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的代表作,這部小說一如作者本人,同時兼具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色彩。作家以簡潔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位農家女愛瑪追求浪漫生活最終卻服毒身亡的悲劇故事。莫泊桑認為作者的《包法利夫人》是"對人類生存狀況深入、全面且令人驚嘆的研究,是生活原狀的呈現。"
愛瑪雖為農家之女,所幸家境尚算富足,於是她在十三歲時被送進了修道院附設的寄宿女校讀書。她在那裡閱讀了大量的浪漫主義小說,心中對於那些不可思議的愛情故事滿懷憧憬。在答應嫁給醫生查爾斯時,愛瑪以為等待自己的會是浪漫美好的愛情故事,可婚後的平淡生活卻讓她如同慢慢陷入深淵。就在愛瑪在對婚姻現實感到失望之時,她先後遇到了兩位情人,但他們都在愛瑪因高額債務而深陷困境之時拋棄了她,致使愛瑪最終走投無路只能服毒自盡。
愛瑪
一、資本主義社會的枷鎖
一位從未真正接觸過社會的女孩,在見識到珠光寶氣的舞會場面之後,很難不動心,很難不在心中生出憧憬。這便是福樓拜筆下的愛瑪,她平靜的生活沉悶而無趣,在見到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之後,自然認為"這就是幸福生活"。作者福樓拜不僅在小說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精神生活的墮落與空虛,愛瑪生活在狹隘閉塞的世界裡,但這樣的世界卻容不得半點虛幻追求。
愛瑪一心追求浪漫的愛情,但真正主宰愛情與婚姻天平的卻是高貴的出身以及富有的資產。在當時的社會而言,愛情對於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愛瑪想要獲得幸福的想法無疑是在水中撈月、緣木求魚。即便愛瑪受過高等的貴族教育,但終究無法改變其出身農戶家庭這一本質,於是她終會被兩位情夫拋棄的這一悲慘結局是早已命中注定的。
愛瑪的身邊充斥著三種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同丈夫一樣的本分無趣之人,他們沒有理想沒有報復,只想過著小富即安的簡單生活;第二種是萊昂和羅多爾夫之類自私的感情騙子,他們追逐愛情,享受"獵物"的甜美,卻不願沾染任何麻煩;第三種人是奸商勒樂和藥劑師郝麥等虛偽刻薄之人,他們為求獲利而設下陷阱,欺世盜名,毫無廉恥之心,正是這些醜惡嘴臉最終將愛瑪推向了死亡。
萊昂
愛瑪的墮落雖有其自身原因,但也的確是受到了上流社會庸俗糜爛的生活方式影響,不計代價地盲目追求享樂,最終成為這一兇殘社會制度下的殉葬品。福樓拜以客觀描述的方式為讀者展示了愛瑪的一生,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於庸俗的浪漫主義文學的譴責。
二、婚後家庭生活的不適
愛瑪的一生令人唏噓哀嘆。如果說愛瑪的一生是在帶著鐐銬跳舞,那麼她雙腳之上的鐐銬,一邊來自於社會,另一邊則是來自於家庭。
福樓拜在給自己筆下的主人公命名時便埋下了伏筆,"包法利" (Bovary)的詞根Bov-是"牛"的意思。這恰恰映射了包法利醫生一家都一直過著老實、本分的簡單生活,因此查爾斯從未想過要去改變什麼,更不知道應該去改變什麼。
查爾斯對於自己的兩任妻子都是言聽計從,在家中沒有任何地位。如果說對於第一位妻子的順從是出於不得已,那麼對於愛瑪,查爾斯則是心甘情願地要將自己的一切都交給她打理。他對愛瑪是完全信任的,為此主動放棄了自己作為丈夫的話語權,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務,甚至是自己的職業規劃都由愛瑪來決定,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十分罕有的。
查爾斯
他深愛妻子,苦於無法理解妻子,但卻不願做出任何改變。他願意為了妻子做出犧牲,只要愛瑪高興,他寧願看著萊昂三番五次來家裡同妻子高談闊論,他寧願讓妻子一個人去嘗試那些新鮮事物,卻不願妥協去迎合妻子。他對妻子百般容忍,但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助長了愛瑪的瘋狂。
查爾斯並未做錯什麼,他的錯恰恰在於他的"不作為",他就像個事不關己的過路之人,對於妻子的痛苦、糾結、陷入債務竟一無所知,直至有人上門討債才如遭晴天霹靂一般。如果他能在平時對妻子對關心一點、在意一點,恐怕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悲慘結局。
愛瑪是有浪漫主義情結的,她在滿懷憧憬的年少時期嫁給了中年喪妻的醫生查爾斯。她也曾真心愛過丈夫,多次創造機會同他交談,但查爾斯的表現卻令愛瑪極其失望。"查爾斯這個人,談起話來就像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如同穿著普通衣服的過路人一樣,引不起你半點激情、笑意或是遐想。"
