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總被鄰國欺負?不僅是北方,南方這個小國也敢率軍入侵

2019-08-27     路生觀史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也就是距今900多年前,在北宋曾爆發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雙方是北宋和交趾(今越南)。

在此我們說一些題外話,從北宋開始我們的民族性格開始變得內斂和含蓄,凡事都找好的說,凡事要顧忌所謂的臉面,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人出格,那就是不合群、不合規,大家一起批判他。

這就是造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原因之一,家國情節讓我們空前團結,也讓我們變得畏首畏尾,不敢前行。為何從趙光義北伐失敗開始,宋軍對外戰爭一直是敗多勝少,被遼國、西夏欺負得像個小媳婦。到了熙寧八年,就連小小的交趾都想「分一杯羹」,當然這並非那麼簡單,以當時熙寧變法積攢的實力,宋軍對付交趾綽綽有餘。

越南是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國家小實力不足,也經常作為我天朝上國的附庸國,但從古至今,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安分過,不停地搞事情,這也許跟當地的氣候有關。如果對宋、遼、西夏性格品評一下,遼國強悍野蠻,西夏陰險狡詐,而宋朝則溫和有禮。

所以面對敵人入侵,我們宋朝人總要從長計議,儘量化干戈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越南人則不給你這個機會,史料記載「八年,蠻遂入寇,眾號八萬,陷欽、廉,破邕四砦」。

熙寧八年,交趾突然入侵,兵力八萬左右,很快攻陷了欽州、廉州等地,直逼邕州重鎮。

此時邕州知州蘇緘手下只有2800名民兵,而他面對的可是近10萬交趾軍隊,這個仗理論上根本沒法打,並且還是在冷兵器時代。蘇緘則不這麼想,作為一方官員,就要盡到當官的責任,於是他「緘聞其至,閱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與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隊,使分地自守」。

蘇緘開始組織士兵,招募勇士,訓練殺敵,分兵防守城池。面對強敵,蘇緘初始並沒有死守,而是派兵迎敵,殺死敵軍200多人。然而敵人太多,數量差距太大,最後只能退進邕州城。居高臨下,宋軍以神臂弓大量殺傷敵人,在此期間,蘇緘也多次向周邊求援。

史料記載「緘初求救於劉彝,彝遣將張守節救之,逗遛不進。緘又以蠟書告急於提點刑獄宋球,球得書驚泣,督守節。守節皇恐,遽移屯大夾嶺,回保崑崙關,猝遇賊,不及陣,舉軍皆覆」。蘇緘向劉彝求援,將領張守傑膽小不敢來,蘇緘再想宋球求援,宋球令張守傑快去救援,這位張守傑卻跑到了大夾嶺,倒霉的是遇到了敵人,全軍覆沒。

至此蘇緘再也沒有援軍來救了,這諾大城池只能靠著這2000多士兵,宋軍悍不畏死英勇奮戰,靠著強弓硬弩,楞是殺敵一萬餘人。交趾兵也有所動搖,但他們最後得到消息,沒有人來救援,這回他們就可以放開手腳攻城了。

在強大的數量優勢下,宋軍已經無力支撐,交趾人想到了用土墊城的辦法,漫山遍野的交趾軍兵,把一袋又一袋土推在城下,直到堆高到宋軍面前。在交趾軍的強大攻勢下,宋軍敗退,全軍覆沒。邕州城淪陷,在十萬敵軍的圍攻下,蘇緘足足堅持了四十二天,這位民族英雄從此也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城遂陷。緘猶領傷卒馳騎戰愈厲,而力不敵,乃曰:「吾義不死賊手。」亟還州治,殺其家三十六人,藏於坎,縱火自焚。」邕州城被攻破,蘇緘大喊「我絕不會死在敵人手中」,之後他回到家,殺了自己家36口人,然後自焚身亡。

交趾軍攻城損失慘重,也令其獸性大發,進入城後大開殺戒,開始屠城,全城百姓5萬多人無一倖免,皆死於交趾兵的屠刀之下。「蠻至,求屍皆不得,屠郡民五萬餘人,率百人為一積,凡五百八十餘積,隤三州城以填江。」

蘇緘以身殉國,他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九死無悔,乃一代民族英雄。然而,這一役可是北宋的恥辱,神宗對此也痛心疾首,立即派出宣徽南院使郭逵前去平叛。郭逵對交趾人沒有一絲好感,只有殘酷的報復,富良江一戰,交趾被殺得大敗,屍體把江口堵塞。

宋朝的報復是可怕的,交趾殺宋人16萬,而宋軍殺交趾兵8萬,郭逵平定叛亂,一雪前恥,也算是告慰了蘇緘的在天之靈。這場戰爭殘酷至極,雙方都付出巨大代價,而最終勝利一方是北宋,源於敢於亮劍的精神,對付交趾此類養不熟的蠻夷小國,只有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文/九魚亭)

相關連結: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初期範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後,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後其地域範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範圍及其文化遺蹟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稱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國時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稱來源於《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解釋為:《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二百五》、《宋史·本紀第十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4i3WwBJleJMoPMeE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