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絕唱:「茲游奇絕冠平生」,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豁達!

2020-05-27     也可自話

原標題:蘇軾晚年絕唱:「茲游奇絕冠平生」,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豁達!

蘇軾,出道即巔峰,皇帝欽點的未來宰相,但是站得高摔得痛,從那之後,蘇軾的一生的仕途就在被貶的路上走過,但仕途的坎坷與不幸,練就了他的樂觀與豪放,也成就了他在文學上的高峰,從黃州到儋州,從壯年到暮年。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元符三年,宋哲宗病逝,蘇軾遇赦,從海南島北歸,在此之前,他早已成為朝廷奸小爭相打擊的對象,一貶再貶,而今,已經63歲高齡的蘇東坡,終於有機會再次回到中原了,一番感嘆,寫下了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參橫斗轉」是快黎明時才會出現的天文景象,蘇東坡見到參橫斗轉,因此判斷快到三更天了。剛剛過去了苦雨終風,天空已經放晴,原本漆黑的天空,星斗也已清晰可見,所以蘇軾說「苦雨終風也解晴」,想必這晴朗的天氣,明朗的星空,讓他這一夜的行船也非常愉快。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雲散月明,天容海色,進一步說明苦雨終風後,風輕雲淡、星月交輝的海上夜景。這兩句看似寫景,實則抒情,這裡點綴有遮蔽之意,是說:章惇這些小人點綴的微雲已經消散,有典出自《晉書·謝重傳》:

「月明夜凈,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不如微雲點綴。」

暗寫以章惇為首的奸小,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苦雨終風,而如今天下終於恢復了它本應有的「澄清」,我這個被陷害的人,也終於恢復了純潔之身。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這兩句用了兩個典,魯叟就是孔子,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桴于海」,意思說我的思想在海內不能實行,那我就漂洋過海,也許就能實行了吧?和蘇東坡在王安石變法中所持的態度頗為相似。

軒轅即黃帝,用黃帝奏咸池之樂來形容大海的波濤之聲,典出《莊子》:

「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

奏樂聲蘇軾是領教過的,而「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更是他一生仕途的真實經歷,他哪裡是粗識,明明是熟識啊!

政見不合被打壓,故「空餘魯叟乘桴意」,緊接著又以「粗識軒轅奏樂聲」與之相應,蘇軾所經歷、所遭遇的種種,在他心裡留下的「陰影」,在這兩句詩中都體現出來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最後這一句是經典中的經典,「茲游」就是這次出遊,指蘇軾這次被貶儋州這四年的全過程,很顯然,上一句中的「九死南荒」即包含在這次「茲游」中。

九死一生的儋州之行,換做別人早都嚇死了,但蘇東坡卻說「吾不恨」,為何?正是因為他看到了「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樣的奇絕景色啊。九死南荒,最難的不是儋州條件艱苦,而是政敵的迫害,你說蘇軾恨不恨?當然恨了,怎麼可能不恨。

但是蘇東坡的樂觀與豁達,讓他在儋州這樣的蠻荒之地,依然能夠苦中作樂,為儋州百姓傳播文化、教他們醫術、教他們讀書,更何況還有絕美的荔枝。所以他說「吾不恨」,一是在這裡雖然真的艱苦,但也真的有所收穫,不枉此行,另一方面也是調侃一下政敵,你們不是想整死我嗎?你看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氣死你們,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kgcVnIBiuFnsJQVL-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