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新史
中國近代的歷史上,始終繞不開犧牲。也正是這一位位烈士英雄,不顧危險、不怕死亡,在那個艱苦的時代,用生命、用犧牲換來了組織前進的道路,在那黑暗的年代,也正是這些人,為迷途的中國人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戴安瀾,這個或許在我們聽來較為陌生的名字,但是對那個時代的一些老兵來說,這是一位義士,一位令他們肅然起敬的英雄。
1942年,應英美兩國的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協助英美兩國前往緬甸協助英美擊退來犯日軍,牽制日軍火力。
在遠征軍出發之前,蔣先生單獨召見了戴安瀾,給了他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那就是令他率領第200師前往緬甸的東瓜堅守一兩周,如果可以,並且盡力拚掉日軍的先鋒軍。但是,當時的中國遠征軍武裝器備遠遠不及裝備精良的日本主力軍,更何況沒有空軍的牽制協同作戰。如果接受這個任務,那麼第200師將面臨一個極大的問題,用步兵去對抗日軍部隊。這項艱巨的任務可謂是危險異常。但是在這般處境之下,戴安瀾沒有絲毫的猶豫,決然接受了這個十死無回的任務。並且承若道「就算拼至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一步!」。
到了戰場之後的第200師沒有違背他們的諾言,死守在東瓜長達12個日夜,殲敵無數,但畢竟敵我兵力懸殊,12個日夜的堅固防守,東瓜早已被日軍火力轟炸殆盡,但是儘管如此,200師所造的工事始終堅守在前線,巍然不動。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日軍決定繞道包抄,前後夾逼200師,一舉殲滅這個令他們損失慘重的軍隊。得知這個消息,遠征軍指揮部急忙指揮200師,下達了撤退的指令。面對這個指令,戴安瀾放聲痛哭,想到了無數的士兵犧牲在此地,他們或許一生都沒有機會再回到祖國了,他甚至一度想自殺謝罪,但在旁的參謀長、將士的勸阻之下,他收拾心態,率領軍隊準備撤離事宜。
按照約定,當一方部隊撤離過程中,英美兩國應秉承互幫互助的原則,積極接受並且妥善安置。但是,當200師,撤離到英軍駐地時,英軍卻不顧約定,並且刁難的說到「如果他們願意申請難民身份,英國軍隊就可以出面收容。」
面對這種屈辱,200師軍隊斷然拒絕,絕不屈服,戴安瀾更是直言:「我生為中華軍人,死為中華雄鬼,絕不到印度去聽洋鬼子使喚!他發誓,我戴某人寧願與日寇戰死,絕不苟且偷生。」不能請求他國援助的200師,只能奉命回國,長途跋涉之外,他們不僅要面對前方一望無邊的原始森林,更是要提防步步緊逼的日軍部隊。
幾天的亡命撤軍,戰士們接連失散,戴安瀾身邊更是僅剩下了十多名官兵,疲憊不堪的他們在緬甸朗科地區又遭到了日軍大隊的伏擊。突圍過程中,戴安瀾身負數槍,重傷昏迷。聞訊趕來的後衛團迅速將戴安瀾等人救下,百般艱難之下,終於突圍成功,然而此時的戴安瀾早已失血過多,再加上身邊諸多戰友的接連犧牲,心痛不已的他,再支撐著指揮軍隊撤離方向之後,又一次昏厥不起。
而這時的200師早已十不存一,再加上面對缺糧缺藥的困難處境。為了能夠讓剩下的戰友們撐下去,一百多名傷員再商議之後,毅然決然的集體自盡,將生的可能留給了他們最愛的戰友。這些人的犧牲,刺激了剩下的戰士們繼續前進,他們心中這時候或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目標——走到祖國去!
終於,可能是上天有心,接下來的路途格外順暢,200師的士兵們一路直奔到了緬甸的茅邦村,此時距離回家僅剩下最後不到百里的路途。但是這時候早已沒有了藥物,傷病交加的戴安瀾狀況迅速惡化,五臟撕裂之痛加在他的身上,再加上長時間的跋涉,傷口嚴重發炎化膿,終於在一天夜裡,戴安瀾身體承受到了極限,以身捐軀家國。逝去的夜裡,戴安瀾用著最後的力氣,留下一封遺書給妻子,書中寫下了「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五句話。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但是面對這些英雄的犧牲,又怎麼不會讓人心痛,直到最後,他們都沒有機會再見一見他們最熱愛的祖國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