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質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米七六
中國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了個昭明文選,三國曹操父子的文章收錄了不少。其中有好幾篇文章都提到一個人的名字。曹丕曹植兄弟和他之間互相通信,這些來往信件因文采斐然多被收錄在文選里,而其人其文得以不朽。這個人就是吳質,一個以文學才能加入曹氏父子的團體,但以謀略成為曹丕重要幕僚的人。在曹操確定接班人的政治活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的一個重要人物。
吳質字季重,曹魏的振威將軍。文學上有一定的才華,被曹丕曹植兄弟所喜歡,他也善於處人兄弟之間,周旋於期間而左右俱不得罪。沒有兩下半,是搞不定這種關係的。當時曹操尚未確定誰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曹氏兄弟間處於一種敏感的微妙狀態。曹操父子三人愛好文學,周圍有一大幫文學的高手,著名的「建安七子」就從屬身邊。
曹操中意的是二公子曹植,這個才高八斗的才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深得曹操的歡心。嫡長子曹丕(曹操長子曹昂早死)也是個高才,但不如曹植,繼承人的位置受到了曹植的嚴重威脅。如足球界馬拉多納和貝克漢姆的區別,一個是球星,一個是球王。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以曹丕曹植兄弟為中心的兩個集團,為奪魏太子的位置明爭暗鬥開來。吳質站在了曹丕這一邊,和陳群、司馬懿、朱鑠並稱為太子四友,為曹丕最終取得繼承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曹丕
《世語》上說,曹植地位上升,曹丕很不安,用竹蔞裝著吳質放馬車上拉進府來商量事情。被曹植的心腹楊修發現,曹丕大為擔憂。吳質說:「著什麼急啊,明天叫人把竹蔞裝上綢緞用車拉進府來不就行了。」果然第二天得到楊修小報告的曹操派人來查,一看沒人。曹操就懷疑楊修誣衊曹丕,兩個集團的一次小交鋒,吳質KO了楊修。
再一次曹操要出征了,曹丕曹植兄弟前往送行。曹植現場講演,出口成章,風頭十足,大家都佩服,曹操也很高興。曹丕在一傍干著急,鏡頭都讓弟弟搶光了,怎麼辦?吳質對他咬耳朵:「大王要遠征,你哭就行了。」輪到曹丕,他一句話不說,只是拜伏地上流淚,曹操和左右大臣都讓他感動地陪著流了一噸的淚水。這一下大家都認為曹植文采是比曹丕好,但沒有曹丕的心腸好。曹丕又搶到了一分。
兩個小故事,顯現吳質出眾的應變才能和把握人心的準確度。三國志上說他「才學通博,為五官將(曹丕)所禮愛。」曹丕最後被確定為曹魏的接班人,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吳質是有大功。這從本文開始所說曹丕給吳質的信中,可以看出曹丕對吳質的厚愛和期許。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又給吳質寫信說:「南皮之游,跟著我的人只餘下三個。曹休曹真都封侯拜將了,老兄還沒有入大門,這個抱歉。路途不遠,過幾天見面吧!」不久曹丕受漢獻帝禪讓稱帝,吳質立即被召入京,「拜北中郎將,封列侯,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一路青雲之上。曹丕還把他召進宮,讓郭皇后出來見面,曹丕說:「你抬起頭來仔細看看她!」這種待遇的確是無比榮耀,親密無間了。要知道當時臣下見到君王的妻妾,是不能正眼看的。
郭皇后
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曹丕在擔任魏世子時,一次文人聚會,喝得高興了,曹丕不脫文人習氣,忍不住要炫耀當時的夫人甄氏的美貌,命甄氏出拜。這甄氏是天下聞名的美人,正值風信年華,顧盼之間,一室生輝。大傢伙都低頭拜伏,不敢仰視。不料其中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或許喝大了,居然目光灼灼地盯著甄后。曹操聽說後很惱火,這幫文化人太無組織無紀律!一聲令下,劉楨被罰服勞役磨石去了。對比一下吳質的遭遇,雖然是曹丕文人習氣重,洒脫不羈,還是稱得上是皇恩浩蕩。
吳質看人看事很有水平,他對太子四友中的司馬懿大加讚揚,說是「社稷之臣」,說陳群不能擔任要職,是個空談家——「從容之士」,曹丕深以為然。當年曹植和他交好時,信中稱讚吳質「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蕭何曹參衛青霍去病這一流的將相都不在眼裡,這個吳質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總之,吳質的能力是公認的高超,計謀是出奇的高明,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比前些年拿到原始股的回報率高出N倍。不過他的道德修為不好,本來就是個放蕩不羈的人,現在有了皇帝的撐腰,更是驕橫跋扈,氣焰囂張。
吳質出生寒門,在講究世家門第的漢魏之間,是得不到推薦當官的。他早早就搭上曹氏公子號這趟快車,就是為另闢蹊徑進入官場。家鄉的人們看不上他的德行,特別不待見他。吳質很惱怒,揚言道:「我要把尿撒到鄉里去!」吳質如果是上海人,只怕要爬上東方明珠塔去撒尿了。和家鄉人的關係搞的這麼僵,也看出他的狂妄自大。
曹丕提拔了吳質後,要天下人知道他和吳質是車笠之交,特別下令大官們到吳質家開聯歡會。曹真曹洪等宗室大臣,太子四友中的朱鑠等都到場了。酒酣耳熱之際,吳質尾巴翹天上了。曹真是個大胖子,朱鑠是個小瘦子。吳質叫了幾個相聲演員,「你們來說說胖子和瘦子,大家樂樂!」曹真也是曹丕的心腹愛將,當時大怒,喝道:「你小子把我當成什麼人了!誰敢亂說我砍了他!」拔刀在手,在座上罵開了。吳質也不示弱,按劍說:「曹子丹,你只是案板上的肉,我不動喉嚨就能吞下你,不動牙齒就能嚼碎你!」朱鑠也說:「皇上讓我們來陪你樂一下,至於這樣嗎!」吳質盯著他大聲呵斥:「朱鑠,你敢亂動看看!」大家都發火了,自然不歡而散。吳質沒有吞下曹真,倒是吞下了仇恨的種子。
朱鑠
曹丕死後,吳質漸漸失勢。過了幾年鬱鬱寡歡的日子,一命歸西。他死的時候正是曹真當權,稱他「怙威肆行」,給了個諡號「丑侯」!估計吳質地下有知,也會氣得跳起來找曹真打架。還好他當年的鑽營還是有成果的,他的女兒是司馬師的妻子,他的兒子吳應已進入高層,經過不懈的奔走呼號,十來年後,才改諡號為「威侯」,這兩個諡號,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可同日而語了。
一個人是才能勝於德行,還是德行勝於才能算是個好人才呢?這個問題被反覆問起多次,而在不同的時候總有不同的答案。吳質出道的時候是天下大亂,曹操的求賢令一次次強調有才能就行,即使像吳起「殺妻求將」也不算什麼,吳質得以成就一番事業。待到天下太平,大家對道德的要求又高了起來,吳質這類人的市場就日漸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