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心臟起搏器的便捷技術,正在改變治療:把不良疼痛「拒之門外」

2024-10-11     上觀新聞

70歲的付老伯患糖尿病多年,足痛難忍的他嘗試了多種止痛方法仍然無法安然入睡。日前,付老伯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求醫問診,疼痛科專家團隊為其成功植入脊髓電刺激系統後,老人的疼痛感得到緩解,終於可以暢享安穩睡眠。

今天上午,在第5屆疼痛神經科學與臨床轉化仁濟論壇暨「世界鎮痛日」系列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以「脊髓電刺激」為代表的神經調控技術成為業內學者熱議的話題。它突破以往疼痛治療的局限,亦是近50年來國際疼痛學術進步的首要代表。正如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委俞衛鋒所說,麻醉學科的發展歷程伴隨著對疼痛難題的攻克,管理疼痛,可改善生活質量,也延長生命周期。

據悉,仁濟醫院疼痛學科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疼痛科與中醫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腫瘤科和超聲醫學科等多學科協同設立聯合門診,患者一次就醫,即可實現個體化全面診療。

今年7月,疼痛科收治了雙腳足趾壞疽劇痛的患者付老伯。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已經出現了重度下肢動脈閉塞、周圍神經病變、腎功能不全的症狀,雙腳十趾烏黑髮青,行走不超過100米就感到雙腿又酸又痛,隨著足痛越發嚴重,老人一旦下地走路便如針扎,只能依靠輪椅出行。強烈的痛感更是影響了睡眠,老人嘗試服用各種止痛藥物,但收效甚微。

老人前往仁濟醫院求醫後,經超聲檢查診斷為下肢動脈斑塊、管腔狹窄,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碩菲為其使用藥物治療後,又開展了動脈血管內支架撐開、球囊擴張手術,有效改善了老人雙腿血液循環情況,但患者疼痛感依然強烈。

得知患者的情況後,疼痛科團隊先幫助付老伯做了「定量感覺評估」,經過多種治療方案對比後,付老伯和家屬決定採用業內先進的脊髓電刺激治療方案。

此次手術採用全身麻醉俯臥位手術,疼痛科主任醫師範穎暉身著沉重鉛衣,在X光實時透視定位下,先為付老伯穿刺植入了一根電極,在手術中接通程序調控系統。確認付老伯雙足沒有出現不適狀況後,決定植入整個脊髓電刺激系統,進一步加強治療。

通過細針穿刺,范穎暉在患者胸椎椎管內植入脊髓刺激電極,通過皮下隧道,與植入臀部上方的刺激器進行連接,等付老伯從麻醉中甦醒後,根據老人的感受和需求,用遙控器調整合適的刺激參數,使電流正好覆蓋原有的疼痛區域,發揮鎮痛作用。

術後,疼痛科主治醫師方洪偉為付老伯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遠程遙控程序,可以根據老人的痛感,使用軟體遠程調節參數,起到個性化、定製化鎮痛效果。術後2個月內,疼痛科團隊每周定期開展隨訪,目前付老伯生活規律、睡眠安穩,已無需服用強效止痛藥。

范穎暉介紹,脊髓電刺激技術鎮痛起效快、鎮痛點位精準,同時也減少了服用藥物的副作用。「它在硬體上與心臟起搏器、膀胱起搏器一脈相承,同屬於『神經調控』領域;在機制上,它瞄準人體疼痛信號傳遞的通路,起到紅綠燈的作用,把不良的疼痛拒之門外。」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委張達穎直言,「患者如果表達疼痛,一定有他的理由。過往,我們對疼痛的機制、處理方式研究不夠,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護人員乃至護工等群體疼痛意識提高,都將為更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帶來福音。我們希望『防痛於未然』,與社會各界聯手共同推廣科學治痛的理念,幫助更多患者擺脫疼痛困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24ba0775c4f1710d13cb56eb10732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