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重型直升機我國都有,為何難以仿製?專家:欠的帳太多!

2020-11-21     戰爭史

原標題:美蘇重型直升機我國都有,為何難以仿製?專家:欠的帳太多!

作者:毅文團隊阿喀琉斯,無授權禁轉

我國目前在直升機領域通過批量生產直-20已經突破了軍用中型直升機的量產難關,但是在更加重要的重型直升機上的進展卻不見眉目,這是因為我國沒有樣本可供研究嗎?

直-20

其實在重型直升機的歷史上,在上世紀中下旬,我國就已經有途徑從蘇聯獲得重型直升機了,在60年代中下旬由於美蘇關係愈發惡劣,之前和我國撕破臉的蘇聯開始主動示好,其中就代表大批的先進裝備向我國再次開了綠燈,這批出口裝備當中就包含了我國一直期待的重型直升機-米-6。

米-6重型直升機

不過米-6的購買過程卻是相當的緩慢,從1964年開啟購買程序到1970年12月才達成合同,因為蘇聯對我國的不信任,整個過程出現了反覆的拉扯和談判,導致花了足足6年時間。

根據合同,蘇聯願意提供三架米6,分別是運輸型、空降型、救護型,這一看不明擺著嗎?我國就是要仿製米-6,也難怪蘇聯人要把談判扯這麼長時間,其實是不願意中國那麼快獲得先進的技術。

雖然我國打一開始就準備仿製這個巨無霸,但實際在1970年4月22日,這三架飛機從蘇聯到我國,經專家進行拆解分析後卻發現仿製計劃困難重重,因為把仿製最只有大7噸起飛重量的直-5的經驗顯然是無法放在擁有40多噸級的米-6上的,在研發數年後,由於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仿製米-6的計劃也被無限期擱置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除了蘇聯的重型直升機,我國在上世紀還意外獲得了美國人的CH-47「直奴干」重型直升機。

CH-47「直奴干」重型直升機,這款直升機最大的特點是創新的使用了兩個引擎和螺旋槳,其中在機頭和機尾器各裝備一個螺旋槳,節省了常規直升機所需的尾梁

在越戰時期越南幸運的獲得了一架因為技術故障二戰戰場上迫降的「支奴干」直升機,後來在我國的要求下,越南將其移交給了我國。

收到「直奴干」後,有關研究單位立即進行拆解,但是拆開一看,呵!比俄國人的米-6還複雜,之後同樣的也被無限期擱置,技術也只能做參考研究,無法掌握,非常可惜。

保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CH-47「支奴干」運輸直升機,不過可見已經被拆成一個空殼了

不過很多人想,東西就擺在那,如果慢慢研究,照葫蘆畫瓢東西肯定還是可以仿製的,其實這是絕大多數人們的一個誤區,認為一旦擁有某種先進的實體物就可以仿製 但卻忽略了其實仿的是實體物核心的技術而並不是本身,基礎工業技術不達標,核心技術根本就無法掌握,這說起來還是因為我國直升機技術不行。

其實我國直升機起步不晚,在建國初期我軍就在蘇聯的扶持下開始了直升機的研製任務,不過在60年代中蘇交惡,在直升機領域剛剛起步的我國失去了蘇聯方面的技術來源,若求助於西方又不現實,技術缺乏的我國只能閉門造車,失去了直升機領域20年的黃金髮展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西關係緩和,我國才逐漸獲得了一些較為先進的技術。但20多年欠下的帳並不是那麼容易還的,因為沒有技術儲備,所以直到現在我國很多直升機技術領域還是只能求助於外國。

我國曾經通過蘇聯的米-4為原型仿製出了運-5直升機,但由於蘇聯在50年代和拒絕提供直升機技術,導致我國的直升機道路停滯不前

而另一個方面,國內對直升機領域其實有著長期的不夠重視,在上世紀我國更多的是將資金轉向於戰鬥機和飛彈領域的研發,直升機作為一種新型的航空器所獲得的研發資金並不多,加上研發投入時間長,回報又少,所以一直被忽視。直到進入21世紀的現代戰爭中,我軍急需組建一支新型的直升機突擊部隊才開始大力研發投入,但為時已晚。

加上為了長期的國防安全而考慮,我國奉行長期封鎖空域的政策,只有軍用直升機可以在空域飛行,使民間直升機技術一直是空白,這也導致直升機技術很難發展起來。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由我國於缺少重型直升機,導致無法向救援部隊調集重型機械。

我國和正在俄羅斯合作的AHL重型直升機項目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可以量產直-20這種中型直升機,但在前面所講重型直升機的技術領域卻一直無法突破,其中最為困難的是重型直升機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相比中型直升機要求極高,導致我國只能一直被迫購買使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發動機,而傳統系統只能找俄羅斯合作,所以核心技術不過關,重型直升機也自然難產,這麼一看我國的直升機之路還真是任重道遠呀!參考資料:《中國直升機五十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sf06nUBxV5JH8q_V4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