢?

沒有知識作為基礎,他只能天天面對木頭髮呆,恐怕他自己也會變成一塊木頭呢?」

卡爾聽後,「哧哧」地笑出聲來,才明白知識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更加愛上了學習。

面對孩子的問題,卡爾威特沒有因為自己多一些人生的歷練,去批評指責小卡爾,而是尊重孩子,耐心地引導。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也一樣,不誇大不縮小,了解情況後,尊重、平等地對待孩子。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前途

在雞娃洪流中,我們會迫不得已被洪流推著前進。

「有個好成績,就能讀好大學,讀了好大學,就有好工作。」

所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我們甚至有時殺雞取卵,拔苗助長。

當孩子出現一點問題時,父母就會焦慮萬分;當孩子成績下降幾分時,父母就愁白了頭。

而梁啟超的做法正好相反。

女兒梁思莊去國外求學,梁啟超寫信道: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即使面對考試不及格,他也很坦然。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

「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相對於眼前成績,梁啟超更看重的是孩子道德品質的修養。

更注重孩子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希望孩子們無論遇到任何困難,能夠擁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懼的精神。

正是梁啟超以未來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發展,九個兒女個個德才兼備,成為傑出的人才。

成長路上,父母卸下焦慮的心,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孩子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

1、關注孩子的優勢

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在多元智能中提出,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同的,有自己的優勢智能。

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有的數學好,有的語言表達強,有的運動能力強......而不能用流水線的標準去強求他們。

去發現孩子的優勢,而不是用放大鏡夸劣勢。

2、區分成功與成長

孩子如一株小樹苗,處於成長期階段。然而,很多父母只關注所謂的『成功』,把考一百分,班級的第一名看作成功,這是錯誤的。

父母應該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成長上:

今天孩子比昨天進步了一點點;

今天的孩子學會了洗碗;

今天的孩子沒有父母叫就起床了......

不要一味地追求眼前的「成功」,放棄成長的腳步。

與其聚焦眼前的焦慮,不如用望遠鏡看得長遠,謀求未來。

很喜歡莫言的一句話:孩子的優秀,都滲透父母的汗水。

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線。

用放大鏡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種下自信的種子;

用平面鏡處理孩子問題,孩子獲得尊重平等的小芽;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

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作者簡介:王聞溪,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374f1374679c1b0a52397f814db18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