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返青期管理技術要點,小麥苗期,繞不開的病蟲害

2020-02-18     農作物農技110

春季氣溫回升後,小麥恢復生長,全田有半數以上麥苗心葉新長出部分達2cm左右,此時小麥進入返青,從返青開始到起身之前,時間歷時約一個月,屬於小麥苗期階段的最後一個時期,稱「小麥返青期」,小麥在這個時期的生長主要是生根、長葉和分櫱,此時的農事管理主要促使小麥晚弱苗升級、控制旺苗徒長、調節群體大小和決定成穗率高低的重要時期,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階段。


春季麥田雜草防除建議

在去年冬天沒有進行化學除草且田間雜草發生嚴重田塊,春季應抓緊時期進行防除。由於春季小麥返青後,適宜進行化除的時間比較緊,而且氣溫不穩定,除草劑使用不當容易出現藥害。

因此用藥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噴藥時間必須掌握在小麥返青至拔節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度以上,小麥拔節後不得繼續使用化學除草劑,以防藥害發生。

施藥前注意天氣變化,施藥前2~4天內有強降溫時,不宜用藥。

嚴格掌握用藥劑量,不能隨意增減,對一些新的除草劑品種,切不可盲目使用。

噴霧時要均勻周到,做到不漏噴、不重噴。

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正確的除草劑類型。


追肥建議

返青肥要根據小麥長勢和分櫱情況進行追施。對於冬前長勢較弱、分櫱較差或地力差、早播徒長脫肥的麥苗,應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開始化凍時搶墒追施(頂凌施肥)。如果因缺磷導致分櫱較差,有條件的麥田最好應混合追施磷酸二銨每畝10千克左右。此類情況返青肥對於促進麥苗由弱轉壯、增加畝穗數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但對於分櫱較多的一類苗,或偏旺而未脫肥的麥田,則不施或者少施返青肥。或者推遲到小麥起身時追施,以控制無效分櫱,達到提高分櫱成穗率,增加畝穗數的目的。


澆返青水建議

由於早春溫度變化大,冷暖氣流頻繁交替流動,所以此時澆水量以澆小水為主,一定不要大水漫灌。防止倒春寒,溫度突然下降,地面溫度過低對小麥造成凍害。在冬天之前,搶墒播種,所以冬前水可能沒有及時的去澆。耕地質量很差、土壤墒情較差的地,小麥個體發育不良、群體小、嚴重乾旱的麥田,需要及時澆返青水。當日平均溫度達到3℃或更高時,就可以澆返青水了。一般只要麥田墒情好,我們就可以選擇推遲或者不澆返青水了,可以到小麥拔節期再澆。


入春以後,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小麥的紋枯病、莖基腐病、全蝕病等病害將開始又一次的侵染擴展高峰。


紋枯病

小麥返青期擴展發病,在莖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褐色的病斑,拔節後病斑擴大連片,成雲紋狀花稈,病菌由葉鞘侵入莖稈並繞莖一周後,就會出現枯白穗,並易造成倒伏。



莖基腐病

這是近幾年快速增長的一種小麥病害,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小麥出苗期就可感染,返青後在莖基部擴展,拔節抽穗期感病植株莖基部變為茶褐色,田間濕度大時莖節處可見粉紅色霉層,成熟期嚴重病株產生枯死白穗,籽粒秕瘦甚至無籽,對產量造成影響。分析原因,小麥玉米連作及大量秸稈還田造成病菌的積累是這一病害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全蝕病

主要為害小麥的根系和莖基部,造成根系和基部莖稈發黑,後期出現成片死亡白穗。

以上幾種病害的發病部位主要在小麥的根和莖基部,後期造成小麥的白穗,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小麥拔節抽穗後再通過噴霧的方式進行防治,由於小麥長勢旺盛封行莖稈較高且噴水量較少,很難將藥液噴到植株的下部。即使選用內吸性殺菌劑,也往往由於藥劑僅向上傳導而不能到達發病部位,再噴霧防治紋枯病、莖基腐病等莖基部病害,效果很差甚至無效。所以說,小麥返青期是防治這類病害的最佳有利時期。


  • 小麥苗期病害:主要有鏽病、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等。
  • 小麥苗期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等,地下害蟲金針蟲、地老虎、蠐螬、螻蛄等。

它們危害小麥幼苗,症狀多樣。如果說有哪些共性,小麥苗期葉片發黃、苗稀、死苗可以算的上。

比如小麥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都會造成麥苗發黃,它們都是真菌病害,發生初期都能表現黃葉,但病斑發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狀有所不同。共同點都是依靠土壤傳播病害。

紋枯病: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在3-4葉期,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

全蝕病: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根部,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腐爛,根的表面有葡萄菌絲。

根腐病:發生在根部,小麥播種後遇到根腐病病菌侵染種子時,芽鞘變褐色,影響出苗,嚴重時會引起腐爛死亡,導致植株不能正常發芽出苗。小麥出苗後根系遭到侵染為害會形成褐色或黑色斑塊,隨後會蔓延至莖基部形成褐色條斑,嚴重時會因為莖折引起植株枯死,生育後期即使植株不倒,也多會提前枯死,植株青灰色,造成白穗不實,拔起植株根毛和主根表皮會脫落。


小麥種子播下去後,地下害蟲如:金針蟲、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對種子進行啃食破壞,導致要麼不出苗,要麼出苗後苗弱發黃,主要原因還是播種時沒有拌種。

小麥蚜蟲:麥蚜蟲主要採用針刺的方式吸食小麥莖稈、葉以及小麥灌漿期時嫩穗的汁液來生長繁殖。汁液也相當於人的血液,因此,小麥如果任其吸食會因枯萎衰竭而死。

小麥紅蜘蛛:麥蜘蛛主要刺吸小麥汁液,在植株葉片上留下黃白色小斑點,隨後葉片發黃、乾枯,植株表現矮小,嚴重時整株焦枯不能抽穗,甚至枯死,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導致大幅度減產。一般拔節期,麥圓蜘蛛為害較為嚴重,而在孕穗至抽穗期,麥長腿蜘蛛田間蟲量大,為害重。

搞好小麥苗期病蟲害防治,不僅能確保小麥苗齊苗壯,還能有效延緩和減輕後期病害的發生,為奪取小麥豐產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


麥苗發黃也有可能是小麥缺素引起的,缺磷、缺氮、缺錳、缺鉀均會導致小麥發黃。另外小麥苗期氣溫低,可能會遇到凍害。要注意冬灌,冬灌不僅有利於防止凍害死苗和越冬保苗,還能減輕早春寒害、旱害和溫度劇烈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也是預防小麥冬春死苗的重要措施。


【聲明:本文來源龍池農業服務中心,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c9tWnAB3uTiws8KwnDS.html