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裡給孩子5種成功的力量,你掌握1種,孩子都會創造奇蹟

2019-07-24   全職媽媽加油站

《銀河補習班》上映快一周了,我和愛人帶著孩子去看的那天,影院裡人數寥寥。豆瓣電影上評分只有6.2,專業的影評人對其也是各種吐槽。

你說劇情拖沓也罷,你說沒有章法也好,你說編劇太老套也對,但,我不是什麼專業的看電影的人,我只是個普通的觀眾,一個經歷過中國式教育的人,一個想要給孩子不一樣的教育模式的母親,在這個被噴得體無完膚的國產劇里,我看到的是一位有智慧的父親,一位強大的父親,我看到的是對教育的反思,對孩子的關注。

即便,你說一個月時間,不補習功課,就讓一個笨蛋逆襲成了年級前十,簡直「莫名其妙,荒謬絕倫」!嗯,也許這在現實里不大可能,但是,我看到了俞白眉和鄧超想要表達的是比這更深的意義!你有沒有看到?

這部電影是在向我們的時代發問:作為父母,你們給了孩子什麼底氣,要求他一定要「成功」?

馬飛的爸爸給了他這些,我們是否給過孩子?

1. 無條件的愛

馬皓文給馬飛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在他入獄前,在他人生最輝煌的前半段,他始終把兒子的事放在心上。以至於,為了給兒子做生日禮物,差點錯過了亞運火炬接力。

淪為階下囚時,不明就裡的馬飛,不願意跟媽媽回家,而要留下來和爸爸一起睡,足以證明爸爸給了兒子滿滿的愛,才讓兒子如此依戀爸爸。

媽媽叫馬飛回家,馬飛不聽,但爸爸說和他比賽,看誰先到家,他便興高采烈地和媽媽走了。

當馬皓文七年後從監獄裡出來,他們父子的見面時,馬飛正被閻主任揪上台,大批特批,要開除學籍。一旁的媽媽覺得丟盡了顏面,而馬皓文卻沒心沒肺地,為這難得的會面激動著,滿面笑容地向馬飛招手。

正如劇中馬皓文的台詞所講:「每個孩子身上都長著一個神奇的感受器,他們就是能感覺到,大人對他們的感情是不是愛!」無論兒子的表現如何,馬皓文都給予了他愛,也正是沒有任何評判的愛,成就了融洽的父子關係。基於這份父子關係,爸爸的言行才會對馬飛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2. 給孩子希望

當所有人都說馬飛是個笨蛋的時候,爸爸卻說:你是我的天才兒子。他告訴兒子,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做成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他給兒子的是一份自信的力量,是讓孩子看到希望。

我們的傳統教育總是在用「恨鐵不成鋼」的呵斥,以為能把一個孩子「喚醒」,但是,孩子的內心卻積攢了沉重的負能量,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的未來只能去「賣煎餅」。如果帶著這樣的沮喪、晦暗的底色,在那場大洪水裡,馬飛能有勇氣求生嗎?如果有一個整日對自己瞧不上眼的爸爸,馬飛能有力量求生嗎?

馬皓文在暴雨中,拿著大喇叭的呼喊,正是在點燃孩子活下去的希望,自救的力量!

賞識教育之父——周弘,一位把聾女培養成留美博士的父親,曾在一次分享中被提問:「難道孩子進了監獄,你也要誇他嗎?」周弘說也有可夸之處,當時引起許多質疑。其實,我想,周弘的意思是說,作為父母,正是那個越是孩子在困境中,越是要給孩子點亮希望的心火的人!而不是當他在末路時,連最後的港灣也厭棄了他。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每年約有10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是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讓一個孩子活下去的希望是什麼?是他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是值得活著的。馬飛的爸爸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小高老師曾對閻主任說:馬飛和爸爸在一起,雖然的成績只考到倒數第5名,但是孩子的眼睛裡開始有光了!那光就是指引他的力量!

3. 全然的信任

自始至終,作為爸爸,馬皓文從未懷疑過兒子的智商,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是笨蛋。所以,當閻主任要開除馬飛時,他跟閻主任說:我不准你們這樣說他!他不是笨蛋!

