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動物倫理淺析 | 人類中心主義動物倫理中的動物同情論

2023-11-28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西方動物倫理淺析 | 人類中心主義動物倫理中的動物同情論

在西方傳統的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中,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認為人類在自然中居於特殊的地位。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中,只有擁有意識的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價值評價的尺度必須掌握和始終掌握在人類的手中,任何時候說到「價值」都是指「對於人類的意義」。

人類觀照動物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理性途徑,主要關注的是動物對於人類的價值問題;二是感性途徑,主要關注的是人類對於動物的情感問題,動物同情論便由此而生。動物同情論者認為:人類應尊重動物的生命,以「慈悲心」、「同情心」、「善心」來對待動物,反對虐待、殘殺動物。直到今日,動物同情論依舊對動物保護有重大影響。儘管這種同情心還只是殺戮心之上的同情。

人為什麼要同情動物?英國思想家洛克曾說:「那些在低等動物的痛苦和毀滅中尋找樂趣的人……將會對他們自己的同胞也缺乏仁愛心」。印度聖哲甘地認為「從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是否偉大,道德是否高尚」。美國思想家貝弗認為:殘酷對待活著的動物的行為,會使做出這一行為的人變得野蠻起來,還會使人的道德變得墮落。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一個人不想扼殺人的感情的話,他就必須學會對動物友善,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會對他人殘忍。」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同情心是人類所具有的「唯一的自然美德」。

談及動物同情論,我們必須要說一下休謨的「移情」理論。休謨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同情動物,是因為我們能夠將自己置身於動物的處境中,從而理解它們的感受和需求。這種能力被休謨稱為「移情」。他認為,移情是一種心理過程,通過它,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轉移到他人身上,包括動物。休謨進一步解釋了移情的機制。他認為,人類在觀察到他人的情感表達時,會自動地將自己置於對方的位置上。我們會感同身受,體驗到類似的情感。這種情感共鳴使得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並對其產生同情。

然而,休謨也指出了移情存在的局限性。他認為,移情主要基於我們對他人的情感表達的觀察,而動物並不像人類那樣能夠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我們對動物的移情可能相對有限。我們很難完全理解動物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因為它們無法以我們所理解的方式來與我們溝通。儘管如此,休謨的移情理論仍然為我們理解動物同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休謨同時認為,同情心是人類道德的基礎,人們「有義務按人道法則文雅地使用這些動物」。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達爾文,作為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認為「人和其他動物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系的」,也就是說,人類只是動物中的一個成員,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與其他動物尤其是類人猿在生物學上沒有本質區別,正如米德格雷所說的「我們不只是像動物,我們就是動物。」達爾文強調了人類與動物的同源關係,這為人類同情動物、關愛動物提供了生物學依據。達爾文認為,人道是一種基於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的道德感。他認為,人類的道德感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不是來自於上帝的賜予。他認為,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形成了社會性和合作性,這使得人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樂,並產生同情心。他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這使得我們與其他物種有著親緣關係。因此,真正的人道也包括對其他生物的關心和尊重。

動物同情論是西方動物倫理思想發展的一大進步,相較於動物工具論宣稱的人類對動物沒有任何直接的義務,動物同情論強調了人類對動物的最基本的情感認知和道德義務。不可否認,人類會同時存在這兩種思想,出現思想上的相互交織。隨著文明的進步,動物同情論的思想逐漸地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和接受。

人類任何思想的進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認知發展的過程。動物同情論促使人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對動物的偏見,提供了一個判斷人類對待動物行為正確與否的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以同情仁慈之心對待動物,儘管只是一種人類對待動物最低程度的道德義務,但已經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大進步了。

文/Pierre 審核/Yang 編/angel

長按識別

加入綠會【月捐人計劃】

為地球及所有物種發聲!

了解項目詳情,請戳「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e18e1158d539985b0aa21bb783a84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