愛瑪追求高雅有趣的品質生活,可自己的丈夫卻是如此刻板、平庸,沒有任何理想,更是沒有一絲浪漫主義氣質。這樣的婚姻生活對於年輕的愛瑪來說無疑是走入了墳墓,她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試圖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追尋心中的幸福。
三、愛瑪自身的虛榮
1、追求不切實際的愛情幻想
愛瑪在教會女子學校中接受著貴族式的教育,學習刺繡、學習彈奏鋼琴、學習朗誦詩歌、學習賞鑒各種文學藝術,同時也為她打開了一扇浪漫的幻想之門。在她想像之中,"愛情仿佛是一隻玫瑰色羽毛的巨鳥,可望而不可即,在詩的燦爛的天堂里翱翔"。
正是因為懷揣著這樣不切實際的想法,她才會在嫁給木訥樸實的包法利醫生之後感覺到理想與生活的強烈反差。而這種強烈的反差令愛瑪感覺窒息,平淡如水的生活毫無波瀾,這令她倍感焦躁無望,自己仿佛正在一點點沒入靜謐的深潭。
她抓住一切機會去接近新鮮事物,陪丈夫出席任何場合,並在金獅旅館遇到了英俊怯懦的萊昂。兩個人可以一起暢談文學藝術,共同分享著一種脫離塵世的縹緲之感。而萊昂更是為本就不切實際的愛瑪構建了一個巴黎夢境,那裡是文學藝術的搖籃,是燈紅酒綠的歌舞場,更是紙醉金迷的天堂。這一切都令愛瑪神往。
2、盲目追求虛榮的物質生活
萊昂離開後,空虛寂寞讓愛瑪倍感失落,於是她開始在"購物"中尋找樂趣。一開始愛瑪還是理智克制的,知道很多東西的價格並非是自己的家庭所能承擔,於是表示拒絕。但商人勒樂卻願意"好心"地為愛瑪提供借貸。漸漸地,隨著家裡的擺設一件件變得高端而華貴,她開始沉湎其中無法自拔,在商人的慫恿之下新衣服、新窗簾、新桌布、新餐具全部煥然一新。
只要勒樂說是巴黎流行的樣式或是高檔的舶來品,愛瑪幾乎不問價格照單全收。此時的她早已忘記自己的丈夫不過位鄉村的普通醫生,也早已不記得這些華貴的衣物都是賒帳而來,她享受的只是當下,享受那只需大筆一揮便擁有精美器物的快感,享受那本不屬於她的奢侈生活,卻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其價格,終有一日需要償還。
3、最後的瘋狂
在愛瑪百無聊賴之時遇到單身而多金的鄉紳羅多爾夫,他不像普通鄉間土豪那樣粗鄙。愛瑪眼中的羅多爾夫精通文學藝術,滿口充斥著孤單失意以及對社會的不滿,這令愛瑪仿佛是遇到了知音,以為自己是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而遇到了愛情。為此她不惜往來奔波,每每趕到情人家去幽會,卻不知道自己在情人眼中不過是唾手可得的美麗獵物。當愛瑪要求羅多爾夫帶她逃離婚姻的時候,她才真正見識到了曾經滿口甜言蜜語的情人有多麼虛偽。
羅多爾夫
在遭受拋棄之後,她本該清醒回歸家庭生活,卻在此時於永鎮再次遇到萊昂,她將此視為"命運的安排"。此時的萊昂早已是位實習律師,在愛瑪的眼中更是遠勝於自己那毫無前途的木訥丈夫。愛瑪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瘋狂地渴求愛情,為了和情人更好的相聚,不惜在永鎮租房,借債來與萊昂享樂,為萊昂置辦高檔的行頭,此時的愛瑪早已陷入癲狂,她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熱情傾倒給自己的"天命之子"。及至最後,她才看清了自己在情人們嚴重不過是毫無價值的玩物而已。
愛瑪最終會走向不歸之路,雖說是受到高額債務所迫,但終究是源於對情人的失望,源於自己美好夢想的破滅。
四、結語
為了追求浪漫理想的愛情,為了滿足不切實際的慾望,為了擺脫令人窒息的現實生活,愛瑪奮力抗爭,渴望掙脫家庭的束縛並過上夢想中的上流生活。不可否認愛瑪是勇敢的,但她卻並沒有憑藉這股勇氣去自我充實,去實現自身價值。她如飛蛾撲火一般,將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全部拋下去追求所謂的"完美愛情"。但生活卻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於是最終她只得以自己的生命做出最後一次獻祭。她已徹徹底底一無所有。
愛瑪的幻想破滅了。荒誕的社會雖具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愛瑪的墮落卻是源於自己的虛榮以及不切實際,終將在劫難逃。但時至今日,愛瑪可能仍然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她可能是我們的某位家人、朋友,更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愛瑪的影子,又或者我們也都曾是愛瑪。希望我們心中的"愛瑪"都能早日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之中醒來。
參考文獻:
1、莫泊桑 《獻給古斯塔夫·福樓拜》
2、李健吾 《福樓拜評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x-hpW8B8wMrh2LimY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