相信是一份力量!這讓我想起愛迪生的故事,當學校老師說他是個傻子時,他的媽媽並沒有認同!才上了三個月的學,愛迪生就被趕回了家。她的媽媽自己在家教導了兒子。如果媽媽沒有對愛迪生智商的確信,我們的世界便少了一位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偉大發明家!

有多少家長是發自內心地信任孩子是個天才呢?可以看看網上各種輔導作業的吐槽就知道了,更多的人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笨蛋,氣得他要住進醫院的笨蛋!

也正是因為全然地信任,所以馬皓文賣血也要為兒子買一台電腦。他相信兒子可以在電腦中獲得成長。也是因為全然地信任,他把成長的權利交給了孩子。

向周弘提問的那位家長代表了許多人的心態:擔心不管教孩子會變壞,擔心網絡讓孩子學壞,擔心遊戲讓孩子成癮,擔心讓孩子自己走會走上邪路……

沒有多少人敢有這份確信說:我的兒子是個天才,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4.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馬皓文在兒子面前從未批評、指責過教育的罪過,也從未把矛頭指向閻主任。他所做的,只是教會兒子在現行的體制里,找到自己的路!教會兒子腦子要一直轉,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他的前妻百般求情,閻主任仍堅持開除馬飛時,他與閻主任打賭,要讓馬飛成為年級前十。在後來與兒子對話中,我們能看出來,馬皓文其實並沒有真的要兒子去達到這個目標,而是在為他爭取機會。

在與兒子安頓下來的第一個晚上,兒子要他幫助補課。他卻告訴兒子,我已經給你補了一天的課了。他的「補課」便是引導兒子自己努力去生活,為自己負責。

馬皓文想給兒子請假帶他去看航展,被閻主任嚴令禁止了。馬皓文在局勢不利時,選擇的不是對抗,不是妥協,而是迂迴地,在夜晚帶著兒子「越獄」。在旅行的路上,他們白天看風景,晚上在努力補功課。馬皓文仍然只是在體制內為孩子去爭取成就自己的機會!

在那場大洪水裡,等待著救援的馬飛,面對絕境時,馬皓文對他的喊話依舊是:看看你的周圍有什麼,一定有辦法出來的!他沒有讓孩子等著爸爸去解救,沒有要求抗洪的官兵去營救,更沒有呼天搶地怨這場暴雨,他告訴孩子自救!

他傳達給孩子的信念一直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5. 打開天花板,放飛孩子

馬皓文給馬飛的另一種力量是——人生不設限!他對兒子說:「只要腦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他沒有給兒子一個確定的目標,而是在不斷地鼓勵他自己去尋找!

叔本華說:「每個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極限,當作是世界的極限。」我想馬皓文是懂得這一點的,即便他比一般人的眼界要高,但依舊是有局限的。他沒有用自己的博學去指導兒子的人生方向,讓兒子有充分的探索自己的人生的機會。

馬飛告訴爸爸,媽媽希望他上清華、北大,否則就只能去賣煎餅。這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所做的,讓孩子活在自己的眼界裡。覺得孩子是我們手中的風箏,只有藉助我們的力量他才能迎風起飛。其實,孩子是雄鷹,可以在藍天自由翱翔!

朴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所以他們要求兒子要上大學、考研、出國留學。這是在他們的眼界裡最棒的前途。但並不是朴樹夢想,他的青春年華就在父母的天花板下,無法在音樂的天空展翅。

馬皓文對兒子的教育,說到底,便是讓他內在有了動力。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想要去創造的願望!他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愛生活!

「蛋,從外面打開,是食物;從裡面打開,是生命!」

我們的孩子就像一顆蛋,你若選擇把它磕爛了,做煎蛋?炒米飯?番茄炒蛋?木耳炒蛋?花樣很多,你盡可以發揮你的想像力,依你的菜譜,做出獨一無二的菜!也可以向大家炫耀自己的功績,迎得別人的讚賞。蛋也有輝煌閃耀的時刻,可那於蛋來說有多少意義呢?

你若願意像馬皓文一樣,耐心給他孵化條件,孩子會創造出什麼奇蹟,你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