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館陶、山東冠縣的共同源頭「春秋晉冠氏邑」,究竟設於哪年?

2023-01-16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館陶、山東冠縣的共同源頭「春秋晉冠氏邑」,究竟設於哪年?

河北省館陶縣和山東省冠縣兩地隔衛運河相望,今天雖然分屬兩省,但是它們的淵源極深,不說近代因行政區劃變更造成原館陶縣的一部分被劃歸到冠縣,就從歷史上來說,兩者也是有著同一起源。

在兩地地方志的「沿革」中,都記載著這樣的一句話:「春秋時晉冠氏邑」。意思是說,在春秋時期,今天的館陶和冠縣都是屬於晉國的「冠氏邑」。

館陶縣、冠縣的縣誌「沿革」的記載中,均有「春秋晉冠氏邑」

從空間維度上來說,春秋時期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很弱,一個城邑所能夠包含、控制的範圍十分廣泛,因此今天屬於兩省的兩地均屬「冠氏邑」也很正常。

但是從時間維度上來講,「春秋時期」開始於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結束於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時長295年,近300年。

而晉國歷史更長,受封於周武王時期的公元前1033年,結束於公元前376年的末任晉侯晉靜公被廢為庶民,有650多年的歷史。即便是從春秋時期開始計算,到晉國正式消亡也有394年的歷史,近400年。

因此,說在300——400年的時間跨度里來討論「春秋晉冠氏邑」,就顯得有些太不精準了,對於了解晉國冠氏邑的設立沒有一點參考價值,那麼怎麼確定「冠氏邑」設於哪一年呢?

晉國能夠設立冠氏邑的首要條件,得是這一區域屬於晉國才行,只有屬於了晉國才能由晉國來設立冠氏邑。

據《邯鄲歷史大事編年》記載:「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1年),周公封武王少弟康叔於衛,為衛侯,建衛國,邯鄲屬衛國。」

此外,在戰國時期所著編年體史書《左傳》中,記載在館陶南部大名縣東有五鹿城:

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預註:「 五鹿,衛地」。

距離館陶以西、以南不遠的區域均屬衛國,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當時館陶、冠縣一帶也屬衛國。

那麼館陶、冠縣一帶是什麼時間由衛國改屬晉國的呢?

這個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632年。據《左傳》記載:

僖公二十八(公元前632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侵曹、伐衛。正月戊申,取五鹿。

衛國以及衛國的五鹿均在館陶南部,可以想像五鹿既然屬晉國,此時位於其北部的館陶一帶也自然就屬於了晉國,當時這裡仍然是莽荒一片,沒有城邑及人煙,所以也不能被史籍所記載。

春秋時期的晉、衛、齊三國,及冠氏、五鹿兩城

「冠氏邑」仍然是在《左傳》中登上了歷史舞台!

據《左傳·魯哀公》的記載,某人勸說某人的一段話中提到了「冠氏邑」:

昔晉人伐衛,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因與衛地,自濟以西,禚、媚、杏以南,書社五百。

在晉國伐衛時,齊國為了吸引晉國軍隊,減輕衛國的壓力,就攻打了晉國的冠氏邑,結果卻損失了500戰車,戰爭打輸了,只得把濟以西的一些地方賠償給了晉國。

這個「昔晉人伐衛」中的「昔」,指的是在衛靈公三十四年(公元前501年)的晉、衛、齊之間發生的戰爭。從記載里可以看出,此時「冠氏邑」已經建立了起來,並且還被齊國認為這裡是「攻其必救」的晉國的一個戰略要地,由此可以推斷出,那時的「冠氏邑」無論是在城鎮建設,還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能夠在歷史記載中,可以把「冠氏邑」設立的時間推斷到公元前632年至公元前501年的130多年時間裡,顯然這個時間還不算精確,能否再把這個時間段縮短呢?

其實還有個事件可以考慮進去。《漢書·溝洫志》記載:「定王五年河徙」。

按照《禹貢》記載的黃河河道走向,原本在今天河北省南北向的中間經過,今天的館陶縣位於古黃河的東部。

但是黃河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發生了改道,今天館陶縣城和冠縣縣城之間、冠縣東古城鎮東邊的老沙河,就是那次改道之後的黃河故道。

館陶位於兩條黃河故道之間,東部的故道晚於西部的故道

「城濮之戰」後,雖然晉國奪取了衛國位於黃河東部的地區,但是由於無險可守,時常受到齊、衛兩國的侵擾,無法發展,只能放任自流。黃河向東改道之後,天然的防線實現大幅度向東推移,也就給晉國建立城邑、擴大勢力範圍提供了機會,「冠氏邑」估計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並且發展起來的,成為了晉國向東攻略齊國、向南攻略衛國的橋頭堡,也成為齊、衛兩國選擇攻晉而晉必自救的著力點。

如果以黃河改道(公元前602年)之後,河道固定下來能夠建設城邑需要10年計算,晉國最初設立「冠氏邑」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12年。而公元前501年「齊為衛故,伐晉冠氏」的時候,「冠氏邑」已經發展到了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果把從開始建城到城邑具有影響力的時間需要50年推算,設立「冠氏邑」的時間應該為公元前551年。

綜上所述,春秋時期的晉國設立冠氏邑的時間段應該在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551年,大約60年左右的時間裡。

晉國設立了冠氏邑以後沒多久,就發生了「三家分晉」事件,「冠氏邑」屬於趙國,由於地處交通要道,趙王在冠氏邑西北的陶丘旁邊設立了館驛,供來往各國的使者和商旅住宿。在平原地帶,人們為了辨別方向,往往會找一些高大的建築或者自然景觀作為地標,館驛旁的陶丘自然就是最佳選擇,看到了陶丘就會有館驛休息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但是在距離這裡幾百里的南方,還有座有著「陶為天下中」美譽的定陶陶丘,其名氣比起冠氏邑的陶丘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區分兩地,就把此地稱為「有驛館的陶丘」,久而久之就簡稱為「館陶」,這個名字隨著行人慢慢擴散到了各地,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館陶」一名也就逐漸取代了「冠氏」。直到隋朝,在館陶縣東部區域析置了一個新縣,以古冠氏邑為名,取名「冠縣」,古老的「冠氏邑」又以新的一種形式得到了重生。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0f60d3ac5da6e7caeea0b26e735d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