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看書,是追求數量還是養成習慣?

2019-11-29     大劉小說


有人問我,一天可以看幾個小時的書?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一笑了之。看書就像吃飯一樣,有的人飯量大,有的人飯量小,有的人想吃不敢吃,有的人是不想吃卻被逼著吃,有的人是忙的沒時間吃,有的人是吃什麼都沒味兒。看書也一樣,喜歡的人會擠時間,在繁忙的一天裡見縫插針,時間就像海綿一樣,擠一擠總會滴出一些水。如果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水,久而久之也可能匯成一條小溪。裡面會有各種各樣的小魚,小魚會引來小鳥,小鳥會帶來花的種子。於此而言,這裡將鳥語花香,這可能就是書的海洋,任由它們恣意徜徉。

有人喜歡給自己定目標「今年要賺100萬」「今年要出去玩幾天」「今年要陪爸媽爬長城」「今年要減肥20斤」「今年要結婚」「今年要看100本書」,定目標時的豪邁勁兒就像蒙古人喝酒似的,就算醉也要喝的滴酒不剩。但目標終歸是目標,只是一個念想罷了,就好比魚餌一樣,掛在鉤上,飄在水裡,有沒有魚兒來吃,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吃,不知道?什麼魚來吃,還是不知道?但對於釣的人來說,心裡是有期盼的,而這份期盼是美好的。就像在小狗面前放一根骨頭似的,雖然吃不到,但追來追去也很開心。

對於減肥來說,目標就是壓力,想想一下要減掉20斤,在看看肉攤上20斤肉的分量,感覺減掉20斤之後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就脫胎換骨了,可能不能完成這個目標呢?可能也不可能,可能的前提是你足夠自律,而且是持續自律;不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有貪嗔痴,誘惑太多,自律很難。

看書也一樣,100本,讀完之後,回頭看看,不過就是一排書架上的幾千張紙而已。如果把這幾千張紙突然堆到自己面前,壓力就撲面而來了,就像高考前的衝刺一樣,抬頭是書,低頭也是書,左邊是書,右邊還是書,放眼望去全是一個個黑點在書桌上起起落落,看不到同學的喜怒哀樂,恐懼的連頭都不願多抬。

書是一本一本看的,怎麼看,在於你是否真的想看,這點很重要。如果心不在蔫,也許半天也不會翻一頁,雖然眼睛盯著書,心可能已經跑到夢裡水鄉了。如果只是為了把一本書看完,可能半個小時就翻完了,可看了什麼,什麼也不知道。那看書還有什麼意義,難道只是為了把這本書看完,或者說只是為了把100本書看完嗎?

把看書養成一種習慣,一切就輕鬆自如了,就像修行之前先打坐一樣,要把心靜下來。看書也是如此,不要奢望一年看多少本書,如果看《資治通鑑》可能一年也看不完十本,如果看《故事會》可能兩個月就能看100本。當看書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項習慣時,書的數量就會在歲月的流逝中與日俱增,就像你臉上的皺紋一樣,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層巒疊嶂。

習慣喝茶的人有事沒事就會端起茶杯抿一口,也不是渴了,也不是想喝,就是端起來的時候才想起來,可茶已到嘴邊,那就抿一口吧。這就是習慣,沒有誰強迫你去喝,也不是自己想喝,就是一種不自覺的意識。看書也是如此,吃完飯,關上門,打開書,一頁一頁的翻動。任由門外的電視的誘惑隔牆而入,任由桌旁的手機靜靜的躺著。

看多看少在於生活的牽絆是多是少,如果有孩子要照顧,有學生要輔導,有雙親要看護,就只能在處理完這些日常之後才能伏案書旁,飽覽中華五千年人文歷史。或許看50頁,或許看100頁,只要看了心裡就踏實了,日子還長,書就像珠穆朗瑪峰似的,就在那裡,只要想攀,就一定能達到。今年失敗了,明年繼續,明年失敗了,後年繼續,反正它就在那裡等著你,就像書一樣,今天看不完還有明天,明天看不完還有後天,但只有每天都去看,才有讀完的那一天。

如果把看手機的時間用來看書的話,一年看100本是不成問題的。想想看手機的時候,時間過的多快,晚上9點,躺在床上,打開手機對自己說「看30分鐘之後就睡覺」,結果看到了12點,然後趕緊扔掉手機呼呼大睡。

是時間過的快嗎?肯定不是,時間不會因為你喜歡做什麼事情就變快,也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做什麼事情就變慢。只是我們太投入了,就像戀愛似的,等一個小時也是滿心歡喜的,等一個下午也是熱血澎湃的。結婚之後就不一樣了,等十分鐘就開始抱怨。

看書也一樣,投入的時候看的就快,也許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一本書,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還意猶未盡「結束了嗎?」。

對於不同職業的人來說,時間是相對的,看書的數量也是不盡相同的,但看書不是體育競技,非要在數量上比個高下。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思考。

也許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許看到了未來的樣子,也許想起了往昔的童年,如此,足矣。

只要把書當成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在陽光下促膝長談,在茶水中噓寒問暖,在星夜下博古論今,如此,足矣。

如果你問我,要看到什麼時候?這個答案我很明了,就這麼看下去,直到老眼昏花的那天。如此,足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yxYwW4BMH2_cNUgF4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